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成
(中国文联 中国曲艺家协会,北京 100083)
曲艺是“说的艺术”,有“开口就说”的,有“击节而说”的,还有将各种方言音乐化以后“唱着说”的。而高派山东快书作为吟诵类曲艺,其声、形、情、韵整体临界于说和唱之间。所以,从高元钧山东快书艺术流派(以下简称高派)的艺术系统研究入手,将其系统理论呈现出来,对整个曲艺艺术体系的建立、母体价值的再利用都是有意义的。
笔者认为高派山东快书艺术是由相互关联的四个子系统在动态中呈现有序的排列,组成了语言艺术与表演的全息系统。这个全息系统蕴藏的普遍原则也是传承山东快书的基础训练体系。
高元钧先生的系统思想与人类长时间同大自然打交道中形成的中医中药、节令农忙、天文气象等领域的系统观念一样,都是经过时空检验形成的,是对系统的自发运用。
高元钧大师认为表演山东快书时,“字儿是骨,腔是肉,板儿是老师傅”;“动词说出动感”;主张演唱山东快书要把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三者协调统一起来运用,并称之为“三合一”;他把表演中的情态分解为“酸、辣、苦、甜、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十三种进行示范性的精准描述;至于表演中舞蹈般地展现“手、眼、身、步”,更是高派山东快书艺术审美最为显现的特点。
“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1]对照高元钧大师的艺术论点和系统论的“系统”定义,就会发现“三合一”是高元钧先生的整体观;“动词说出动感”的描述体现着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动态性;“字儿是骨,腔是肉,板儿是老师傅”形象地解释了发声、吐字、韵律和表演之间的秩序性;而其目的就是展现山东快书的艺术审美。高元钧大师朴素的艺术观天衣无缝地契合了“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1]
用最通俗的语言说出最深的道理,这是艺术大师普遍具备的素质。我们从大师的直觉知识中稍加提炼,高派山东快书的体系构架便渐渐清晰了起来。经研究发现,其艺术结构是以声音为核心,发声与吐字、声音与形态、声音与情态、声音与韵律四大子系统既相互关联又层次有序,在动态中形成具有整体性的,以表情达意为目的的语言艺术与表演的全息系统。
高元钧所谓“字是骨头”说的就是发声与吐字,那么,这根骨头是怎么形成的?又是什么样子的?当我们踏着前人研究的足迹探寻,便会找到那根支撑艺术生命的骨头。
“人类的发音器官,主要是有三个部分:第一是肺,第二是声带,第三是口腔。人类发音,也必须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是呼气,第二是成声,第三是构音。呼气是肺起的作用,成声是声带起的作用,构音主要是口腔起的作用。”[2]山东快书的发声与吐字不会与此原理相悖。
声是山东快书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气息是声音之源。高元钧大师很早就带领他的理论团队对说书人的气、声训练进行研究。在《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中,他认为声音的好坏基于呼吸是否恰当,并记载了两种呼吸方法,提出吐字要稳、准、狠。[3]孙镇业在此基础上的继续研究,对气的练法(细化为四种),气的储存(丹田之气),气的使用(把准气口,控制气流,以气托字)以及对嗓音的训练、使用、保护做了阐述。[4]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对“气”进行了应用研究,把易教、易学作为研究的重点。
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气和声就随天性而至。这就启发我们把气息训练放在规定情景中进行,把解放天性和气息训练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把学生先天的“表达欲望”释放出来,利用解放天性和气息的同步训练,以自然、自信的气声合一的状态传情达意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训练方法,同时为五力语音训练做好准备。
构音器官分为:唇、齿、鼻、舌、腭,简称“五力”。高派山东快书历来重视由声到音的训练。“唇齿鼻舌腭,正确做配合,轻重分前后,喷弹啃吐摩”是高派名家刘洪滨著作中的描述,是从直觉到直觉口传心授模式的真实记述,全靠学习者的悟性学习。高派理论中唇、齿、鼻、舌、腭构音器官“五力说”是科学的。我们根据语音学相关知识,对五力构音器官进行验证,最终得出以下总结:唇齿分上下,软硬相帮;鼻腔分左右,时阻时畅;腭分软硬,前后协调,有张有弛,搭配声腔;舌头居中工作最忙,上下左右、前前后后、软硬兼施,保证构音质量。这是一支分工不分家,在动态中相互协作,根据音节的秩序调整构音位置,具有整体性的构音系统。
