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西芳
【摘 要】小学作为技术素养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对于一堂劳动与技术课来说,精准定位技术点的目标,有效落实技术要点,对提升学生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技术点;定位;落实
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与人合作,在技术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培养技术意识(包括劳动观念、习惯和态度等情感因素),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必修课程。2012年,浙教版《劳动与技术》修订后出版,它的内容涵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以及现代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领域,且越来越凸显技术知识的地位,强调技术与社会、环境、家庭、职业的联系,体现其应用领域。
“深耕”,是指田地播种、插秧之前,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因为适当的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作物倒伏,消灭杂草等。“深耕”本是一种劳作,应用于当今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是一种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体现。一堂高效的劳动与技术课,需要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目标,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选择和提炼技术点,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
一、舍,才有得
因为劳技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较大,面对众多的探究材料,教师如果不加选择,课堂就容易出现“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泛泛而谈,没有亮点”等弊端。因此,以技术点为准绳,取舍有道,“深耕”方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一)舍弃“空、大、散”的目标
以浙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神奇的纸条”第1课《活动一 “剪一剪”》为例,教师旨在通过四角拉花和四角窗花的技法训练,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纸的神奇,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了解纸的用途,感受纸的神奇,了解剪纸的相关知识,激发对纸的探究兴趣;②掌握比较熟练地使用劳动工具(剪刀)的方法,学会看简单的图示和基本的折纸、剪纸技巧,尝试用双手美化身边的环境;③培养学生劳动改变生活的意识,鼓励大胆创新、动手实践、互助合作,渗透环保与低碳意识。
初看这些目标,似乎全面且清楚。但按此教学,整堂课超时十来分钟。由此引发教师的反思:教学容量与难度是否与三年级学生的水平相匹配?花样设计是不是劳技学科的技术重点?学生虽然从幼儿园就开始使用剪刀,但操作技能很不熟练且不规范,是否过高估计了学生的水平?
通过细致的反思和分析发现,课时教学目标应该基于课程目标,在单元目标的背景下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的个人风格确定,既要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要兼顾独创性,尽量做到可以测量和容易评价。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有剪纸又有折纸,技术点过多,目标过于宽泛。尤其第三条情感目标,是宏观的课程目标的表述,不是有针对性的课时目标。因而,该课目标既没有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课程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技术点的目标定位显得“大、空、散”,教学效果自然是低的。
(二)聚焦技术点的目标
“神奇的纸条”是三年级劳技课的第一个主题。其单元目标是学会熟练地使用剪刀,运用不同技法剪出各式各样的纸条,美化身边的环境。该单元分为三个教学内容:《活动一“剪一剪”》,其目标主要是掌握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了解使用剪刀的要点;《活动二“玩一玩”》,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探究纸圆圈的不同剪法;《活动三“玩一玩”》,其目标是复习和巩固剪刀的使用技巧,着重探究各种技法,并学会简单的设计。因此,教师要读懂教材编写意图,将《活动一 “剪一剪”》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①能熟练地使用剪刀,掌握用剪刀的基本技法;②能剪出各种各样的纸条,做到直线剪得直、棱角剪得分明、弧线剪得光滑;③通过简单的设计,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与技术学科,是一门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通过劳动来改变生活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程特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体现学生作品水平,而忽略培养学生用剪刀的技术和能力,那就只是在追求外在的东西,追求课堂的花哨,只是教师自己的一厢情愿。因此,教师应准确锁定剪直线、剪转角、剪弧线等技术点,由最简单的基本功练起,舍弃“空、大、散”的目标。精减后的课时目标,聚焦于技术要点,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扎实训练正确使用剪刀的技能,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由此可见,制定课时教学目标,首先应当考虑“这节课要学什么,其教学重点在哪里(预期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的关键点)”,其次要衡量“哪些目标是大部分学生在40分钟内可以实现的”,把握住这两点,制定出来的课时教学目标才能具体而精准。
二、取,亦有道
