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玉立
(邵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云南 邵通 657000)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满足当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劳动实践,知识的储备和教学技能养成都是在职前所奠定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1]高校大学生并未过多地深入接触过学龄前儿童,对此缺乏一定的了解,且课程专业术语较多,语言晦涩难懂,教师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难以消化。长此以往,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解困难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而实施差异教学,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当前各高校所选用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并未紧跟时代的步伐,些许内容略显陈旧、繁杂,体系僵化,层次单一,缺乏有效的衔接。高校大多数老师,都有自己一套大纲和配套的课件,为了方便节省备课时间,大多数教师长期使用同一本教材,避免了再次备课的复杂过程,殊不知,随着学科的发展,很多较为前沿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或者已经被证实该观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且有不当之处,但是若长期不更换教材,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不能有效更新,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和理念更新就从谈起。[2]更新教师授课方式仅仅只是书本概念的单向传递,学生实际掌握并具体应用的效果并不明显。虽然经过几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已经做了相应的调整更显通俗化,但是仍旧有部分内容略显陈旧,且新的研究成果并未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编排存在缺陷,有些地方过于细化,有些地方过于笼统,理论性知识太多,体系不完整。
受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润,师道尊严的理念根深蒂固,教师的权威性在课堂教学中处处能够体现,很多教师一堂课就立足于在三尺讲台,侃侃而谈,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教师的尊严和教学容不得半点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和接受者,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学相长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遵循单向运作的原则,即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启动、进行,学生的行为建立在对教师的严格服从和诚恳态度上,而不是学生个人的价值意愿上。”[3]同时,由于师资短缺或师资结构不合理等是我国高校一直存在的问题,还有学校的教室不充足等,导致长期以来很多专业课程采取大班额授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会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顾此失彼,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当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大部分还是围绕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教育实践,另外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未积极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虽然学校也安排了见习实习活动,但次数较少。学生无法做实证研究,而且大多数的见习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掌握基础知识,缺少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倡导多元教育理论,但最常用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载体的单边授课,教师认为一学期讲完一本书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以为考试及格就可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无法详细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学生求知欲不强,教师教学成果不理想,同时,很多教师为了迎合各种教学改革,盲目地追求最新的、最前沿的教学目标,为了落实这些教学目标,会制定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过高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符号。但是许多教师仍然未能根除陈旧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书本、讲台”为中心,因此不能很好地契合学生的个体需求。[4]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和教师保持进度相一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的主观因素使其个性爱好等各不相同,表现为很强的个性化,其差异性更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承认而且兼顾到个体的差异性,课堂上必须要处理好合作与分层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要恰到好处地安排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教学考核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以7:3的比例判定成绩,理论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降低了学习热情,前学后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忽略教学评价,或者评价的内容过于单一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5]不同的学生,考核方式应该是不同的,也就是差异性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考虑到学生兴趣,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基础上实施分层评价,注重提高其综合能力评价。
学习被描述为由于重复或经验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永久性变化(Erkuu,1994)。与学习相关的变量之一是学习风格。个体差异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使得学习风格成为研究的主题。学习风格是指具有一致性和特征性的检测结构,处理,编辑和赋予周围的刺激意义(Kuimuek,2004)。[6]学习方式在一生中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会影响学习体验。Keefe(1983)将学习风格描述为认知、情感和生理特征的结合。认知维度是学生自身的感知、思维、问题解决和记忆过程。感知维度与个体的动机、情感和价值观有关。生理维度包括与物理环境相关的敏感性。这个定义强调先天和后天特征对学习风格都是有效的(Keefe,&Ferrell,1990)。即使他们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考虑到学习方式和个人教育策略,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将提供关于每个天才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和资源的重要信息(Dunn,&Milgram,1993)。Stewart(1981)认为学生更喜欢在各种活动、游戏和自主学习中学习,而不是通过解决问题、记忆和讲课来学习。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教学内容仍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教育实践仍停留在表面实行阶段,这就导致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学生厌学、逃课、不服从管教等行为时常出现,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对职业深觉力不从心,使得自我价值感降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学生差异性进行教育实践必不可少。其次,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多元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选拔也越来越苛刻,单一性人才已经丧失了竞争力,而既专又精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所以,对学生实行差异性教育是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实践若想卓有成效地进行,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推进。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习能力差异:在课堂中,有个经典评语被称作“聪明”,这可以用同一考试却存在不同的分值来表示,聪明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则分数高,而不聪明的学生出现对知识理解缓慢或者无法理解的情况导致分数不理想,这也可以说明该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从另一侧面也可以理解为自学能力。相比于高中紧凑安排的课程,大学有了更多的自由性,学习也更凭自觉和自律,“如何学习”“怎样安排”成为了大学生活新的难点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特别聪明和特别不聪明的人只占少数,大部分人处于智力中等水平。[7]那么在如今,除去先天智力因素,“是否会学习”便成为了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这就表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一味地讲授书本知识,更要围绕书本向外扩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二)学习风格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天赋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及不足: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有的绘画特别好,有的更精通于书法;有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强,有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禁令人赞叹;有的人性格成稳却不善交际,有的人热情洋溢却略显鲁莽。[8]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按部就班,只存在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将其更加优化,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正视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三)学习发展差异:学习发展是指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成果等,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技能,从而获得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一种能力。有的学生对未来规划有着比较清晰的定位,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态度明确,计划周到。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未来存在迷茫,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规划,容易浪费时间虚度终日,这就表明了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明晰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根据目前部分教学内容繁杂陈旧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实践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删减、增加教学内容,剔除过时的部分,增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动向,让学生及时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差异性,必要时可制作相应的校本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利用情景教学,如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转换角色站在学前儿童的角度思考会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疑,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用具体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9]教师在旁听时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思考角度,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重“法”不重“教”,让学生终身受用。
我国目前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还是班级授课制,虽可以快速高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在这个背景下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服从,所以要强调教育实践要遵循师生互为主体的双边互动原则,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善于提问,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启发思维,获得真知。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如班会、家校联系、心理咨询、课后辅导等,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差异进行全面的指导,因材施教,裨补缺漏,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创新观,获得更全面的发展。[10]
学前儿童心理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它需要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研究。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和学校地联系,给学生提供多次的见习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将知识转变为技能,学以致用,提高专业素养。在实习见习阶段,教师应督促学生每日记录见习生活、制作实习周报月报等,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沟通联系,给予学生科学性的建议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目前考试是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主要的方式,但“唯分数论”在当今时代并不可取,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学习风格自然存在差异,运用单一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略显片面。所以,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从多种维度来考核,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及时帮助学生改进缺点,发扬长处,培养“专而精”的新时代的人才,践行科学教育发展观,将“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