我们大胆地推断,高派山东快书一定有一个吐字发音的独立训练系统存在,只不过这个系统是隐藏在口传心授之中,我们的研究要更科学地精细描述和记载才能让教与学有章可循。
高派山东快书的顶尖艺术家们,虽然他们并不深谙《语音学》《音韵学》,但他们对吐字的要求是“吐字一出口就像炸豆儿似的”,把“拍、蹦、包、胖”称“喷口”;“到、当、团、他”称“弹口”;“哥、宽、沟、夸”称“啃口”;“书、兔、木、胡”称“吐口”;“甲、气、喜、日”称“摩口”。 这些流传在高派山东快书艺术家们中间的“吐字五力说”,是把所有的字归类为“喷、弹、啃、吐、摩”。最早对其进行文字记载的是刘洪滨著《山东快书表演概论》[5],其中除去列举的部分语音学概念外,最有价值的是高派山东快书吐字发音的直觉描述,他把按《新华字典》拼音索引收录的416个汉语音节进行了归类,分为喷、弹、啃、吐、摩五类,每一类又分为轻重两组。其中重喷21音节、轻喷29音节;重弹30音节、轻弹66音节;重啃22音节、轻啃16音节; 重吐27音节、轻吐48音节;重摩103音节、轻摩43个,加上13个未归类的音节,共计418音节①应是416音节,因书中工、空两个音节在重啃和轻啃中重复出现,故造成数据错误。。
音节归类的思路是曲艺家经过长期实践后形成的直觉,这些记载也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仔细研读《山东快书表演概论》后,针对其中专业术语不规范(如“音节”不能说成“字音”等)、统计不准等问题,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思考,取得了如下成果:
1.松口u归位
“容(rong)、宗(zong)、聪(cong)、松(song)、迥(jiong)、穷(qiong)、兄(xiong)、拥(yong)”八个音节的归属依照声母分类归于“重摩”,可经过仔细揣摩,发现这些音节又有些偏靠吐的感觉。我们从音韵学对ong、iong的描述,找到了以上几个音节正确的位点及归类的依据。“o”叫“松口u”,“io”的口腔构音与ü类似,“ong”“iong”分别归为合口呼和撮口呼。以上几个音节整个语感与吐口语感一致,根据音节的气息强度归为轻吐。
2.开口呼零声母13音节归位
我们为《山东快书表演概论》没有完成归类的13个音节找到归类依据,并在“五力图”上标注了确切的位置。啊(a)、哀(ai)、安(an)、肮(ang)、奥(ao)、哦(o)、欧(ou)、鹅(e)、欸(ei)、嗯(en)、鞥(eng)、儿(er)、欸(ê)发音时发力于喉,需单独归类,称之为开口呼零声母音节或简称喉音音节。这些音节发音时,气息先通过喉部成阻,经过口腔时不受阻碍。我们把这13个音节作为气息训练最基础的一个小系统,通过喉音到五力(喉、唇、齿、鼻、舌、腭)的气息训练,让学生感受由气息到发声到吐字的全过程。
3.特殊音节归类
对《新华字典》上6个特殊音节根据语感进行归类。虽然它们不是《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标准音节,却出现在《新华字典》上,故不能忽略不计,于是把它们归为特殊音节。因其长相和发音特殊,在《五力图》中没有相应的位置,故在《五力音节表》的最后独立列出。
重摩:唷(yo)
轻摩:呣(m)、噷(hm)、哼(hng)、嗯(n)、嗯(ng)
4.分类依据和命名原则
刘洪滨在《山东快书表演概论》中关于五力学习说道:“唇齿鼻舌颚,正确做配合,轻重分前后,喷弹啃吐摩。”其中“喷弹啃吐摩”引导了我们对五力音节归类进行科学论证。“正确作配合”启示我们学术要严谨才能正确。“轻重分前后”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对错,在于引导我们往深处思考。这是前人研究的脚印儿,我们要沿着前人的足迹,再往前走一步。“五力”的命名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原则,我们对“五力”逐项进行了客观描述,最终找到其分类依据和命名原则。
五力是根据气息作用于构音器官的位置和强度进行音节归类,以口腔感受优先为原则,以声韵特点与音节听辨效果相结合为依据,也就是以“整个音节的语感”为依据的命名原则。我们用这种方法还解决了“五力”之间共用声母的现象,如刷(shua)、说(shuo)、衰(shuai)、水(shui)、闩(shuan)、顺(shun)、双(shuang)七个音节从声母“sh”发音(擦音)的效果靠近“摩”,从韵母合口呼的开头字母“u”发音靠近“吐”,但从整个音节发音的口腔感受和听辨结果更靠向“重摩”,我们还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轻弹”lzhch行和“轻喷”的m行音节的归属问题。
5.确定音节归属
“五力说”把现代汉语普通话416个音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397个音节分为“喷、弹、啃、吐、摩”五类,其中重喷21,轻喷 28;重弹30,轻弹 66;重啃 20,轻啃 16;重吐 27,轻吐 60;重摩 93,轻摩36。第二部分13个开口呼零声母喉音音节。第三部分是6个特殊音节。
