“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2019-03-21 19:35韩雨诗王宇雄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城中村城乡居民

韩雨诗,王宇雄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怎样解决城乡的不平衡?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中村”作为最先进行城市化的地方,仅仅是空间上的城市融入,难以实现彻底的城市化,而城中村居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处于尴尬境地,徘徊在城乡两种生活状态的选择中,既不愿意放弃传统的乡村生活,又渴望融入城市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诉求成为他们在城市融入的阻碍因素。“城中村”作为受城市文明辐射最近的区域,发展的便利条件优先于远离城市的传统乡村,但其居民深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在价值认同上难以与城市市民保持同步发展,因此在城市融入的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中的价值冲突

(一)经济融入:歧视与差异

以往“城中村”居民过着与城市现代文明不同的乡土生活,他们职业技能较弱,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一般工资待遇偏低且增长缓慢,工作形式大多表现为体力劳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业空间狭窄,文化水平总体较低,文化程度低在参与劳动市场竞争不占优势,就业竞争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难以找到理想工作,在收入水平、就业状况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市民。在找工作前较少接受专业系统的职业培训,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加之工作稳定差,学习能力弱,学会的知识对工作岗位的价值不高,只能重新学习;[1]另外,现代社会复杂多变,信息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城中村”居民学会的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工作单位的升职加薪似乎都与他们没有关系,由于没有高品质的工作机会,收入偏低,难免在与城市市民的相处中受到歧视。在消费支出上,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占绝大部分支出,在休闲娱乐、教育方面等的支出较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结构低层化,一些新型消费诉求难以在他们身上实现,明显不适应城市社会的现代文明,在融入城市的经济生活中差异性显著。

(二)社会交往:冲击与疏离

传统农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有着自己的交往方式,彼此熟悉,互相帮助,注重邻里关系,除血缘关系外最熟悉的关系是邻里关系,走街串巷、拉家常则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并且安土重迁,流动性较弱,不是迫不得已一般不会搬离自己熟悉的圈子,“城中村”还保留着传统农村社会的特点。与之对应的城市社会是以法治、现代性为鲜明特征,注重规则意识,有一套文明公约约束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与农村自由散漫的生活截然不同,人际关系也表现出陌生化,互相之间不熟悉,邻里之间的疏离感较强。生活在城中村的人们会形成自己的社会交往关系网络,这种社交网络是村落交往模式的延续,并没有在城市化的影响下消解,反而在自己独立的区域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城中村”处于两种文明的交错地带,社会交往方面受着两种文明的冲击,“城中村”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与远离城市的农村村民相比接受城市的行为习惯较容易,但是传统农村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也不可能一朝一夕消失殆尽,还需要漫长的行为适应过程。

(三)文化接纳:排斥与隔离

有学者指出城市文化是城市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城市人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及精神面貌。[2]《中外城市知识词典》中指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3]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灵魂和精神的象征,包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至关重要。

“城中村”居民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受城市文明辐射最近,最终要实现城市文化融入,但与城市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这里的居民在职业结构和生存方式虽然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居民的文化习俗仍然缺乏城市现代性的特征,文化内容相对单调贫乏,文化娱乐设施单一,虽然有些城中村还建有健身文化广场,但总体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多局限于“看电视”“打牌”、“打麻将”、“跳广场舞”,基本没有开展过诸如读书交流会或者其他偏高雅的艺术活动,即便组织过,居民的参与热情也不高,文化修养较低,享受高雅艺术还有一定的困难。城中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在学习城市文化中表现出被动性、抗拒性,并没有强烈融入城市文化的愿望,他们的成长背景、语言习惯、生活习俗、文化生活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同,有自己的文化圈,甚至还会与城市文化产生文化冲突;另一方面,城市文化的接纳性、包容性不强,两种不同文化圈的交流互动较少,虽然有些城中村居民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但在追逐城市文明的道路上表现出辛苦和艰难。

二、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中的障碍性因素

(一)城乡二元体制下难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体制首先表现在户籍上的城乡分离,明显的区分了城市人与农村人,“城中村”作为城市里的村庄,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在宅基地政策影响下,城中村居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基于此,他们形成以土地为连接纽带的利益共同体,与周边城市的市民有着不同的经济来源,部分“城中村”居民还依靠土地获得收入,与此同时,对于他们进城务工的门槛也较高,他们大多自谋职业,往往在非正规部门从事非正规工作,可替代性强、稳定性差,甚至连基本劳动保障都得不到满足。此外,就目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发展最不平衡的就是城乡发展,城乡二元体制在根本上难以彻底改变,在这样的制度影响下,城市与乡村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加之,在城市的发展中也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城乡融合机制,城市对“城中村”的带动辐射作用受到阻碍。城乡二元体制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相对封闭的空间格局不利于实现城市融入

