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低段“唱读”问题,实现“有感情地朗读”

2019-03-20 00:37曾桂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低段

曾桂花

【摘   要】要解决低段学生的唱读问题,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从根源下手:通读,读顺语句,读好停顿,感知文本大意;品读,读懂课文内容,链接生活经验,把握文章基调;美读,合理创设情境,将个性化的解读注入朗读中,使情感与文本相融。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形成良好的语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内容,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低段;唱读;有感情地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内容,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在低年级教室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读书歌”,相同的语调,拖拉的节奏,这就是“唱读”。由此看来,引导学生告别“唱读”,走向“有感情地朗读”迫在眉睫。

一、通读——读顺语句,感知文本

(一)读好字词,为“有感情地朗读”铺路

不少教师在揭示新课课题,请学生轮读课文后,就匆匆引导他们奔向文本的主要内容,纵使关注生字词,也没下多大功夫。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他们不可能一拿到文章就顺顺利利地把它读出来。识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就意味着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不能一步登天,要遵循“字—词—句”的路径进行指导。比如《丁丁打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有8个一类生字,10个二类生字。教学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掌握每个生字的读音外,还要特意强调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帮助学生有針对性地识记。如,“揉”的声母是“r”,韵母是“ou”;“捏”的声母是“n”;“针”“舒”“准”“张”“士”都是翘舌音等。在读词语时,一定要把握好节奏,读得干净利索、直截了当。对于一些意象丰富的词语或短语,还可以结合词义读出不同表情、不同语气,如读“舒服”时,语气可轻柔些,面含微笑,读“生病”时,可皱起眉头,让词语的朗读从“索然无味”走向“精彩无限”。

(二)读通句子,为“有感情地朗读”架桥

低年级学生在读句子时,容易出现漏字或添字的现象。教师要耐住性子,鼓励他们一遍遍地读,尤其要注意指导读出句中标点的停顿。如《上天的蚂蚁》(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中的句子:“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句中三个标点的停顿时值大约是逗号<句号,句号=感叹号。当学生明白读句子时遇到标点符号要停一停,就能够降低唱读的概率。

有些句子比较长,句中只有一个标点,想要一口气读完还真不容易。如《上天的蚂蚁》中的这句话:“他的脚边果然有一只很小很小的蚂蚁。”这个句子有16个字,多数学生是一字一顿地把它“唱”下来的,破坏了语言的意境美。对此,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指导:第一,请学生根据“哪里有什么”的提示把句子拆分开来,用“/ ”标出,即“他的脚边/果然有/一些很小很小的蚂蚁”。第二,根据“什么样的什么”,再把“一些很小很小的蚂蚁”用“// ”拆分成“一些//很小很小的蚂蚁”。第三,告诉学生,读这样的长句时,在“/ ”处要稍作停顿,换口气,一般来说,“/ ”停顿的时值比“// ”稍微长点。若学生掌握了长句的停顿方法,教师就不用担心他们日后遇到长句仍然用“唱读”了?

二、品读——读懂内容,把握基调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有感情地朗读”就是借助有声的语言传播内心的独特见解。不了解文本内容,没有体味作者借助语言文字传达的情感,是低年级学生“唱读”的重要原因。读懂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唱读”的现象。

(一)借助画面,化抽象为形象

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是《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但文本中的有些词语比较抽象,纵使借助一大串解释,也只能给学生一个模糊的印象。有时,借助一些动态的画面,能化抽象为形象,助力理解与表达。

比如《贺年片》(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中有这么一句:“森林祝愿我,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每一片叶子,都是欢乐的歌……”要让学生读出“茁壮成长”的朝气蓬勃,读出叶子唱歌时的欢乐心情并不容易。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树木的动态生长过程,在形象的感知中了解“茁壮成长”的意思。接下来,请学生欣赏叶子在风儿的吹拂下不停地舞蹈的画面,倾听叶子唱歌的声音,感受那份快乐,以情激情。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与作者心脉相通。

