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2019-03-21 03:00谢琼刘军
昌吉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会计学应用型融合

谢琼 刘军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引言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办学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站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明确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意见》也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何克服这些不足,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向深入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播种创新创业的种子”,客观上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确定“结合专业教育”为主要途径。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且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及创业意识,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萌发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经过短短几十年已风靡全球。而“创新创业教育”一词在我国官方文件中最早出现于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将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国家长期政策导向。

创新创业教育既包含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创新是基础,是创业的先导;创业是形式,是创新的载体,创新的程度是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二者内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首创精神及冒险精神、创新能力及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创业教育的狭义概念是指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以使学生从谋职者转变为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广义创业教育则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本文所指“创业教育”是广义的。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差别来看,前者更注重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侧重于创新能力培养开发;而后者则更注重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1]从共性来看,两者本质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都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协作能力。本文按我国普遍做法将两者合称为创新创业教育。

二、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有宽泛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以突出“应用能力”为核心,关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首先,其有别以培养“有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理论研究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本科,因其培养的应用性人才主要承担着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行,尤其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其次,应用型本科也有别于高职高专层次,因为后者培养的应用型属职业技能应用型,一般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采取学科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而前者培养的应用型属专业应用型,对应的是职业群或某个行业,一般采用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使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更宽、基础更厚、掌握的技术层次更高。

2018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12月,在2018—2022年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大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创新是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DNA,也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要全面、深入、精致打造德智体美劳五育‘大平台’,持续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领跑世界。”现阶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领跑的关键。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两者有机融合是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拓展就业空间。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学科知识体系分化,现代高等教育一般分专业进行,专业教育是按照专业划分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职业领域从事专门工作。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不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离开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有强化、促进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的同时能强化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2]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产生专业学习实际需求、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增加专业学习动力,进而开拓创新,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二)两者融合是实现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总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商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会计学专业(及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强调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品德与素质协同提升,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富有创新精神,这离不开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并且,由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涉及经济、管理、金融、贸易、成本等方面,离创业场景最近,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两者融合改革是促进会计学人才培养达到目标、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三)两者融合是提高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

由于会计学专业技术性强、适用行业广泛、文理科考生均可报考等优势,多年来,会计学专业在国内持续火爆,是传统热门专业,2017年全国会计学专业毕业生92万人,2018年在毕业生规模“十大本科专业排行榜”仍榜上有名。数量庞大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导致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出现了高就业率和高失业量并存的局面。要化解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客观上需要将会计学专业的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从用人单位角度看,往往会从会计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个维度考量评价求职者。很多毕业生虽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良好的专业能力,但是却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也有一小部分虽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但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又有所不足。而真正受到单位青睐、在激烈竞争中占优势的是那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兼并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角度,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创业单位为提供新增的就业岗位作出了较大贡献。[3]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业将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个选择。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吸引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有利于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有效实现岗位求职者到创造者的转变。

三、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如前所述,会计学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课程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司理财、税收筹划等,靠近创业场景,具备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先天优势。[4]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体系融合、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育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融合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培养目标一般具体从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展开。当前,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已加入“富有创新精神”的描述,这意味着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已部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但笔者认为还不够全面,如果能将“创业意识”加入到培养目标将更加系统化。要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应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以此助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要注意防范防止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和过于机械化、形式化的错误倾向。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并不是让所有学生毕业(或在校期间)都去盲目创业,也不是搞“创业速成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条件成熟时的创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融入到培养目标和相关制度中,得到师生的价值认同和充分理解,并内化为自觉追求,进而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理论教学及实践活动等环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二者融合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积极探索实践“学业+专业+创业”的教育教学模式。[5]可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创新、创业资源,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整合。

在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等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在会计专业课中引领学生拓展、深化,在实践类课程深度融合,并进行创新、创业实训。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如何准备商业计划、怎样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内容等引入专业课堂,[6]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同时,将创新创业纳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进行适当量化考核。

分阶段、分年级具体课程体系设置构想如下:大一侧重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在通识课、会计专业导论、新生创新创业课程体验中了解创新创业内涵及会计学专业作用;大二大三侧重创业知识和创业信心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管理、创业计划课程,以及在公司理财、企业融资、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要求,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如在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中结合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最新动态以加强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又如在公司理财课程中融入“创业风险管理”等教学内容以渗透创业相关知识;大四侧重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创业实战案例研究等课程,以及在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等专业课程中进行会计学创新创业实施及管理,[7]在大四实验教学、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阶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如:将创业计划书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融合

应用型本科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理论水平,也要求学生具有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强调专业思维与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实践导向正是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重视和强调的,创新创业教育能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活动对两者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既要在专业课程实训中体现创新创业理念,又要在第二课堂中全面铺开,如社团活动、专业技能竞赛、模拟经营等活动,等等。首先是重视专业课程实训,杜绝走过场,除了各种仿真模拟实验还可开展“移动课堂”,到企业一线实地走访、调研和讨论,增加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其次,充分利用各项比赛平台“以赛代练,赛练结合”[8],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财务决策大赛等开展模拟创业活动。

再次,还可通过采取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分工合作、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保障方面,需要利用好校内外各种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师资队伍的选拔、聘任和优化制度。首先,校内师资为主导,建设打造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科研实力及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保障前文所述包含专业课和创新基础课在内的理论课程体系授课,完成基本实训环节,等等。对校内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可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对教师开展培训或进行交流,支持教师利用各种平台,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研讨会,多渠道进行学习、交流,获得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内容。营造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挂职锻炼、获得创新创业与管理体验的积极氛围并创造条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实践,将企业零散的、个性化的现实经验总结成有通用性和指导意义的案例,以丰富会计理论和教学内容。高校还应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在职称评聘等相关规定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应“重科研、轻教学”,而可以考虑加入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评价指标,对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取得成绩、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使相关方面有特长的教师能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其次,合理利用校外师资进行辅助和补充,积极建立开放而又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师队伍。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审计学、公司治理等,可以聘请相关实务界人士进行讲授;通过开设“企业家大讲堂”等形式,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建立“校外创业导师制”,聘任校外导师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及相关比赛给予指导及点评。

总之,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融合、在理论课程内容融合、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建设强有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来实现。

猜你喜欢
会计学应用型融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浅析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会计学的发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