6.确定每一力的排序
“四呼”是以语感把韵母分成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但其内部的排列顺序却是按着“长相”(单韵母、复韵母)进行排序,如开口呼韵母的排序是 ɑ、o、e、ɑi、ei、ɑo。既然是语感分类何不把内外规则统一下呢?五力内部排序我们就没有萧规曹随,而是秉承以每一力同一声母的音节按其韵母语感为序的原则统一起来,轻重按整个音节的响度区分。据此调整后的“五力”音节归类读起来果然增加了舒适感,例如:八(bɑ)、白(bɑi)、班(bɑn)、帮(bɑng)。
7.五力的理论根据
语音系统的研究本来就是曲艺研究者的本分。任何学科的各种语音、音韵、语言训练的方法都不能代替、代表曲艺独有的语言训练系统。作为靠语言艺术吃饭的曲艺更不能摒弃语音学、音韵学等相关学科的支撑。
“五力”是从隐藏在曲艺大师口传心授的吐字系统中挖掘、整理出来,采用语音学生理和物理原理对“五力”结构进行分析,又根据传统音韵学的声母、韵母配对的方法最终归类而成。它扩大了传统音韵学的研究范围,是汉语音韵学的延展。“五力”系统有“语音学” “音韵学”双重学科的科学性,且更重视语言艺术对每一个音节生命属性的考量。音节在这里不但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其本身就含有生命的气息和信息。高元钧大师说:“字是骨头。”在这里我们可以告慰大师,经过几代人的表演、创作、研究,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根吐字的骨头,它就是“五力”。
由于我们发现了传统音韵学的韵母“四呼”和曲艺的“五力”音节归类思路一致,都是依据发音时口腔生理动作和语感进行归类。于是我们大胆地将现代汉语语音学的声母顺序和我们调整过内部顺序的传统音韵学“四呼”结合,发现了“四呼”是“五力”的理论基础,完善“五力”系统是“四呼”的实践应用。
8.绘制《五力图》
汉语最容易察觉到的语言单位就是音节。孩子学说话就是从每一个音节的整体感觉开始的。可现代汉语还没有一本专著将音节进行过归类的记载。高派山东快书前辈的了不起之处,就是察觉到了音节归类的重要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发现,用现代汉语语音学“声母”为列,音韵学的“韵母四呼”为行,绘制出了一张电子表格,现代汉语397个音节按照曲艺家口中的喷、弹、啃、吐、摩,以整齐有序的矩阵出现了,在学术上矩阵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规律。加上13个喉音音节和6个特殊音节,现代汉语416个音节无一疏漏地找到了家。看上去犹如五力语音系统的“航拍图”一般,我们欣喜地把它命名为《五力图》,因为我们仿佛看到了当代的《等韵图》①《等韵图》形成于唐代的音节表,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不过用于研究古音尚有价值。。
9.生成《五力音节表》
按照“五力”——喷、弹、啃、吐、摩的先后顺序,每一力分为轻、重两部分,内部排列以语感相近为原则,形成简单实用的《五力音节表》。只要按照顺序,把音节加上声调都读准,吐字这一关就算过去了。《五力音节表》把语感相近的音节放在一起训练,让学生很容易察觉声音细微处的差异,说得清和听得准关系密切,这与学戏、音乐试唱练耳的道理是一样的。直观、简单、易教、易学是《五力音节表》的优点。
10.五力的可行性
北方方言区(官话区)是人口最多的地区,虽然彼此能听懂对方的话,语音却各有特色,声调的错位是北方方言异彩纷呈的主要原因。山东快书的理论家们把他们的语音系统以“五力”呈现,用去声调音节整体认读训练。当然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一大特色,“五力”读准后加上四声训练几乎就是无需费力学习的事情,从数量、方法、直观、系统性上讲,“五力”降低了学习汉语语音的难度。“构音位置搞清楚,配上声调读一读。汉语音节四一六,系统学习无疏漏。”“五力”去声调音节训练是科学高效的。它来源于曲艺,完善于山东快书的理论研究。
高派山东快书让人最容易察觉的部分就是动作美,是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会感觉到的形态美。高元钧先生其自身的那种喜感、洒脱、可爱等鲜明的形态特点是不可复制的。观物不可皮相,更需要研究的是支撑高派艺术形态美的源动力之所在。
高元钧大师性格化的可视性形态美感,美在它散发出了大师内心深处的态度。真、善、美、假、丑、恶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一笑一颦、一个眼神之中瞬间展现,闪电般地与观众形成强大的心理共振。高元钧大师表演山东快书时的外部形态是独树一帜的,他生前强调:“山东快书要有舞蹈性”。“舞蹈性”不是舞蹈,动作具有辅助语言的功能,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舞蹈性是强调语言之外的形态的美感!
