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温故而知新

2019-03-20 00:37徐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下阕首词诗句

徐蔚

一、读准编写意图,精准教学定位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背诵,回顾旧知

(略)

板块二:自学新词,疏通障碍

师:看来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词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词,题目是《浣溪沙》。读题。

生(齐读):浣溪沙。

师:由于大家小学快毕业了,我希望同学们用原来掌握的本领来学一学,行不行?打开课文第152页。关于学诗、学词,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方法呢?

(生答读熟、了解作者和诗词大意、解题……)

师:郭老师要求很少,你们自己读一读,学一学,思考这些题目。(出示PPT)

第一题: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其中前半部分叫(   ),后半部分叫(     )。前后两部分共有(  )句, 每句各(   )字。

师:第一题,哪位同学跟大家交流?

生:词牌名是浣溪沙,其中前半部分叫上阕,后半部分叫下阕,一共是六句。每句七个字。

师:第二题有点难度。(出示PPT)

第二题:这首词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是(     ),大概意思是(     )。

生:“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山下刚长出的嫩芽浸没在溪中,山中的路已被雨冲得没有泥了,傍晚的雨中布谷鸟在叫。

师:我看她解释得十分清楚,还特别注重其中的某个字,如第一句中的“短”。(指名一生)你离她最近,你来评。

生:“短”是刚刚长出的意思。

师:非常好。第三题,你来。

第三题:这首词中抒发情怀的句子是(     ),它的意思是(         )。

生:这首词中抒发情怀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它的意思是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会变得年轻。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想补充。不要发出时光老去的感叹。

师:短短几分钟,借助注释就能把诗词学清楚,你们完成了学诗的第一步。我们一起读。

【教学赏析】这是一堂复习课——读懂编者意图

《浣溪沙》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里的一首词。这一册教材与以往各册不同,诗词不是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一次安排十首。它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获取的语文能力来独立学习。从形式上看,体现了与初中教材的过渡与衔接。郭老师读懂编者意图,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复习六年所学的词,能用掌握的方法学习《浣溪沙》”,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复习课,在新词学习中检测学生小学阶段掌握的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在第一板块中,郭老师引导学生复习背诵了小学阶段学习的六首词,在背诵中温故。第二板块中,郭老师引领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进行自学,通过三道练习题进行检测。从课堂学习情况来看,学生仅仅用了七分零七秒时间就完成了自学与检测,确实能做到“不教就会”。郭老师深谙“以生为本”之道,实现了从学生最近的起点出发,把学生引向更远的终点。

二、拓展阅读路径,凸显教学增量

【教学过程】

板块三 :联系比较,品读词情

师:读得真有水平。我们基本上学完了一首词。我觉得我们可以再深入一步,叫“我会品”。(板书)刚才我们联系原来的方法学,接下来我们还得来联系一下。(板书:联系)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品,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新的方法。(板书:比较)

师:你觉得这首词,和刚才我们复习过的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或是不同的地方?再自己读一读。(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有发现,才有新的收获。谁来交流?

生:我发现词前有这样一排小字: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师:写在一本书最前面的叫什么?

生:题记。

生:叫前记。

师:正文还没正式开始的部分,我们叫“序”。这部分就这么几个字,给它再加一个字,叫“小序”。

生(齐读):小序。

师:我们读读小序。

生(齐读):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师:你看小序写了什么?

生:苏轼游览蕲水清泉寺,寺旁边有条溪,溪水向西流。

师:讲清了地点、景色。这是同学们的发现。一比较,我们就发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叫——

生:小序。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比较着学诗词。读读上阕。

生(齐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读这三句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有一句跟以前学过的诗词有点像?

生:我觉得“潇潇暮雨子规啼”跟“子规声里雨如烟”有点像。

师:不错,一下子就唤醒了大家的记忆,可见差不多。

师:描写的都是——

生:在下雨天,雨发出沙沙的声音,子规传来啼叫声。

师:看来描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你还能想出哪些呢?再搜索下你的记忆。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你也唤起了我的记忆。

生:春風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里面还有一份情吧!

……

师:背得真多。刚才《忆江南》中也有两句写春景的诗,一起来?

生(齐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在苏轼的词中是这样描写春景的,读。

生(齐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同样是春景,它们给你的感觉一样不一样?

生:《忆江南》中的春景范围有点大,而《浣溪沙》这首词中的景物有点小。

师:一比就比出来了,这是你的意见。大家可以保留各自的意见。

生:《忆江南》这句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的,《浣沙溪》这句给人的感觉是安静的。

师:我们看白居易的诗句中有红的,有绿的,色彩是艳丽的。但是苏轼的诗中……

生:苏轼笔下的春是悄悄的,淡淡的,朴素的。

师:这是一种朴素的、悄悄的美。我们把上阕连起来读,感受这种朴素的清丽的美。(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样一比,就比出了这份春景特殊的意味。

【教学赏析】不仅仅是一堂复习课——拓展新的阅读路径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道:“对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要探测课文的哪些地方是学生读懂了的,哪些地方是他们没有读懂的,哪些地方是学生能够读出好处来的,哪些地方很可能是他们欣赏不了、感受不到的。”这就是教师要教的内容,也是学生要学的任务。这首词中学生难以学习的是欣赏春景的淡雅,感受即景抒情和善用反典的写法。郭老师用“教学生欣赏”的方式,拓展新的学诗词的方法“联系比较”,引导学生联系旧知,用比较的方法读词。学生在充分的学的活动中读出了“小序”,读出了对上阕中景物的独特感受。这与第一板块中自学释义相比明显又上了一个台阶,学出了词的味道。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堂复习课。

三、聚焦核心内容,丰厚学习经验

【教学过程】

师:再来比下阕,你又有什么收获?

