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及艺术成就

2019-03-20 05:18黄莹琳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

黄莹琳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摹拟、继承“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不绝如缕,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诗”概念的界定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数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句地摹仿了其中几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了它们是汉代的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称“杂诗”,无名氏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词,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古诗十九首》是古诗中的代表作。

二、《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方面的创新

(一)在意境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古诗十九首》中所塑造的意境,大致具备了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为意境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根据。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一句写分别时的情景,直抒哀怨之起因,抚今而追昔,故能笼罩全篇。这一句明用《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句意。生离与死别都是很悲痛的,强调悲痛莫过于生离,是由于重逢无期,情同死别,故这里说“生别离”犹如说“永别离”,同样是这一句,欧阳修《踏莎行》所写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名句,所创造的这种引人惆怅的意境,正是受了“行行重行行”这句诗的启发;“道路阻且长”用《诗经·秦风·蒹葭》的“道阻且长”成语,而含意有别。《蒹葭》诗里的“道阻且长”是刻画相思者的心境,非实写道路之遥远。今用此成语加一“路”字而变为写实,“阻”字即含有相隔千山万水之意了。

(二)在修辞方面的借鉴和创新

“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两千多年前,诗人已知道用杨柳的融和春意反衬离思,以雨雪的凄清景象映照归情。如果说《诗经》、《楚辞》中这类富于辩证意味的表现手法还只是萌芽,那么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出现,就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行行重行行》诗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引用古歌谣中的两个比喻,诗人在这里采取《诗经》中常见的比兴艺术手法,以人应爱恋乡土结束了上文的写运,换韵而转写离别之久与思妇哀怨;《青青河畔草》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在诗的前半部分连用六个叠词句勾画出一幅精美的丽春少妇图,六个叠字是同一手法在遣词造句上的成功表现,且在音调上富于变化,看似单调的叠字却形成了自然而又丰满的音乐形象。

(三)句平意远,自然过人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例如说:“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俱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一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可以想见。“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青青陵水柏》),官僚们钻营驰逐的情况可以想见。“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见。写景如“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东城高且长》);双关如:《客从远方来》的“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都是语言方面的特点。

(四)汲取乐府民歌的营养

“古诗”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最为密切,其间并无鸿沟。“古诗”形式原是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许多作品留有乐府四句一解的痕迹。有的“古诗”作品本属乐府歌辞,如《生年不满百》来自乐府《西门行》古辞。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同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月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五)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结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西北有高楼》一首写一个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侘傺无聊,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虑的形象。另外“梦冬寒气至”、“可从远方来”等篇也是如此。

三、《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艺术形式来讲,每个时代的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过去时代所形成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特别是进步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古诗十九首》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继承了《诗经》、《楚辞》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应用。《楚辞》的语韵,在“古诗”中亦有所体现,同时,《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滋养自己的创作,使其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这些都启发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参考文献

[1]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六月第一版.三秦出版社,马茂元主编;

[2] 《文学理论教程》1998年4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主编;

[3] 《中国当代诗学论》1995年3月第一版,西北大学出版社,张孝评著;

[4] 《中国诗歌简史》1998年12月第一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张建业著;

[5] 《汉魏六朝诗选》1978年12月北京第二版,人們文学出版社,于冠英选注。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乐府—清平调之二
汉武帝立乐府之辨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论吴国伦的乐府诗创作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汉代乐府咏史诗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