高派山东快书在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中对山东快书的动作是这样描述的:“它是经过生活的洗炼、加工或从姊妹艺术中吸取过来的,成为带有舞蹈色彩的动作,动作与唱词及鸳鸯板的节奏完全统一,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三合一”②这里讲的“三合一”是指技法的三合一:动作、唱词、鸳鸯板。,这是山东快书舞蹈性的最早文献记载。书中对手、眼、身、法、步的训练也有口诀描述,还提到演员与观众的沟通和一人多角色(角色的快速转换)。这些研究记载都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从搜集到的一些关于山东快书动态的描述中,我们还领略到了高派山东快书动态中的形态美,尤其是一些近似于艺术谚语的描述生动而直接,诸如:“手眼身法步,周身成一体” “演员心里有,观众神不走”“视物如反掌,近看是钓鱼,远看透观众,隐假不漏虚”“抬腿无需高,形容分男女,站立稳如山,最怕碎步移”“钻进去,退出来,摘得清,分得细,退得稳,接的紧”“说人话,人说话,对着人说话,人才听你说话”“白眼珠子黑眼仁儿,说话就要有眼神儿,眼神儿看出心里的事儿,眼神儿是那说话的魂儿”“嘴里有劲儿,心里有事儿,眼里神儿,身上有范儿”……这些艺术谚语是口传心授的经典总结。
人民音乐家吕骥评价高元钧为“语言的大师、动作的大师、山东快书大师。”这位大师的评论看似简单,却层次分明、含义深刻,他说出了语言大师支撑起了动作大师这一艺术观点。一内一外、情态动态,相互交融又主次分明。前边两点托起了高元钧作为山东快书大师的艺术地位,同时也吻合了高元钧大师“要把动词说出动感”的艺术观点。吕骥同时强调的是“说”在前,“动”在后。“说”是语言情感集合起来要表述的部分,从语言全息角度上分析,“说”包含着看不到的潜在信息;“动”是高元钧大师主张的“舞蹈性”,是可以看得到的显性信息。“语言有两种表现(可听+可见),可与话语形成不可分割的三项配合。这三项配合是同步开始,同步进行,且配合的和谐一致”[6]16这天衣无缝地契合了高元钧大师论述山东快书表演的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三者协调统一的要求。这句通俗的表述是大师系统思想的萌芽,它包含了完整的发声与吐字系统,以情感为支撑的外部显现状态,语言艺术音韵与节奏组成的韵律美。
高派山东快书的动作漂亮是公认的,常听一些演员谈论:“某某演员身上(动作)真漂亮”,“某某演员动作一举一动真像他师父”,并对此赞叹不已!这是因为山东快书和很多曲艺艺术一样,外部“动作”是人们感官最容易察觉的地方。曲艺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时候,这是曲艺的骄傲。可曲艺不仅是审美对象,最重要的功能还是审美媒介,它能带领观众在想像中完成审美。
割麦子的工具如果是镰刀,外形漂亮、顺手是不够的,因为它的功能是割麦子,刀刃锋利才能完成任务。同样动作也不是机械的、图画式的说解,动作一定要有情感的有力支撑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要真正理解“动词说出动感”的深层含义,还是深入到经典中去寻找答案吧。我们对经典名段《武松打虎》进行了统计:整个段子有动词379个,其中95%的动词都在重音上出现,动作也常出现在动词和节奏的强拍上,这不是巧合,是内情外显的契合。动词、情感、动作、节律的统一,显现了高元钧大师对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相统一的深刻理解。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相统一是对语言系统整体观察所得,即动词的动感非程式化的声音与气息,是动态中不断变化的语态。重音、动词、动作体现的是语句目的和逻辑关系。
动作是肢体语言,动词是表达动作的语言符号,动态是心理内动的外显方式,这就是动作、动词、动态的关系。
高元钧大师认为表演山东快书时“要把动词说出动感”。怎样才能说出动感?我们找到了声形系统的“髓”——心象。心象,是山东快书演员心中建立的立体景象。它要求表演者调动山东快书的所有艺术手段,瞬间将心中的景象传递给受众,使受众快速接受并在想象中完成审美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心象速递”。动词说出动感就是“心象速递”的过程。学习山东快书,心象训练尤为重要,系统的关联性提醒我们,心象训练不只是独立在声形系统中的训练,而是贯穿在整个艺术系统内的主线,“心象”是艺术的命脉。
