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合肥,230032)
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系统知识的平台,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这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探讨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的途径。
建构主义的概念起源于古典时期,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和他的跟随者的对话。在对话中,他提出了一些有指导性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的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中的弱点。本世纪,皮亚杰(Jean Piaget)和杜威(John Dewey)发展了儿童发展教育理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进步教育,这促进了建构主义的发展。皮亚杰相信人类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逻辑结构来学习的。他还得出结论,儿童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最初与成人完全不同。这一理论的内涵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为建构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杜威呼吁教育要以实际经验为基础。他写道:“如果你怀疑学习是如何发生的,那就进行持续的调查、学习、思考,考虑其他的可能性,并在证据的基础上得出你的信念。”探究是建构主义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和戴维·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等不断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维果茨基将学习的社会视角引入建构主义。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根据这个理论,学生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协作可以解决超出实际发展水平的问题。布鲁纳倡导课程改革的概念是学习是一个积极地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当前知识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建构主义是一种以观察和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探讨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人们通过经历事物和反思这些经历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当我们遇到新的东西时,我们必须把它与我们以前的想法和经验协调起来,我们是自己知识的积极创造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提出新问题,探索和评估我们所知道的。
Jacqueline Grennan Brooks 1999年在接受访谈时说道:“只要有人彼此问问题,我们就有建构主义的课堂。建构主义,即学习的研究,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一点从未改变”。在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向一些不同的教学实践。一般的意义上,它通常意味着鼓励学生使用积极的技术(经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创造更多的知识,然后思考和谈论他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们的理解是如何改变的。老师要确保她理解学生已经存在的概念,并指导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进行深入探讨。建构主义作为“认知革命”登上历史舞台,是指导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他的诞生打破了行为主义持续半个世纪的统治地位。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处理,建构意义的过程,否定了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是师生间生生间对话和协作的过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注重让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构主义以全新的视角赋予了学习新的涵义,其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等方面对当前的思政课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理运用到思政课程教学中实践中,可以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创新,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主干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1]。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流于形式的问题比较突出,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生不重视思政课,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思政课教学效果差,没有体现出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意义和学科价值。教育部提出“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2]”随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部开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活动,国内的高校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各种模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所有的探索和努力都是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授课方式多是教师照本宣科,一名老师加一两百名学生的灌输式教学,老师讲的没劲,学生提不起精神,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建构主义的课堂上,重点往往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室不再是老师 (“专家”)向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的地方,学生不再像空容器一样等待着被填满。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促进者,指导、调解、提示,并帮助学生发展和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学习。老师最大的工作之一就是问好问题。在建构主义的观点里,老师和学生都认为知识不是要记忆的惰性假象,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世界观,是一种成功拓展和探索这种世界观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有着积极地启示意义。当教育致力于思考和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时,效果最好。一是改善教学环境,将大班建制逐渐恢复到小班制或者小组制,通过改变座位位置等方式,翻转课堂。课程围绕教师设计好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教师扮演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对话和协作。“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承认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建构的差异性,建构主义明确提出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协商”的过程,让学生在人际互动与协作中完成个体的知识意义建构,尤其重视生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对个体建构的意义。在课程设计中,围绕问题和活动,师生和生生之间加强对话和沟通。教学过程可以围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真实问题,创设多种环境,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来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生生之间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协作,讨论和解决问题。上海市教委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超级大课堂”面向全市所有大学生征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一线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交流,专家多角度解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与价值,以“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的生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在考核形式上,宜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模式,考核内容上加强主观题的分值,着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在评价方式上,评价重心宜注重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不再以结果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侧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创新的能力,强调学习者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学习者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人,为学生创建动态电子档案,让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思政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更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完成既定知识的传授,而是帮助学生实现新知识的建构。如果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习过程是主体原有知识结构与客体相互作用、创建意义的建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主要分两步来进行:第一步要消解原有知识结构——原有知识结构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永远存在,而是处于不断的解构与重建之中;第二步则要创建新知识——学习者主体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具体社会情境中,通过对原有知识与新信息的融合、分化而形成对外界信息的一种新的理解与阐释。建构主义主张因学论教、为学而教。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理解事物、去渴求和建构知识、去超越现有知识发现新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开发未知领域,这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这种批判探索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于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多是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很少开展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在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可以通过课外学术活动、咨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实践、主题团日等多种形式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实践育人作用,也可以使思政课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安徽省在第二课堂创建方面成绩卓著。安徽师范大学早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第二课堂”积分制。各具特色的主题团日,植根大学、放眼社会的青春三下乡,复杂烧脑的职业模拟,贴近自然的环保先锋,第二课堂成为了师大学子素质提升、展现才华的舞台。第二课堂作为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和延伸,在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引领广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磨砺意志品质,实现成长成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思政课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政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政课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情境和具体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开展实践教学,还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配合;学生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课堂活动中来,这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教材、准备材料,总之,学生不能空着脑袋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