生(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我们先看第一句,你读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这样的诗句我们以前读到过吗?

(见生沉默,师引导)

师:我再请同学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谁说人生就不能回到少年时期?

师:说得很清楚。“人生啊,不能回到少年时期啊”,像这样的诗句,你读到过吗?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有点这样的味道。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师:描写人生无再少的诗句有这么多,郭老师也想起了一句,跟这句更像:“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生(齐读):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这时有一生举手)

师:你还想说——

生:我想到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师: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你看,这句跟哪句更像呢?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来,我们来合作着读。我读大家学过的这一句,你们读课文中的这一句。

师: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在苏轼的笔下是这样的,我们读——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这句有相似的诗句,那句也有相似的诗句。最后一句,相关的诗句不多。郭老师帮你们查找了一句。白居易写的,读——

生: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师:诗句可能读不太懂,但我们留意特殊的地方,就大概能猜测出来了。哪个字重复了?

生:催。

师:两个“催”,写出了什么?

生:时间飞逝得快。

师:整句诗写出了时间飞逝得快。你们发现没有,苏轼写诗好像都在抄别人。同意的举手。

(很多学生都举手)

师:很多同学都同意。不同意的有没有?

生:我觉得这是因为苏轼读过很多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众生笑)

师:你是觉得他读了很多诗,把它们给用起来了。那叫抄,还是叫用得好呢?

生:我觉得他是在原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而且有了自己的东西。

师:你真厉害!掌声送给他。郭老师查了一下,用了别人的好词好句好故事,我们都叫作善于用典故。(板书)

生(齐读):善用典故。

师:刚才你说诗句都有了变化,你能找到变化的地方吗?

生:别人都是感叹时光飞逝,而苏轼是有一种不服输、不服老的精神。

生:别人都是直接感叹光阴的流逝,他是反驳时光过去了不回来的说法。

师:我把你的话写上。(板书:反驳)

师:人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他说——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

师:一样吗?不一样。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来。

生(马上读出感受):谁道人生无再少?

师:人家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他说——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白居易说“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他说——

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同学们读得有点一板一眼,能不能融入刚才的理解,读得再连贯点?

(生再次齐讀,果然读得好多了)

师:不错。刚才写了景,现在抒了情。想一想,上阕的景与下阕的情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感觉跟小序有联系。

师:能说得再清楚些吗?

生:小序里写到“溪水西流”,下阕写到“门前溪水尚能西”,小序把这首词概括了。

生:我觉得是借景抒情。小序中是看到溪水西流,这儿是感叹。从溪水西流感叹门前的流水往西流,为什么人生不能回到少年时代呢?

师:经你们两人一说,我就听得更明白了。可见,他是看到这样的景,才抒发这样的情。这景啊,还不用借,是眼睛看到的,叫即景抒情。(板书:即景抒情)

师:在这样的情怀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齐答):自强不息、不服老,不向时光低头……

师:这样一个乐观向上的大诗人,你猜测他的生活过得怎样?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看视频了解“乌台诗案”)

师:同学们,在写这首词前,他经历了什么?

生:有些人要把他置于死地,把他关在监狱里。

师:面对坎坷的人生,有的人会对他说:“苏东坡啊,你看你已年过半百了,别管国家的事了。”但他这样说——

(生齐读下阕)

师:对呀。奸臣当道,千方百计诬陷他,但他心里还是想——

(生齐读下阕)

师:也许有人劝苏轼:“你都被贬了,人生无再少,你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却坚定地说——

(生齐读下阕)

师:读了这首词,你对苏轼这个人,肯定有了更多的了解。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认为他在人生中遇到挫折与坎坷没有灰心,是努力向前冲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坚强的人。

师:在他的诗词里,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他的乐观、积极、向上。如果要你给他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诗词分个派别的话,你认为是——

生:自强派。(众生笑)

生:豪放派。

师:我们来读读别人对他的评价吧,钱钟书曾说——

生(齐读):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教学赏析】不仅仅是一堂复习课——巩固新的阅读路径

如果说上阕的学习是引子,那么下阕的学习就是正文。这个板块继续联系旧知,比较品读,使得学习内容集中,学习过程充分展开。整个板块用时三十分钟,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起点和终点非常清晰,三个环节聚焦核心的教学内容——能用“联系比较品诗词”的方法,品读苏词,感受“善于用典故、反用显豪放、即景抒情怀”的风格。

环节一:比出“善于用典”。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反用典故,是学生读不出的。学生读不出的就是教师要教的。怎么学呢?郭老师以“有没有发现有一句跟以前学过的诗词有点像”“是不是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旧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读懂诗句。又以“苏轼写诗好像都在抄别人”引发学生思辨,在你说我说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比出了“善于用典”。

环节二:读出“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小序、上阕、下阕联系起来理解。郭老师用“经你们两人一说,我就听得更明白了”的评价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学习上的关联,让他们从同伴的发言中学习、获得新的经验,巧妙得出“即景抒情”的特点。

环节三:品出“诗人情怀”。古诗词的学习最终应指向“人”,阅读诗歌正是要学生透过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与诗人相遇。郭老师链接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词的背景,进而走进词人内心,感受词人的情怀与人格。

这三个环节聚焦核心教学内容,在对话中使学生的学习经验充分地表达与交流。苏轼的豪放与旷达、乐观与坚强会深深镌刻于学生的生命中,而“比较联系”的阅读方法也会成为学生在这节课获得的新的学习经验。

总之,郭老师对话编者意图,解读文章体式和学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恰当的学习路径——联系是唤醒学生的已知经验,比较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学词方法。这是一堂复习课,又不仅仅是一堂复习课。这是一堂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好课。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語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   315300)

猜你喜欢
下阕首词诗句
思念的五月
六一来了
神回复
士魂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半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