高元钧大师随着人物的变化赋予了“手”不同表情:拇指一挑,赞良善英雄;食指一点,怒斥世间不平;拳头一攥,为冤屈的心灵伸冤;巴掌一伸,扇除市井歪风;单手推名利,双手捧真情。高元钧大师的眼神与语言、肢体、故事的情节、心灵须臾不离。这扇“窗户”平视贵贱、斜视不良、仰视崇高、俯视苍生、轻视名利、重视情意,对视观众一往情深。他挺身尽显浩然之气;斜身尽显嫉恶如仇;曲身尽显扶危济困;扭身尽显乐观豁达,一身都是戏,身姿系在书中情。高元钧大师台步精彩,向前一步,说新唱新讴歌时代为英雄立传,退后一步,按住大虫打虎除害为百姓安然;迈一步,迈进了解放军战士的队列,跨一步,跨过鸭绿江以鸳鸯板对阵炮火连天,他用台步走着人生的脚步。大师精彩的艺术人生仿佛在云端,可不是平步青云的神话,是用饱含真情的台步写下的光鲜履历。
高派山东快书的艺术之“法”,是整体观察之法,是系统思想的火花。高元钧大师的艺术之“法”,是德艺双馨之“法”,技艺多有精湛,为人不动心术。艺术之法何处觅,心灵深处有真情,大道无术,万法归心,心象之法。
山东快书的情态系统来自高元钧大师的舞台经验和教学实践,具体可以分为味觉情绪系统和感觉情绪系统。味觉情绪系统细化为酸、辣、苦、甜、咸;感觉情绪系统细化为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传统曲艺关于情的教学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传递,大师的体悟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了给高派山东快书“情”的研究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情绪”、“情感”都无法准确诠释山东快书对情的理解和表达,最终我们用了“情态”一词。态者,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情态,是曲艺人把作品情绪与内心的情绪高度融合,用声音、表情、动作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立体地呈现出来,这也是曲艺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同时也是我们对艺术研究的态度。
汉字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幅幅有“情”的动态画卷,此乃曲艺“情态”研究的“根”。看到甲骨文“日、月、山、水”时,我们立刻能脑补出形象的画面;从“血红、品味、喇叭花、瘦猴、穿小鞋、戴高帽、冷板凳......”这些词语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一脉相承的形象延续;诗词、文章中,比喻、拟人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山东快书把汉语的这种魅力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形象地说书”带给观众无尽的想象和美妙的艺术感受。
基本情绪的教学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从传统对情绪的认知到高元钧大师的体悟,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关于情绪,《礼记》中所述人之“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白虎通义》中,则把情绪分为喜、怒、哀、乐、爱、恶;心理学角度认为情绪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高元钧大师则把情绪进一步细化, 酸、辣、苦、甜、咸五种味觉感受和酸、辣、苦、甜四种心理感受组成九种感觉,我们称之为“九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组成九种基本情绪,我们称之为“九情”。大师还敏锐地感受到味觉的衍生别有洞天,味觉可生发出基本情绪(甜蜜的喜感)和高级情感(甜延伸出的“爱”);另外他还发现了喜与乐,悲与哀,恐和惊,忧和思这些基本情绪之间的细微差别。大师对“情”的体悟和总结是继承中的发扬,蔽而新成。以山东快书名段《鲁达除霸》中卖唱女与鲁达的对话来看看作品对人物情绪的刻画。“杀了俺的爹,劈了俺的娘”,苦楚之情溢于言表;“扑通跪下把话提,哟!干爹啊,你好哇!干娘家里可壮实,爷爷奶奶都好吧,俺姐姐妹妹都不离。”喜出望外之情立刻呈现。演员的情绪转换到位,观众就会以情还之。