“城中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依然沿袭着农村社会——熟人社会的传统习俗,以血缘、亲缘、地缘为亲疏关系的连系纽带,居住空间相对保守、封闭,“城中村”居民缺乏对外交流的意识,思想观念偏于保守,传承着小富即安的观念,在认识和学习城市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有一定的障碍。传统的村落关系还在继续发展,“城中村”居民“在宗族的认同中,寻找着往日的亲情;在经济和村庄的认同中,享受着既得的利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又在熟识和陌生之间增设了一道心理屏障;‘城中村’独特的生活视野决定了他们对村庄之外的都市世界的亲和。”[4]“城中村”居民在自己相对封闭的空间格局中,在适应城市社会的道路上感到辛苦且艰难。

(三)城市主流文化对“小农意识”的排斥

“城中村”居民文化素质低,还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养家糊口、打工挣钱是进城务工的第一任务,收入的目标主要定位于货币收入,消费还停留在满足物质层面的温饱,提高衣食住行的质量上,除基本的日常开支以外,剩余的收入都变为储蓄,对丰富精神世界的诉求较弱。城中村居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植根于土地,生产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而城市的生产活动以规则化、标准化为特征,城市的现代化观念,如消费观、认知方式、潮流、交往模式都更加开放,人际关系以业缘为连接纽带,更加注重规则,“城中村”居民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不适应,难以迅速融入城市的社交圈;他们偏重人情,更重视世故人伦的家族情感,遇到困难往往寻求亲友的帮助,强化了他们以血缘、地缘、宗缘为基础的社交圈的归属感,另外他们法律意识淡薄,不服从管理甚至逃避管理,一些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陋习与现代城市崇尚文明新风尚的理念相违背,不太适应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环境。

三、多措并举推动城中村居民融入城市实现融合发展

(一)打破隔离状态,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首先,根据具体城中村的区位特点,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城中村居民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对于城中村中的失地失业人员选择上手快、简单易学的职业操作技能,尽量快速地帮助城中村居民在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持续开展就业和技能培训,制定职业规划,改善他们的工作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观,为融入城市生活奠定经济基础。同时转变传统的“等、要、靠”思想,鼓励外出就业和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还可以利用城中村的区位优势,发展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鼓励城中村居民尽快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环境,不仅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还能与市民在工作中有更多的接触,主动融入到市民群体中。

(二)提升文明素质,消除身份差异

由于城中村居民习惯于传统乡土社会的行为方式,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让他们主动学习和扮演市民角色,自觉摒弃生活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给他们适应城市文明的缓冲期,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培养城市生活习惯,建立起城市需要的社交网络,消除融入城市的壁垒,与城市市民共同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城市市民应当消除对城中村居民的排斥和偏见,主动与他们沟通,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包容一些还在改进中的文明陋习,以宽容和真诚的心帮助他们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相互交往中体验到城市的接纳感,提升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三)举办文化活动,推进文化互动

发挥多主体的积极作用,适时举办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政府、社区、单位以及“城中村”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鼓励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城中村居民的集体智慧,举办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文艺演出、宣传海报等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文化修养,在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感知城市主流文化;充分调动城市已有的文化资源,适当地对“城中村”居民进行市民意识教育,[5]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使他们在这一过程渐渐摒弃传统思想中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思想,从而成为城市主流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城中村”是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解决城乡关系的前提,是现代文明向广大农村辐射的源头,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抓手就是促进“城中村”居民顺利融入城市。“城中村”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但并没有鲜明的城市人特征,受到宏观制度、历史因素、自身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由于在生存、职业、社会地位、心理上的发展困境而产生的消极心态造成他们城市融入的困境,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城市融入本身也成为破解困境的“一把钥匙”,要想城市融入的顺利进行,需要国家、社会、城市市民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同化和熏陶,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对城市的认同高和归属感。

猜你喜欢
城中村城乡居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城乡涌动创业潮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