(二)链接生活,生成多元理解

情既是文章的命脉与灵魂,又是读好文本的根。只有情感这条根扎深、扎牢,才能使朗读充满蓬勃的生机。文本里蕴含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不同的读者读同一篇文章有着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需要读者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体悟。因此,根据文本内容链接生活,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置身其中对文本进行解读,显然会比烦琐的分析讲解更能快速地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指导效果。

比如学习《我的影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阳光下跟影子玩游戏。回到课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影子。在学生谈得兴致勃勃之际,再指导他们领悟文本中描绘影子变化的有关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立足生活,把情感体验迁移到文本中,学生的感受自然深刻,更能读出看到影子变化时的那份惊喜。

(三)换位体验,促使情感内化

在领悟文中人物情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与文中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这样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促使情感内化,达到所谓的“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身临其境、神汇其中”的境界。

如怎样读好“丁丁,你病了,必须去医院”(《丁丁打针》)这一句?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现在你是丁丁的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丁丁生病了,你的心情如何?会怎么对他说?”再如学习“其实打针不可怕,我再也不怕打针了”一句时,让学生想着自己打针时不哭也不闹,会是怎样的心情,怎样告诉妈妈。如此,学生入其境,悟其情,就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情感的基调。

三、美读——合理创境,与文相融

美读,不但能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用有声的语言巧妙地呈现出来,而且能让学生在文本的深层世界里享受美的熏陶,与文本融为一体。教学中,提供广阔的平台,创设丰富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染力的、发自内心的语言去朗读文本。

(一)尊重个性,以个别朗读为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学生沉入语言文字中,对文本的理解会各有千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少教师喜欢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感悟。殊不知,齐读有以下几个弊端。其一,容易混进“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其二,造成一种你追我赶或你待我等的朗读现象;其三,倘若班里有一两个学生大声“喊”“唱”,就会牵动一大帮,形成一股“喊讀”潮流。指名读或轻声细读,能让学生潜心会文,读出独特的感受。以《小狮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为例,狮子妈妈教育小狮子的那番话值得深思,不同学生对狮子妈妈的话有着不同的理解,朗读时或语重心长的教育,或严格的要求,或生气的指责……这样的句子,只有通过独自朗读,才能呈现个性化的解读。

(二)因文创境,以多元朗读为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创设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朗读冲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触摸作品中人物的心灵,融入文本,合二为一。情境创设多种多样,各具优势。可以是表演读,满足学生好动的愿望,用动作、神态、语言再现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朗读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尤其适用于写人或叙事的文章,如《小狮子》《特殊的考试》(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等。可以是分角色读,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角色,与小伙伴对话,这适用于一些对话描写较多的文章,如《丁丁打针》《上天的蚂蚁》《小马过河》(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等。可以是配乐读,用合适的音乐营造情境,渲染氛围,比如《可爱的娃娃》(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具体描写了珍珍做贼心虚后的种种表现,朗读时就可以用配乐做烘托。也可以是引读,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跃跃欲试,如指导学生朗读《丁丁打针》的最后一句“其实打针不可怕,我再也不怕打针了”,可以这么引读:“今天打针时,丁丁一点都没觉察到疼,他高兴地对妈妈说——”“一向害怕打针的丁丁今天竟然不哭也不闹,他骄傲地对妈妈说——”还可以是想象读,鼓励学生在想象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获得情感体验,用“我读”传“我感”,这比较适用于意象丰富的诗歌,如《秋天到》《流动的画》《我有一盒彩笔》(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等。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因文合理创境,就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他们与文本相融,有效避免“唱读”。

朗读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语感形成与朗读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读通语句、读懂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唱读”的问题;只有合理地创设情境,才能促使学生恰如其分地读出作品的“情”与“境”。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   362600)

猜你喜欢
低段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
小学中低段“语用”型作文教学的运用策略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农村小学低段说话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低段“绘画小作文”的创新策略
小学低段牛津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如何有效设计小学低段数学作业
巧用文本资源指导低段梯度写话
探究如何提升低段学生的审题能力
浅谈小学低段课外阅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