要传承高派山东快书艺术传情达意之绝妙,就要深入研究、论证,并进行精准描述,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知识”①参见王维嘉《暗知识:机器认知如何颠覆商业和社会》,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导读。转为可以用文字清晰描述表达的“明知识”,这样才可应用于教学,才是传承的实质。
“要把喜、怒、哀、乐这几个字在心里咬结实”,这是高大师的教学金句。要把这句话变为“明知识”就要深入研究。笔者在品味“酸、辣、苦、甜咸”时,发现了汉字的正确读音与口腔味蕾位置高度重合,外延出的表情也惊人地一致,这一发现终于把大师教学金句的奥秘解开了。例如,甜的味蕾在舌尖,发出“甜ti-ɑn-”时,眉毛高挑,露出8颗牙和小酒窝,眼睛像月牙,嘴巴像小船,下巴后撤。微甜咂嘴点头,很甜会睁眼、抬眉、咽口水。甜是由舌尖传递出来的表情,甜得浓了就会乐。
舔住牙壳下巴撤,高挑眉毛现酒窝。
惊奇眼神咽吐沫,程度轻重自掌握。
太甜表情惊奇重,微甜咂嘴点脑壳。
由味觉转为情绪时,气息会在体腔的相对固定的区域,若用这一位置的气息状态同时配合表情进行表演,便可灵动地表现出对应情绪的语言,这个气息位置,我们称之为“情颤点”,即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气息位置。五味的情颤点可以这样描述:
酸:酸的味蕾在舌两边,故从舌两边吸入气息,整个语流有咬牙切齿吸气的说感。
辣:辣的味蕾在舌尖,故吸气微弱,呼气稍强,整个语流中气息无阻,胸肋微微颤动,仿佛在ɑ这一韵部上说话。
苦:苦的味蕾在舌根,气息进少出多,整个语流气息状态有拒绝吞咽感,仿佛在舌根处(韵部u)说话。
甜:甜的味蕾在舌尖,吸气较深,整个语流气息状态有含而不放之感,仿佛在ɑn的韵部上说话。
咸:咸的气息状态取决于咸的程度,鲜咸的气息状态接近于甜,齁咸的气息状态接近于苦。
九情的情颤点可以描述为:
喜:吸气深,呼气时有较强的波动感,在整个语流中声带随着气息有不同程度抖动感,仿佛在i这个韵部上跳跃地说话。
怒:吸气极强,呼气极冲,整个胸腔气足且抖动,满腔怒火,语流气息状态强起强落,仿佛在韵部u上吼。
哀:吸气深而强,呼气时完全敞开释放,气息在喉部颤动,语音有种失态感,仿佛在韵部ɑi上边啜泣边倾诉哀伤。
乐:吸气微弱,呼气虚而不强,气尽仍有延续之感,整个语流气息状态在脖子以上,仿佛在韵部e上说话。
忧:吸气较深,缓缓呼出,仿佛气流通过鼻腔冲入眉心,在韵部ou上说话。
思:深吸气,慢吐气,仿佛气流通过软腭冲入头腔,有在韵部i上自说自话的疑问感。
悲:快速吸气在胸中,呼气欲控却不能,整个语流气息有断续感,在韵部ei上哭诉。
恐:突然吸气,气息短促,整个语流仿佛有倒吸气的感觉,在韵部ong上自言自语。
惊:快速吸气,戛然止住,呼气控制,轻而微弱,整个语流在韵母ing上说话。
山东快书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人物转换等都在言语的节奏中瞬间完成。排练时根据“情颤点”调整情绪,可使人物情绪转换快、稳、准。“情颤点”虽命名为“点”,却不是气息位置的物理定点,它更像是水平仪上的一只水珠,情动即动,情熄即止。研究还发现,情绪和该情绪语音韵部的情绪倾向、气息的位置状态密不可分。无情绪发音和有情绪发音,其面部表情、声音、体态皆不同。“情颤点”就像建筑物的重心,不管是平房,还是摩天大厦,都是围绕重心而建。在艺术情态表现中,只要找对“情颤点”这个重心,情态即可精准表现。
“心中有形状,出言有形象,心里有活人,出言人才活”,这是高派山东快书艺术对“心象”的形象描述,即山东快书演员在训练中要把文字符号还原为立体的景象和形象,演员心中产生的饱满鲜活的形象、景象在戏剧表演上称为“心理依据”,是“心象”的另一种符号表达。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汉字的形象色彩是传情的载体,也契合曲艺的“像不像三分像”的传情达意特点。演员在研读作品时,心中就要构建起一个个立体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参透文字背后的故事之后,通过表演传达情感,表达神韵,讲述故事。形态是可视的,情态是可感的,把形态、情态高度融合,把心中的形状通过语言形象展现是山东快书演员的必备素质。以《鲁达除霸》片段为例:
郑老虎,劈肉的钢刀拿在手,
照着鲁达头上劈。
鲁老总闪身躲过去,
一抬腿,踢到霸道手脖子,
上前抓住郑老虎,
“呜叭”摁到地埃池。
“你这个小子不讲理,
霸占人家大闺女,
把人家爹娘都害死,
今天我给她报冤屈!”
