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勇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编辑部,天津 300300)
民航科技期刊是以刊登民用航空领域科技论文为主的科技期刊。随着民航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日益重视,民航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民航科技期刊却没有紧跟民航科技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民航科技期刊呈现整体竞争力不强、优秀稿源匮乏的发展局面。稿源质量是决定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优秀稿源的支撑,民航科技期刊难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建立符合民航科技期刊发展特点的组稿策略对于改变民航科技期刊优秀稿源匮乏的现状,进一步提高民航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组稿策略是科技期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众多编辑工作者从不同期刊、不同方向对组稿策略进行了研究。陈小华[1]针对行业期刊发展提出了围绕行业重大战略或行动开展组稿的策略;杨晓军等[2]针对生物类期刊稿源现状,提出挖掘行业特色资源、邀请专家参与选题策划、鼓励编委会成员参与等方式开展生物类期刊的组稿;高琦等[3]针对医学期刊提出向中青年学者约稿的组稿新思路。李小敏等[4]针对航空航天类学术期刊提出了专刊专栏组稿策略,并取得了良好的出版成效。李艳菁等[5]针对电力工程类期刊稿源竞争激烈的现实,提出“走出去”的组稿模式。目前,民航科技期刊组稿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进一步提高民航科技期刊的组稿水平,改变当前优秀稿源匮乏的现状,需要全面分析民航科技期刊优秀稿源匮乏的原因,在借鉴其他优秀期刊组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民航科技期刊发展特点的组稿策略。
1. 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科技期刊评价制度。当前,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科技期刊评价制度把科技期刊分为不同类别的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6]。由于目前民航科技期刊整体评价指标不高,造成了在各项核心期刊目录的评价中,仅有《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入选过《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其他期刊目前尚未进入任何核心期刊目录。这就造成民航科技期刊在科技期刊的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难以吸引优秀的稿件。
2. 以核心论文为重要评价指标的职称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当前,在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评价上,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逐渐被制度化。民航业内各单位一般都会根据需求,要求论文发表在特定类别的核心期刊上,如被SCI、EI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这直接导致民航业内优秀的科技论文投向了国内外的核心期刊,民航科技期刊很难征集到业内优秀的稿件。
1. 办刊思路固化,期刊学科特色不鲜明。由于历史原因,民航科技期刊依据主办单位的学科构成来办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往往办成多学科的“大杂烩”,如《中国民航大学学报》的主办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它就是一所包含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大学。这种固化的办刊思路导致民航科技期刊在发表民航学科科技论文外,还需发表法学、教育教学、英语教学等非民航学科的论文,从而导致民航科技期刊民航学科特色不鲜明。当前科技期刊的评价大多数建立在特定的学科之下,民航科技期刊按学科分类则属于航空、航天学科,民航科技期刊这种多学科的综合办刊模式在当前以学科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下处于极为不利于的局面,严重影响民航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民航科技期刊只有进一步明确自身民航学科的定位,走专业化办刊之路,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稿件。
2. 被动、单一的组稿方式。随着民航科研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总体来讲民航科技期刊的稿源是充足的,且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于民航业内的充足投稿,民航科技期刊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单一组稿方式。目前民航科技期刊主要通过网上投稿系统或投稿邮箱被动接受投稿,虽然当前这种组稿方式仍能接收到大量的稿件,但由于职称评定政策和科研评价体系对论文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民航科技期刊的稿源主要以民航院校研究生和民航职工的研究稿件为主,稿件整体质量一般、创新性不强,具有较大创新的高质量稿件大多数投到国内外相关核心期刊。在这种情况下,民航科技期刊要想征集到优秀稿件,必须建立主动、多样化的组稿方式。
1. 建立符合当前科技期刊评价制度的组稿模式。当前,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科技期刊评价制度主要以载文量、被引率、影响因子等作为主要的期刊评价指标。在组稿策略方面,民航科技期刊应根据评价指标进行针对性的改革,重点关注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创新性较大、引用潜力大的论文,从而不断提高期刊的整体评价指标,实现进入相关核心期刊目录的目标,改变民航科技期刊在航空、航天学科内的弱势局面。
2. 积极争取主办单位和民航业内的政策支持。民航科技期刊必须首先在主办单位获得支持,才能保障基本的优秀稿源。针对当前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不利于民航科技期刊吸引本单位优秀稿源的现实,民航科技期刊要主动与主办单位的人事、科研部门进行协商,争取政策上的支持。笔者所在的中国民航大学目前就规定中级职称评定在《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发表论文视同核心论文;同时也规定研究生在《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发表论文也视同核心期刊论文。
在争取主办单位支持的同时,各民航科技期刊要联合起来,积极争取民航局在高级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评价上的支持。在民航系统内,民航科技期刊要积极与各航空公司、机场和民航各协会等民航单位加强联系,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如果获得民航业内的强力支持,将极大促进民航期刊的组稿工作。
