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清锋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单元要求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本文是该单元的打头课文,同时也是人教版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选编此文之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二是学会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风趣机智。对于文言文,学生大多感到畏惧,原因有许多。第一是读而不顺,它不像诗歌,朗朗上口;第二是读而不懂,它不像现代文,一读就明白意思;第三是学而乏味,学得吃力,自然也就没兴趣了。因此,本文的教学设计努力突破这三个难关,尝试让小古文学习戏剧化,使学生在戏剧剧本改编和排演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艺术,学习语言表达,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从而落实“学为中心,提升素养”的核心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准课文,做到字音准,节奏准,感受古文韵味。
2.读懂故事,理解内容,并依托内容进行合理想象。
3.改编剧本,体会对话的巧妙,感悟杨氏子甚聪惠。
4.戏剧演绎,再现故事精髓,习得语言表达。
其中目标3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流程】
课前板块:谈戏剧,说语言
课前教师向学生出示无声剧片段,以猜一猜的游戏形式,活跃学习气氛。学生先猜剧名,再猜剧情,最后猜对白,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戏剧对白的语言魅力。最后作为奖品,教师播放有声片段,在学生兴致正浓时,导入新课,明确任务,即小古文戏剧演出。
(设计意图:在小学学习中,兴趣是第一位的。有了兴趣,后续的任务才会真正触发学生的学习。课前的猜一猜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气氛,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戏剧,在语言艺术这方面获得点拨。)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感受古文韵味
从戏剧引入,出示课题。学生读好课题后,将老师同学的姓氏代入课题,以此进一步理解课题。
这一板块主要安排3个教学活动。
1.把握起点,理解内容
师:今天我们要演戏,还要演一则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建议?
在交流过程中,梳理任务:读通课文,理解内容等。
2.以学定教,初读古文
根据学生建议,先读准古文字音,像这样篇幅短的小古文,至少读三遍。读后教师指名检查,重点关注“为设果”的“为”和“应声答曰”的“应”两个多音字。“为”采用扩充内容的方式辨音,让学生初步体会古文中省略的写法。“应”采用据义定音的方式辨音,教师告诉学生这也是古文中最常用的定音方法。
3.感受韵味,再读古文
师:要演古代戏,光把字音读准确还不够,还得读出节奏,这才像古人。
教师安排学生练习之后,指名展示。重点关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以“师生对比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朗读规律。
师:老师发现这一句话,你们读得跟老师不一样,你听听,哪里不一样?
学生在发现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禽”字的不同含义,体会古文朗读的停顿也是根据意思而定的。
(设计意图:任何学习都有起点。把握起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学习会更真实。此板块落实了第一条教学目标。读准古文分两种,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准节奏。教师在整个读准古文的过程中,渗透小古文的基本规律,如省略写法、据义定音、据义读文等,为学生今后再读古文铺垫方法。)
第二板块:紧扣文本,故事变脸剧本
以第一板块为基础,戏剧情境继续深入。教师把故事分为两幕,以“提炼旁白,聚焦中心—厘清人物,感知故事—转变对话,想象情节—学法迁移,感悟聪惠”为主要教学流程,打开文本和剧本间的转换通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和补白,在文本和剧本的紧密转换和互相勾连中,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体会主人公甚聪惠,习得语言表达方式。
1.提炼旁白,聚焦中心
师:请各位小编剧想一想,课文中哪句话最适合作为故事旁白?为什么?
