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综布局小众音乐谈青年亚文化与大众传媒

2019-03-21 13:08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电音电子音乐亚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北京 100000)

无论是一线卫视平台还是主流视频网站,对音乐节目都有很高的认可度,一直在寻求突破创新,作为主流节目形态的音乐综艺正尝试走出流行音乐文化圈,切入垂直小众音乐领域,从表面上看综艺节目想要通过小众音乐再创“爆款”,而独立音乐也想通过主流平台顺利“出圈”,这背后实质是青年亚文化与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本文旨在探究媒介在当代青年亚文化中存在的最大价值和青年亚文化影响媒介的内容选择,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将青年亚文化与大众传媒相联系,并且将音乐节目作为研究领域,本文最终目的就是希望结合《即刻电音》找到二者的关系。

一、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小众音乐”

最早提出“青年文化”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亚文化”术语正式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最早使用,对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比较深入的是英国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可以定义为由青年群体创造,拥有与主流价值文化不一致的意义体制或生活方式而被青年群体认同的为了抵抗霸权和解决与父辈和主流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在音乐这一艺术门类中的“青年亚文化”指的就是小众音乐类型即独立音乐,独立音乐是音乐领域中有别于主流唱片公司的音乐作品,其整个创作过程由音乐家及其工作室或者独立厂牌协助完成,从20世纪开始,索尼、华纳、环球为代表的三大主流唱片公司占领了主流音乐市场,流水线作业般地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大众音乐产品。与此同时,一些摒弃迎合主流思想的音乐家开始探索音乐的新形势新内容,不迎合市场,不迎合大众,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主流音乐以便建立集体认同,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音乐网综《即刻电音》中将“电音”作为招牌,随着媒介受众主体的不断演化,电音逐渐取得了青年群体的认同和青睐,电子音乐正在突破固有流行音乐所形成的认知和审美体系,与大众媒介斡旋携手走向市场。

二、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

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个社团、一个国家中新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众文化崛起,随着受众的增多和形式更新周期的缓慢,传统媒体拥有强势的话语权,大众文化日益表现出审美庸俗化、制作程式化标准化、形式娱乐化等特点,开始沦为非创造性的、商品化的大众文化,成为欺骗人、统治人的异化力量,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开始显现出来,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解放的意义,同时他的极度膨胀缺乏自律的品行,也使它成为时代文化精神难以承受之轻。特别是新媒体崛起之后,大众媒介范围类型不断丰富,类似于如今受大众追捧的网络综艺就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其本质是向大众推广的一种电视节目,它拥有强大的话语领导权但因为标准化的生产制作深陷同质化、娱乐化的桎梏,不断提升精神文化追求的受众对主流文化产品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三、网络综艺与小众音乐彼此需要

音乐综艺节目深陷内容同质化,形式上的创新都沦为“换汤不换药”等争议后,需要不断挖掘新的细分受众或者用户,《中国有嘻哈》的成功为音乐综艺市场细分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打出“小众音乐+大众媒介”的概念,利用小众音乐的细分市场和独特审美吸引受众,而作为大众媒介的综艺节目助力其宣传推广。所以,对于网综制作者来说,做什么样的音乐内容显得至关重要。除了嘻哈这一小众音乐类型,在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偏好小众音乐类型调查中,电子音乐超过嘻哈、摇滚、民谣、古典、乡村等成为受众最喜欢的音乐类型,网络综艺市场显然看到了电音背后的巨大潜力,青年亚文化越是蓬勃,网络上越是能掀起一轮轮的热潮,青年亚文化越是盛行,媒体越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在高压的生活下,年轻人需要宣泄情绪,不管是蹦迪还是大型电音节,都带来了突破性的感官体验,为了精准触达这部分受众群体,不仅在线音乐平台对小众音乐布局,网络综艺也积极布局电音市场,入坑电子音乐的人群在不断壮大。这归根结底是现代文明的机械化进程中,个体的衰微带来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群体个性化被唤醒,类似于电子音乐这样的青年亚文化圈层基础日益庞大,他们不愿再做大众文化的被操控者、模仿者、崇拜者,不想再做一体化潮流中的牺牲者。