劳技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关注教材,关注身边的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切入点,讲究“取”的策略,才能激活课堂。
(一)环环相扣——技术点要有梯度设计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计带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学习任务,必然能促使学生获得“新的东西”,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在劳技课的活动中,同样的教学材料,还要取之有序,否则时机不当,教学效果将大相径庭。
在《活动一 “剪一剪”》一课中,教师围绕技术点“剪”,设计了“触摸剪刀”“三练刀功”“熟练刀功”“创意设计”四个环节,让学生充分体验纸条的神奇。一上课,教师通过“使用剪刀的方法和注意点”的话题,了解学生剪刀的使用基础,并让学生练习握剪刀、套纸套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爱护劳动工具的意识。“三练刀功”,是指用剪刀剪直线、转角、弧线的专项练习,这是使用剪刀的基本功。因为制作任何图样都離不开这三项基本功。“熟练刀功”,是一项综合运用剪刀技术的训练环节。教师设计了“剪圣诞礼物,装扮圣诞树”的情境,希望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和制作圣诞礼物,掌握剪直线、棱角、弧线的技术,以及体验在不同材质的纸上运用三种技术的技巧,让“剪”不单一、不乏味、不重复。“创意设计”环节,是让学生用礼物装扮圣诞树,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布局能力,让学生体验劳动是美的,劳动是快乐的,明白劳动是为生活服务的,劳动可以创造神奇。
这四个教学环节立足于课程资源、知识结构、学生接受力等诸多因素进行设计,技术点的落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可颠倒。
(二)步步为营——技术点要有难度设计
《礼记·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同理,对于技术的掌握也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即从容易处下手,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
《活动一 “剪一剪”》中,教师把“用剪刀剪直线、棱角、弧线,熟练地使用剪刀”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剪出的直线不直、棱角不尖、弧线不光滑的现象。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训练时间是破解难点的关键,教师有意从扶到放、由易而难地设计了“三剪”方法。
第一剪: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沿着折痕剪直线”的方法,通过作品比较得出技术要点的诀窍。即“一刀落到底”和“快”,使看似简单的剪纸条活动充满探究元素。
第二剪:继续巩固剪纸条的技能,学会看较复杂的图样。通过学生示范,探讨发现剪角的技术点。即“分两刀剪”,才能剪出“尖尖的”角。尝试剪出立体的四角拉花,给学生一种“纸条很神奇”的视觉冲击。
第三剪:剪弧线的技术难度比前两种大,采用学生学会看图示后,指导他人剪弧线,再实践摸索的方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提供他们探索与实践,并尝试摸索出劳动经验的机会。学会看图示,既是掌握新技能的挑战,更是识图能力的操练。“玩纸条”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再次从不同剪法中体验到纸条不同的神奇效果。
从简单的沿折痕剪直线,到较复杂的按图样剪棱角,再到看图示掌握剪弧线技术,每个技术要点都是以前一个技术要点为基础,拾级而上,步步为营。在循序渐进中化解了技术难点,提升了技术训练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三)点石成金——技术点要有效度设计
面对有价值的技术教学材料,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其进行独具匠心的处理,或“放大”或“缩小”,使之成为整个课堂的点睛之笔。
教学设计应关注技术点的内容效度。以“熟练刀功”“创意设计”两个教学环节为例,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剪出更多的纸条,通过折、卷、编、贴等方式装扮小组中选出的模特,然后进行展示。前一个环节重在剪刀的使用,训练剪的技巧,后一个环节则转至剪各种彩带来装扮模特,技术点有了变化。技术要点越分散,教学内容越花哨繁复,学生掌握技术的效度就越低。
因此,教师在找准技术点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应舍弃可有可无的内容,实施专项训练并给予细致的技术指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巩固技术、优化技术。教学过程看似单一,实则学得更扎实了。
教师在注重技术点的同时,还应考虑技术点的融合。既轻松又巧妙地剪,这也是教学难点。
例如,纸条不但要剪得直,还要剪得快。剪得快,就不能只停留于技术层面,而要对剪的方法进行构思。将纸折叠后再剪的方法,就显得更方便快捷。对于这一方法,教师在后面的训练中既要不断巩固,又要启发学生进行拓展。如剪弧线时,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折法折纸,剪出不同效果的花环和窗花;在制作圣诞礼物时,指导学生将几张纸叠起来一起剪,一次就能剪出多个形状相同的图样,效率倍增;在拓展阶段,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剪出更漂亮的纸条。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劳动不只是简单的动手,更需要用智慧去学,创造性地去做”的意义。
劳动与技术学科,强调“通过体验和探究,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技术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终身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劳技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如此一比對,劳技教学不是技术点越多越好,不是越难越显水平。简化一下,简单一点,简洁一些。既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贴近教学实际,才是最好的。
此谓“深耕”之道。
(浙江省嵊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