(白)说着话,抓住霸道一条腿,那条腿踩了个结实。
两膀用足千斤力,
“哧啦”劈到两下里。
短短几句话,人物的动作、语言、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山东快书演员建立起“心象”的蓝本,也是老师教学生在心中建立“心象”的依据。高派山东快书这门语言艺术,是把符号的形象色彩嵌入作品,从而击起演员的内心波澜。高派山东快书的“心象”,是这门视听艺术的审美基础。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山东快书艺术里是一个融合体,无论是眼睛看到的大、小、色、形;鼻子闻到的香、臭;耳朵听到的远、近;嘴巴尝到的苦、辣、酸、甜;触觉感受到的软、硬、凉、热,都成为这一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高派山东快书作品里,处处体现着这种艺术之美。如《武松打虎》片段:
武松到了张秋镇,
他朝着路北一打量,
照着路北留神看,
嗬!风刮酒幌乱晃荡。
这边写着“三家醉”,
那边写着“开坛十里香”,
当中间立着个大牌子,
上写着“三碗不过岗”。
(白)武松想:什么叫做“三碗不过岗呢”?
噢!小小酒家说话狂,
俺武松生来好饮酒,
俺要到里边把那好酒尝。
武松到了张秋镇开始四处打量(视);风刮酒幌乱晃荡让我们听到了那噗噗啦啦的酒幌被封吹动的声音(视、听);“三家醉”“开坛十里香”“三碗不过岗”这三个词足以让一个爱喝酒的人仿佛闻到了酒香四溢,涎水直流(嗅、味),简单几句,就融合了多种感觉体验,让观众沉浸其中。
大师指引着我们对情绪的表达做深度的探究,情态的温度、厚度、高度在艺术的觉悟中升华、延续,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告慰天堂里的大师,我们追随着您的脚步,向着艺术的更深更远处前行。
高元钧大师表演的山东快书将多变的节奏口语化、通俗的口语演唱化。其音乐性特征会给受众带来美妙的舒适感——好听。大师形容山东快书艺术是“韵脚上的故事”,一句通俗的话,不但承载着山东快书整体美的特征,更引导我们去探寻山东快书韵律系统美的源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韵、律的解释为“韵,和谐悦耳的声音”[7]312“律,规则”[7]164我们的解读是声音要和谐优美,同时把各种变化统一起来为表达思想和情感服务,韵律是一种约束下的美。汉语上的韵律体现在汉语音节的口腔构音、声调的四声变化以及语句的重音、语气、语调、停延产生的节奏变化上。山东快书艺术的韵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唱的有韵味、好听?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这句台词由15个音节组成,如何把这句美美地展现出来,就要了解语言的韵味儿。音节是语言的最基本颗粒,如同细胞在人体中的地位一样。细胞间质连接了细胞,语言的细胞间质就是每一个音节韵部处细微的延长段,这些不同韵部的音程便是语言“韵味”的“组织液”。山东快书演员会在下意识里巧妙使用这些组织液,让它使语言的味道更加浓郁,醇厚,虽说犹唱。这也就不难理解山东快书为什么没有固定的曲调,而高元钧大师却总是强调“唱快书”的原因了。
高元钧大师常说“唱的要好听。哪儿好听?怎么好听?要研究!”要研究唱,就要研究语言。中国的文字学研究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训诂学研究字义。“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看成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那是很有道理的。”[2]6我们要在这些知识基础上研究字情,除了前面介绍的字的情态研究之外,我们还进一步研究韵辙与情绪的关系,称之为“韵情”。以古诗《清明》为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采用了具有低沉倾向的“灰堆”辙,如果换成“发花”辙试试:
清明时节雨哗哗,
路上行人很害怕。
借问牧童哪卖酒?
杏花村头有一家。
诗原来阴沉、低迷的情绪由于换了韵辙,瞬间雨过天晴,传递出了开心活泼的情绪。
我们把曲艺十三辙进行梳理,对它们进行情绪归类,发现了韵辙与情绪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怀来辙的疑问、感慨、压抑、厌恶情绪倾向;发花辙的喜悦情绪倾向;乜斜辙的孤冷、阴沉的情绪倾向;梭坡辙的快乐、向上的情绪倾向;姑苏辙苦闷、消极的情绪倾向;灰堆辙的悲伤情绪倾向;遥条辙的美好、向上的情绪倾向;油求辙的哀愁、忧郁的情绪倾向;一七辙的倾诉感;言前辙的美满,积极的情绪倾向;人辰辙的喜悦和延伸感;江阳辙的赞美、喜悦的情绪倾向。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每类韵辙都有与主要情绪相反的情况出现,这恰恰是系统关联性的体现,也是物极必反的另一写照,更让吾辈对老艺人们语言的敏锐觉察力和极高的驾驭能力赞叹不已。
合辙押韵的目的不单单是为顺口、顺耳,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情达意。听觉上的美感要为故事的主题服务,为人物塑造服务。《武松转》是山东快书的经典之作,其中很大篇章都使用江阳辙,在孙二娘出现的章回改为梭坡辙,就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作为韵诵体,山东快书注重合辙带来听觉上的美感,让口语如诗一般优美。“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段名句。“讲(jiɑng)”和“郎(lɑng)”韵脚的一致加深了音美的刻度,上下两句最后一个字落音基本相同,形成声音回旋的和谐感。除此之外,音韵美有时还会带来徒然降落的幽默感。如《武松装媳妇》中耪高粱的老头和带着刑具的武松的对话:
老头倒说:你算了吧,
那刑具都在你身上,
你要说不戴就不戴,
国家的王法叫谁当?