其实,对于电子音乐这种细分音乐类型的发展,由于其依傍于大众媒介,往往是通过头部电音作品或者电音制作人为主导,冲破圈层的禁锢走入大众视野,吸引到更多粉丝关注细分音乐,再通过流媒体音乐平台,如歌单、个性化推荐等形式扩大细分市场的进一步传播,包括节目的制作播出平台腾讯视频也会增加观众投票,选出最喜欢的歌曲来祝其制作人返场,《即刻电音》前几期播出后,《真高兴》《猴子说》《熊猫人》等电音歌曲位列榜三,蒋亮、齐亦同&董子龙、薛伯特、Anti-general等是最受欢迎的电子制作人,甚至很多非电音爱好者也能叫出几位选手的名字,泛电音受众也是推动电子音乐稳健发展的重要群体。

四、小众音乐的“不完整性”

大众媒介与小众音乐的“联姻”看起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就电子音乐其音乐性的发展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它不能被娱乐狂欢所阉割。随着网络综艺、短视频平台上电子音乐的不断曝光,人们正逐渐接受并喜欢这种小众音乐,但是网综的故事化叙述以及短视频的碎片化、片段性传播,使真正的电音作品缺少完整性。不仅如此,包裹着“小众糖衣”的《即刻电音》也还是沿用了“亚文化噱头+偶像引流”的打法,只是节目制作方取材“电音”给了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众传媒还具有“议程设置”功能,指的就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讨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在《即刻电音》中,虽然电子音乐站上了直面大众的舞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与话题讨论,但这种曝光具有不纯粹性而是有目的的话题炒作,往往不是围绕电音本身,亚文化似乎正被躲在背后的“消费主义”收编,总决赛直播邀请了偶像女团火箭少女来流量傍身。90、00后青年群体是与消费主义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消费环节不是一个物质性的消费,而是观念的消费,马克思也指出艺术消费中隐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通过消费来加入某一亚文化群体,通过符号消费来确认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节目制作方看中的不是亚文化本身,而是亚文化背后的青年消费群体,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他们发现新的文化人群,再创造与它的口味相搭的受众群体。在这次节目的狂欢之后,小众音乐能否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持续关注,大众对背后艺术理念浅尝辄止或者误解,这些都是未知的可能。

五、总结

以上笔者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小众音乐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关系,大众媒介背后的商业资本需要亚文化深入更多元更小众的圈层打开市场,亚文化也需要商业资本的助力来放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确看到了音乐性的式微,故事化设计等娱乐因素的揉杂,让中国电子音乐还未成熟就得到了市场的青睐,使其因为大众媒介限制了中国电子音乐内容的可能性与电音制作人的可能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即刻电音》《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取材亚文化的大众综艺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文化,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电子音乐利用网综形式传递的不止是音乐内容本身,还包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不仅撩拨了人的热情,还激发了人的品位,使真正热爱懂得欣赏的人走入圈层之中。从消费美学来看,对《即刻电音》的消费兴趣使审美由以往纯电子音乐艺术性的欣赏领域降落到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之中,还重视了消费者的权利、自由、尊严,使生命获得质量和意义,形成了新的美学价值。走向大众化并不能说明艺术的地位在下降,而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市场化也只是中性词,它只是亚文化可以选择的路,而不能就此定义亚文化,对于两种看法的角力要用辩证思维看待。

猜你喜欢
电音电子音乐亚文化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电子音乐信号辨识模型
网易放刺电音:后浪世代的全新自我表达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Liquid Nights新加坡电音巡演 Alan Walker、胜利现身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电音狂欢,释放真我
张艺潇全新力作《如果》引领电音音乐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