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语言走

2019-03-20 01:37胡奇良
关键词:散文环节语言

胡奇良,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青年语文教师发展课题组成员,绍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学科教研大组(学科教学研究核心组)成员,绍兴市“考试与评价”项目组成员,绍兴市首届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成员。2015年8月—2017年1月在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第四中学支教。现就职于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曾获“鲁迅作品教与学”征文比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论文评比一等奖,绍兴市青年语文教师现场命题比赛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获奖或发表习作30多篇;参编书籍多种,参与或主持课题多个;出版诗集《风过棉城》。

教学理念:打开文字的眼,和语言一起狂欢。

教学特色:胡奇良老师认为,语言是根,语言是基,语言是旨归,彰显语文学科特征的关键在语言。他的课堂紧紧围绕文本特殊的语言形式,启用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打开每一个文字的眼,由此体察深藏在作者心底的细波微纹,感受理解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价值和文化。

胡奇良老师的教学注重对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对细节特写“触摸玩味”,对剪裁谋篇“互证比较”,和学生一起经由不同的言语形式,一起透过文字表面,走向文本的内心。在他的教学中,诵读吟哦成为课堂的交响,想象神飞成为课堂的旋律,思考表达成为课堂的高潮。如此,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文本独特的感情、精辟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在澄澈的文字中凸显。

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师范大学组织的“百人千场”送教下乡到永嘉二中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汉家寨》一课,就散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主题作了一次尝试。下面我根据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谈谈在学生实践性活动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教学设计

《汉家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散文。这一单元的话题是“那一串记忆的珍珠”,从散文的选材角度看,是对过去生活片段的回忆,属于回忆性散文。文章再现了作者在新疆天山南麓的旷野中漫行,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和所思。通过回忆,作者把自然的风物和人文景象集中在文中,把悠远的历史和现实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那里仿佛找到了人生答案,懂得了坚守的可贵。同时,这也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作为游记散文的特点十分明显,三个部分的游踪非常清晰,分别是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和离开汉家寨,记录的中心对象是汉家寨的环境、汉家寨的建筑和汉家寨的人,在记游见闻的过程中,也展现了作者的情绪变化过程和感悟思考过程。作品极具张承志个人特色,无论是题材内容、语言形式还是写作观念,都呈现出以下特点: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群体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特殊的民族的精神文化。

面对这篇具有张承志这种个性特色的散文,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我借班上课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已学过不少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性鉴赏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对张承志的散文比较陌生,而且张承志散文深刻的思想性和浓烈的阳刚气,对浸润在南方温婉阴柔环境里、生活安逸、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此文诗化品格、写意化叙述与主体化抒情相结合的特色能为学生打开新的视野,让他们学到散文别样的表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贴着张承志个性化的语言,走进“作者独特的经验里”[1]。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级的教学目标:一是能读懂汉家寨及周围景物的特点,这是基础目标;二是知道汉家寨“坚守”的内容并理解其深层内涵,这是发展目标,是重点;三是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汉家寨难言的感受,这是最高目标,是难点。对部分具有张承志特色、西部地域特色鲜明、审美感强烈的句子,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阅读上、教学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应适可而止,有些句子甚至舍弃不讲。

关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六个环节。一是营造氛围,导入文本;二是理清思路,概括内容;三是读懂汉家寨之景,知道坚守的内涵;四是走近作者,触摸心怀;五是探究题目,深化主旨;六是拓展延伸,读出自我。

第一个环节的创设氛围是在上课之前,循环播放我自己制作的配乐风光短片。背景音乐为程池的《新丝绸之路序曲》,图片为我在南疆拍摄的大漠、戈壁及峡谷等。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消除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陌生感,通过初步感受南疆地貌和音乐渲染,拉近学生和文本语言的距离。

第二个环节其实是落实课前预习,填表完成“我”独旅的行踪及所记对象。主要是为了解文章结构,初步把握作者所写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从游记散文的角度,根据游踪理清行文脉络,明晰作者所见所闻。是整体浏览前提下的抽象和概括。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进程的关键和重点。分四个问题推进。

一是“汉家寨是一处怎样的建筑”,目的是感受汉家寨特别的建筑。抓住“一个点”“几间破泥屋”“三岔口”三个短语以及两个比喻句“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弹丸”,概括出汉家寨渺小、贫瘠、无助和废弃等特点。

二是“汉家寨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目的是感受汉家寨特别的环境。要求学生仔细研读第三、四自然段,仿照“那里都是铁色的戈壁”这样的句式概括环境。明確作者渲染空山绝谷、不毛之地的目的是为极力铺陈空默、冷酷、荒凉的环境特点,为之后写“人的坚守”作铺垫。

三是“汉家寨有怎样的两个人”,目的是认识汉家寨特别的人。这个问题分三处切入。一处是用改文和原文对比强调,在这样的异域绝境里竟然有一老一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震惊,也说明记忆之深刻。原文是:“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改文为:“泥屋门口有两个人在盯着我。”第二处是品味句子“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品读揣摩重音,意为加强对“汉人服饰”意象的把握。第三处是作者三次问路之后一老一少的反应:“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通过品味细节,认识汉家寨人特别的性格,明确老汉的木讷、内心封闭而平静,小女孩的好奇、不解与惊异。