(白)那是王法你敢不戴?!”
武松说:“我服从它,它叫王法;不服从它,它叫头发。”
“王法”和“头发”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高元钧大师的嘴里因为音韵的和谐,形象地讽刺了封建专制,表达出在有骨气的百姓心中,王法就像是头发不堪一击。赞扬武松砸碎锁链除暴安良的壮举,只用了一个韵脚就做了绝妙的艺术铺垫,无怪乎高元钧大师说山东快书是“韵脚上的故事”。
作诗要求平仄、对偶、押韵,山东快书创作同样也有着极高的艺术要求。具体表现为:
第一,对每个音节之间力的交错互动方面,即“喷、弹、啃、吐、摩”五力的使用,在语言的最小粒子上要彰显抑扬顿挫的律动感。以山东快书章回转换时常说的两句为例:
闲(重摩)言(重摩)碎(重摩)语(轻吐)不(重吐)要(重摩)讲(重摩),
表(轻喷)一(重摩)表(轻喷)好(轻摩)汉(轻摩)武(重吐)二(喉)郎(轻弹)。
五力交替出现且轻重有别,把口腔构音形成的格局优化到最美的状态。山东快书特别注重口腔构音的变化,对于口腔的审美要求极高。
第二,诗讲究对偶,山东快书讲究阴阳句(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上句律动对下一句诵读的影响。高元钧大师教学时特别强调,“上句唱出问号,下句要唱出答号”。如《武松打虎》片段:
闲言碎语不要讲,
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
功夫练到八年上。
仔细解读这段文字,其中内涵着:闲言碎语不要讲(闲话少说点,怎么了?)表一表好汉武二郎(噢,说说好汉武二郎吧)。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那个武松去少林寺学艺,学得怎么样?)功夫练到八年上(学了八年呢,应该很厉害了)。演员要在表演中让观众感受到这种一问一答,这也是山东快书吸引观众的地方。
第三,诗讲究押韵,曲艺讲究合辙。有的头句定辙,二句押韵,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分清,一韵到底的;有的句句押韵的。山东快书一韵到底是主流,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感,极少转换辙韵。
第四,诗讲究停延,山东快书讲究节律。在情感的影响下,气息、声音有规律的变化形成语言的节律,也是心中景象的有声展现,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审美体现。高派山东快书的基本板式,即常用的节奏形式有八种:顶板、闪板、赶板、抢板、掏板、坠板、让板、散板等。在实际表演中,演员会根据演唱的内容把这些板式穿插使用,又派生出许多优美的节律。板式所展现的节奏美是为故事内容服务,山东快书这种韵诵文学,是作者和演员用心烹饪的送给耳朵的美味大餐。
“优秀的山东快书作品要有叙事诗一样的格调”,这是山东快书创作大家陈增智先生对山东快书的艺术评价。山东快书在优美的韵律中辨明善恶、诉说冷暖。山东快书白话如诗美在律动间,韵律美在阴、阳、上、去四声皆多情,美在平仄之间唱着白话诵说着情诗,美在一板一眼一停延都是点评人生的节奏,虽说犹唱,说醉了人心,唱醒了良善。
“罩在我们头上的宇宙之网,看到了,也想到了。盖在我们头上的语言之网,没看到,也没想到。两张网处处默合着、吻合着、契合着,编制了生命,编织了人生,编织了叫做人的人体。——这便是关于宇宙、人体与语言的一部史诗。”[6]篇首语山东快书的声音我们听到了,山东快书的举动我们看到了,那么,山东快书的艺术魂魄,高元钧大师的精神深处呢?让我们打开艺术的“天眼”洞悉和接收那不可言宣的奥秘吧。宇宙谱写着时空的恋歌,山东快书是在时空中的一颗星星,我们遥望这颗星星的轨迹,探索那艺术的星光里许多我们未知的秘密。让我们乘着声、形、情、韵继续追随这明亮的星,让太阳和月亮为这颗明星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