1. 明确民航学科特色开展组稿。民航科技期刊要主动改变多学科的办刊方式,明确民航学科特色办刊定位,对期刊进行改革,减少非民航学科的论文,逐步形成以航空发动机、航空通信、空管监视、机场工程等与民航科技相关的学科为组稿主要方向。专业化办刊是当前科技期刊办刊的重要潮流之一,民航科技期刊只有不断巩固加强其民航学科特色,才能提高整体竞争力与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优秀的民航科技论文。
2. 完善编委会制度,积极利用编委会专家组织优秀稿件。编委会是体现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专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其成员多数由与期刊学科相关的重要学者和专家组成,是科技期刊优秀稿件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民航科技期刊编委会制度不健全,有的期刊编委会已多年未换届,名存实亡;有的尚未建立编委会。这严重制约了民航科技期刊的发展,没有完善的编委会不利于民航科技期刊开展学科建设,提高专业影响力,同时民航科技期刊也失去了通过编委会获得优秀稿件的重要组稿方式。所以,当前民航科技期刊必须积极联系民航业内相关专家,尽快改组或建立各自的编委会。
3. 挖掘行业特色资源,开展多样化组稿。(1)主动深入民航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组稿。民航系统内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如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中国民航大学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相关科研院所等。2018年民航系统首批认定了14家民航重点实验室和民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科研机构更是成为民航科研的前沿阵地。这些重要的民航科研机构应该成为民航科技期刊的优秀稿源基地,各民航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特点主动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做好相关服务,让民航科技期刊成为民航优秀科研成果重要发表渠道。(2)积极参与和承办相关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科技期刊组稿的一个重要渠道,民航科技期刊编辑可主动参与专业学术会议,结识专家学者建立联系,适时开展组稿活动。《中国民航大学学报》编辑部从校内开始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如2018年参与了中国民航大学青年学术委员会的论坛,各个编辑根据学科分类参与到各分论坛,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结识了许多青年学者,为开展组稿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优秀科技期刊参与学术会议举办并开展组稿是当前科技期刊组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适当时机,民航科技期刊也可与相关协会或科研单位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同时开展组稿活动,这能进一步扩大民航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有利于征集优秀论文。(3)邀请专家开展名栏建设。各民航科技期刊所在主办单位均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如《中国民航大学学报》的主办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在机务维修、通信导航、机场工程、民用航空器适航等学科拥有较强实力。各民航科技期刊应立足于本单位的强势学科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名栏建设,通过专家组稿征集该学科的优秀稿源,扩大栏目的影响力。名栏建设可成为民航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渠道。(4)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开展组稿。一般说来,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一般都会发表若干重要学术论文。民航相关科研单位每年都会申请若干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等,这些重点科研项目每年都会产出许多高水平论文。民航科技期刊应主动了解主办单位和民航系统内的重大科研项目申请情况,可首先从主办单位着手了解重大科研项目申请情况,主动联系项目的主持专家或实验室,紧跟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适时开展组稿活动。如《中国民航大学学报》积极联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项目,目前征集到该项目稿件约6篇,有效补充了导航监视方面的优秀稿件。
4. 积极创新拓展组稿方式。(1)拓展组稿空间,深入到民航单位以外组稿。随着民航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民航高校或科研机构进入民航科研领域,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等。这些高校或科研机构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可成为民航科技期刊拓展稿源的重要对象。《中国民航大学学报》目前已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等单位开展了积极的联系,建立了长期的组稿合作关系。当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年均组稿量能达到10篇左右,丰富了优秀稿件的来源。(2)转变思路,拓展培养中青年作者群。一般科技期刊都比较注重向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专家约稿,但专家论文一般比较难约。民航科技期刊应转变思路,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和发现一些正在成长中的中青年学者,向他们开展组稿。中青年学者一般论文产出快,且质量也较高,同时他们也希望同更多期刊开展合作。民航科技期刊可通过加强与中青年学者的联系与合作,让他们成为期刊的忠诚作者,从而培养民航科技期刊自己的固定作者群,等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便能为期刊带来更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论文。
当前,民航科技期刊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全面分析了民航科技期刊优秀稿源匮乏的原因,同时针对性地从宏观到具体提出了民航科技期刊的组稿策略,希望可以对民航科技期刊的组稿工作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促进民航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