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明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225009)
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并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以“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了党鲜明的文化立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育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引领高职思政课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语言,增强教学实效,培育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文化自信体现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肯定,在与世界多民族文化的比较中坚定本国文化的独特和优秀,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有着传承发展本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觉担当。
在高职院校,通过思政课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必需的。作为当今社会的新生代,高职学生多为95后,成长于互联网发展成熟期,多习惯于接受图像化、碎片化信息,而传统思政课,多偏重于思辨式理论讲解,教学氛围沉闷,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高度精神集中,课堂上较低的抬头率也就成为常态。此外,作为国家未来的基础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技能至上既是高职学生心态的反映也是学校教学的侧重,因而对于非主修专业课的思政课的重视度普遍不足。如何能让学生主动“抬头”,想学、想听,并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思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
基于以上高职学生学习特点,要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讲中国故事,讲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有效方法。从教学语言上看,理论教学中常使用的专业术语虽精辟,却如浮光掠影,容易使人过耳则忘,而故事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动有趣,契合高职学生的听讲需求,娓娓道来中明事明理,潜移默化中润泽心田;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政课的理论通常比较抽象,而故事情节曲折迂回,跌宕起伏,兼具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引人入胜中将价值引领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结合,通达学生的内心,增强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力,在故事的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共振。因此,在思政课上,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宣讲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能有效培育和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高职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最丰富的故事素材。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虽历经风雨洗礼而依然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成为我们这个民族风雨兼程,奋勇前行的精神血脉。我们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也曾饱受欺凌,经历战争和离乱的坎坷,生生不息,不屈更生的民族发展史为高职思政课讲好中国文明故事,培育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都城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了20世纪,无数志士仁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上海建党到国共合作,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抗日战争,从延安西柏坡到进驻北平,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演绎了一个个动人心魄、可歌可泣的故事,为高职思政课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培育学生传承革命文化,提供了大量精彩的素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迎来了历史上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时期。在这个伟大的实践中,上演了一幕幕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故事,为高职思政课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培育学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数不尽的动人素材。
其次,高职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好故事有着最匹配的关系。
高职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这些课程的内容,也是这些课程的培育目标。例如,在《基础》课上,可以和学生讲关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榜样人物、法治文明的故事等。在《概论》课上,可以和学生讲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领导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发展的故事,可以讲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长征、铁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反腐倡廉、一带一路的故事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可以和学生讲社会热点、新时代新思想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中蕴涵的深刻思想、价值理念能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丰富的文化滋养,厚植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
再次,高职思政课的教师具备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素质和能力。
高职思政教师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定政治信仰。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旗帜鲜明的政治信仰是对思政教师的首要要求。高职思政教师通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好”首先就是政治信仰的一脉相承,高职思政教师有信仰、有激情,能够言传身教,通过故事教育和感染学生,培育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高职思政教师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知识储备。高职思政教师都有本科、研究生学历,接受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积淀,也有着广泛、大量的故事储备。不仅对故事的内容十分了解,而且能够通过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深入挖掘故事中含蕴的育人思想,传道、授业,帮助学生解惑,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故事浩如烟海。高职思政课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就必须在大量的故事中做好选择。
首先,故事的选择要具有导向性。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各地,世界各国文化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交融与碰撞,在国人的文化视野不断遭受冲击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强者亦是弱者。畅游互联网,学生们激情参与各式讨论,转帖跟发,短时间就能轰出新的热点。而另一方面,作为最易被影响的群体,学生的轻信往往会给藏匿于各言论后的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持有者以可乘之机。因而在一片波涛汹涌中,思政教师必须做好掌舵人,选择内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故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其次,故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态度,更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做支撑。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本科生较薄弱,课堂中有必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文化学习。古有“庄子三言”传天地之道,今有《明朝那些事儿》寓教于趣,故事从来都不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它更是文化普及的助力。因而,思政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选择故事内容,才能真正将故事讲进学生的心里,形成真挚的共鸣,切实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水平。
第三,故事的选择要具有激励性。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不论是社会的定位,还是他们个人对自己的定位都比较低,还未步入校门士气已衰,教师的正能量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阅历浅,看问题往往片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3]思政教师选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行业榜样的人生故事激励学生,往往能引导学生跳出局限的视野,重新定义人生的价值,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精神,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第四,故事的选择要具有生活性。思政教师要讲伟大人物、革命改革建设大视野的文化故事,也要关注学生所思所惑,突出故事的生活性,身边人身边事往往更加鲜活动人,普通百姓、平凡人物的故事,同样给人以力量和启迪。街头有老人跌倒,普通市民、工人、学生毫不犹豫伸出自己的搀扶之手;全城人排队买一家的早点,是为了帮助卖家筹集医药费;身边同学的诚信故事、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故事等等,无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给人温暖人心的文化启迪。
首先,要处理好故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材是教学的总依据,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取舍、环节设计、方法运用、时间安排等都是根据教材来决定的。但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的讲课方式从来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充分把握教材系统内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惑所感,选取典型事例、生动故事,把深奥的理论语言讲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家常语言,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使抽象的理论变成接地气的道理,真正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注意分寸的把握,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选择能够揭示深刻道理的中国故事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问题,又不能因为讲故事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而把思政课堂变成故事会,讲故事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其次,要处理好讲故事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讲故事是高职思政课堂教学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一种载体和方法。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故事不胜枚举,讲故事不仅仅是对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教学内容的形式化演绎,故事本身也是文化自信教学的重要内容。处理好讲故事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就是把“讲故事”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要有讲故事的意识和技巧,既要重视故事在教学环节中的切入点设置,也要使故事娓娓动听和引人入胜。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更强调故事内容的选择,强调故事对学生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思政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方法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好的中国故事在培育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第三,要处理好故事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真实的故事来自人民创造的中国历史,源自百姓经历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它夹杂着乡音,混合着泥土,让人触手可及悲欢大义、生死荣辱,最易使人接受。思政教师不能为了加强故事的吸引力、激励性等,去虚构、改编故事的内容,讲好中国真故事,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理性表现。从另一方面来说,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艺术性的表达。艺术性是决定听讲者接受程度、记忆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万里赴印度取经,其数十年游历见闻所编《大唐西域记》并无多少人读过,而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将玄奘法师西行之艰险化作九九八十一难,寓庄于谐,却让法师之精神深深印刻在世人脑海。因此用多种表现形式呈现真人真事,对中国故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创新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述方式等都是极其必要的。思政教师只有将真实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将故事讲进学生心里,更好地提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