四是“作者隐隐感到他们的坚守,其内涵是什么”,目的是理解汉家寨特别的内涵。思考在如此绝境中他们何以生存,何以在这里扎根?要求用“他们在坚守……”或“他们坚守的是……”的句式表述。明确他们是在坚守祖辈留下来的家园,坚守祖先留下来的土地,坚守汉家寨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他们坚守的是在荒凉悲苦的境地中生发的坚忍不拔与顽强,他们坚守的是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生存信念。

第四个环节是触摸了解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感悟思考。提出 “作者对汉家寨的感受,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这个设计是将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来解读,意在通过梳理作者对汉家寨感受的前后变化,探究作者离开汉家寨之后难言的感受。学生浏览全文,概括出从走近汉家寨的“无助”“茫然”“晕眩”“渺小”到离开汉家寨时的“决绝”“激动”,直至“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甚至“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这里我用幻灯展示补充作者当时写作的背景,同时要求学生结合事先印发的学习资料中的相关链接加以思考。

第五个环节是关注文题,通过对题目的比较、辨析和思考,深入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抛出问题:“为何题目取‘汉家寨而不是‘三岔口?”采用小组讨论,明确“三岔口”只是一个地理名称,且表达一种不确定性和选择性,而“汉家寨”则蕴含着对作者内心坚守的一种确认,对文化的认同。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完成句子“汉家寨是……”,以此理解汉家寨在作者心中的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从文本里走出来,读出自我。要求学生用“在我心里,汉家寨已经不是几间破泥屋,而是……”的句式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汉家寨坚守的理解和感悟。这个环节的实现是最高要求了,必须是在学生对“汉家寨”的内涵有准确的把握之后才会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学生在前面第四和第五环节进展顺畅,那么可以让学生当场写,并投影展示。如果还不能感悟,就作为课外作业思考。

二、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中如何贴着语言走,我设计了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这是我一直践行的教学主张:打开文字的眼,和语言一起狂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要“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认为“有效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应该是多层面充分展开的过程”,可以“从品读、想象、探究和片段小习作等方面”实施。[2]下面就《汉家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景作一些说明。

课前即第一个环节,我用音画短片创设情境,展现新疆天山南麓的大风景大地貌,感受铁色、红色和倾斜的大地,让学生对汉家寨所处的环境有初步的印象。在看了图片之后,我让一个学生谈感受,学生回答“太荒凉”,大家也表示认同,这就是将视觉和听觉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过程。

《汉家寨》篇幅较长,语言凝重、冷峻,所以不适合整篇朗读,也不适合全班齐读,我选择用速读、比较品读和自由朗读等,让学生感受、触摸文字,获得体验。

第二个环节我用速读浏览填表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这篇文章作为游记散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所记的物、景、人和事。对于作者的行踪,学生们大多能抓住“走近”“走进”和“离开”这三个关键词,并概括出三部分所记的中心内容。

第三个环节四个问题的推进和展开,师生活动方式都有所差异。为了让学生聚焦于汉家寨的建筑,重点品读“几间”“破”“泥”几个词,同时分析品味两个比喻句的内涵,以此概括出汉家寨的特点。为抽象出汉家寨特别的环境,我要求学生仿句,强调修饰词,突出“酥碎的”“淡红色的”“狞恶的”“红石”“焦土”等。对汉家寨一老一少,我用与原文句子改变的比较、句子重音处理和细节揣摩三种方式,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一个问题是要理解作者对汉家寨人坚守内涵的感受,事先分析明确描绘汉家寨特别的建筑是为突出坚守之“久”,渲染汉家寨特殊的环境是为突出坚守之“难”,而对一老一少的细节描写是为突出坚守之“态”,这一环节采用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这里对内涵的理解,学生解读程度各不相同,选择交流互动,也许会豁然开朗。

知道了汉家寨特别的建筑、特别的环境和特别的人之后,便要引领学生理解作者内心生发出的特别感受。所以,这个环节的方法是速读梳理作者感受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同时补充相应材料,比较文章题目为何不是“三岔口”,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之后,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抓住“倔強地回忆”和三个“直至”,理解“汉家寨”这个题目独特的意蕴,再来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述作者心中对“坚守”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学生谈到的“汉家寨是作者心灵的寄托”“是一种替代”“一种象征”“一种执着”等等,都是很好的解读。

比较遗憾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因为下课时间到了,只能放在课后,作为作业布置。读出自我,有句式要求,目的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阅历,表达自己对汉家寨坚守的理解和感悟。这个内容是开放的,属于一句话读后感,可以自由发挥。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9.

[2]胡奇良.让言语活动更有效[J].语文教学通讯,2015(7):16-17.

猜你喜欢
散文环节语言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语言是刀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