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处生长 往深处扎根

2019-03-21 15:51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源域底蕴敬佩

张 健

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思想家,他为后世留下的许多经典语录,其哲语深心穿越历史时空,至今给人以深刻启迪和无穷感悟。2019元旦这天,翻看手机微信看到尼采的这句话:“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是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深有所感,故凝练出这样一个标题,记下自己的一些感触启悟,算是新年的开篇走笔。

这句话是一个包含深刻哲学意蕴的类比。类比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类似于我国古代《诗经》“六义”中“赋比兴”的手法。类比是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建立事物间新的关联而启迪思想、形成创新的过程。在这句话中,人和树构成了两个类比的主体。表面写树,其实主要为着写人,形成了表显义和隐喻义的落差。类比是由类比的源域(自然物象)和目标域(类比的事象)构成的。在该句中“树”代表类比的源域(用A表示),“人”代表映射的目标域(用B表示)。类比就是援A观B,加深人对B的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使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事物更具思考的价值和语义的张力。这样的类比增加了语言的厚重度,思想的启迪性,也使人们更加直观地领略天人合一的契合与相通。

这句经典名言表面主要写树,其实为着写人。表面写树往高处长,争夺生长所需的阳光和空间,而它的根又向着“黑暗的地底”拼命地伸展,汲取养料水分的滋养。这里人实际上已退居树的背后,做了隐性化的处理。构成了表显义和深隐义的对照与博弈,需要人的理解去捕捉、去感悟、去破译。这里虽凸显了类体“树”的形象,但本体“人”却始终存在于语义场中,贯穿和主导着意义的旨归和重心。如树对高处阳光的向往,实际是写人往高处走,往高处发展,追求高处的风光和精彩;树向“黑暗的地底”扎根,实际是写人为着成功境界的实现,而蓄积能量底蕴、努力奋斗的过程。这就是类比的逻辑推断性赋予语言的隐而不晦、含而不露的魅力。你看不到它,它却隐含其中;不着笔墨,却风流宛在,存在于语言链、逻辑链之中。

这句名言有两个类比向度——高处和深处。即高处的阳光和深处的树根。高处是人们追寻并想确立的东西,代表成功的境界。深处是人所获得的内在底蕴和支撑性的东西,代表追求和努力的高处及程度。从关系角度看,高处是深处的目标或向往,深处是高处的支撑和底蕴。无深处即无高处,无高处亦无法彰显深处的价值。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互补相生的两个向度。问题在于,人们只仰慕高处的风光,却不愿向深处扎根;只向往“树高千尺”的出人头地,却忽略“必有深根”的暗中成就。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总想趋易避难、趋乐避苦,而获得轻易成功。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高处和深处、付出与收获,一般而言是成正比的。而且许多情况下,还是付出大于收获,不是吗?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是靠下面的八分之七支撑的;白岩松说:“所有的不平淡都是在忍耐了足够多的平淡之后诞生的。”如果我们努力不到位,即便成功,也是廉价的成功。而当努力成为一种习惯,成功还会远吗?

我们还注意到这句话中另一个关键词——“黑暗”。树根是扎向“黑暗的地底”的。“黑暗”一词并非凭空或随意虚下,它代表事物趋向或结果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人是追求确定性的存在。如果人的追求、付出、努力是向着黑暗或者说不可预知的结局而去,那人还会有那么大的热情、动力、干劲吗?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权衡、退缩或规避是可以理解和有一定理由的。它的确是人性的纠结之惑、之困所在,当人想要向黑暗的地底扎根,但究竟要扎多深,扎到什么时间,什么程度,能不能出现人们期盼和追求的结果?当这一切都是非自明的和不确定的一片混沌的境界,是看不清上下左右四旁路向的时候,人的犹豫、怀疑、彷徨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为何很多人做事都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面对考验而人性的溃败与放逐。但所有这些绝不能成为人们放弃努力、奋斗,向深处扎根的借口。相反,它恰恰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和挑战。须知,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机会和成功都是博出来的,博就有赌的成分,但也不尽然。它是基于对定律性东西认知和坚信的一种博。如“苦寒凝梅香,磨砺出剑锋”的自然定性;胡适的“天下绝没有白费的努力”的回馈逻辑。世上没有白来的和轻易的成功,所有的牛逼,都是由背后无数的苦逼熬成的。

所以我们应该真心敬佩那些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的人,敬佩那些用“伸向黑暗”的根,迎接“高处阳光”、追求确定性明天的人,敬佩那些用“努力无憾,尽心无悔”的付出,去搏击理想的人。他们是冲在前面、开辟先路的人,他们是努力奋斗、敢于创新的人,我们应该给他们大大的点赞,并向他们致以由衷的敬意!

猜你喜欢
源域底蕴敬佩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倍er高级
我敬佩的一个人
敬佩!55岁“声乐学霸妈妈”获得硕士学位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借生活点滴,表敬佩之情
军事改革的底蕴在于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