找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理解“甚”的意思。渗透读古文看注释的学习方法,体会故事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并通过朗读指导,读好这一句话。
2.厘清人物,感知故事
要演戏,首先得把故事中的人物理清楚。教师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问:“读一读,这句话中有哪几个人物?”学生会发现有孔君平和杨氏子这两个人物,教师相机介绍孔君平及他和杨家的关系,为整个故事定下基调:这是亲朋好友间友好的拜访。借助戏剧这一学习载体,教师让学生再讀一读,想想这句话里可能还藏着谁,试着引导学生联系刚才说的杨家背景,从“乃呼儿出”一句读懂故事中应该还有一个管家、下人之类的角色,是这个人接待了孔君平,也是他把杨氏子叫了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促成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学习。
(设计意图:戏剧需要剧本,剧本具备旁白、人物等基本要素,而在小古文的学习中首先要抓住核心事件,再厘清人物关系。两相对应,把戏剧剧本改编和小古文学习紧密勾连起来,转变学习方式,推进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在剧本旁白和人物要素的提取中,学生自然地把握了全文的中心和主要人物关系。)
3.转变对话,想象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以“教师引领—同桌共学”的形式,在想象和补白中,把故事第一幕转变为人物对话和舞台提示,同时在剧本与文本的往复中感悟杨氏子甚聪惠。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戏剧和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互相转换是有困难的,需要教师先“扶着走”,改编“诣其父”一句,再由教师“半扶”,同桌合作学习“为设果”一句。在上一板块已厘清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情境:“这一天,孔君平缓缓踱步,来到杨家门前,‘咚咚咚敲了三下门。门一打开,谁先说话?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要求学生从原文里找依据。教师引领学生把文本语句转换为剧本对白。“孔君平为什么要叫杨小儿出来?”“管家会有哪些动作?又到哪里去请杨氏子?”“杨氏子在干什么?”“为什么杨氏子听说孔君平来了,立马就停止手上做的事情?”借助一连串的问题,教师以采访的形式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个性化地抒发见解,梳理出的对白和舞台提示由教师现场输入PPT。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父不在,乃呼儿出”几个字的背后有怎样生动的场景,感悟到杨氏子虽小,却是名声在外,“甚聪惠”。此时,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把它改编成剧本对话,通过有根据的补白和想象,把这一句话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台词。”同样以这样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果有杨梅”,明白水果的种类不止一种,尽显杨氏子待客之道,想象杨氏子的对白,关注其礼貌用语,并回读第一句。
4.学法迁移,感悟聪惠
由扶到放,按照第一幕的学习方法,四人小组合作改编故事第二幕,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对“君家果”和“夫子家禽”两处语言的辨析和朗读,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风趣、机智、有礼,再次深入感悟杨氏子甚聪惠。最后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交流时,学生抓住孔君平的动作,思考:为什么指着杨梅?文中的依据在哪里?孔君平的话如此巧妙,杨氏子听懂了吗?依据何在?学生始终紧扣文本,从“应声答曰”“夫子家禽”“未闻”等词句中,感悟杨氏子语言之巧妙,回答之机智,为人之有礼。在感悟“未闻”一词时,可让学生用“如果……那么……如果不是……那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一说杨氏子的意思,更深程度地感悟杨氏子甚聪惠。接着,师生配合读这部分的原文对话,读剧本对白,感受语言艺术之巧妙,还可以猜想孔君平最后会怎么说。最后,齐读全文,回归整体。
(设计意图:对于教学而言,难点就是学生的疑点,疑点就是学习的突破点。小古文学习难在读而不懂,学而乏味,而剧本改编立足于文本,以有趣的形式,把文本转化为人物对白。教师从扶到半扶再到放手,逐步带领学生在课文文本和戏剧剧本之间来回,勾连学习。剧本由文本而来,文本因剧本而更丰盈。)
第三板块:戏剧演绎,复现学习过程
四人小组合作排演,分配好角色、对白,设计好动作、表情。排演几分钟后,教师指名小组展示,生生互评,评价主要围绕“依据文本进行改编”“体现杨氏子‘甚聪惠”“语言表达巧妙 ”三个方面进行。
(设计意图:演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是学习过程的复现,是文本内容的再一次勾连,是人物性格的自我代入性感知。)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小古文戏剧化
师:这样学习古文的方式,有趣吗?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可以试着像今天这样去读一读,编一编,邀请你的同学、父母一起来演一演!
【教学思考】
教师从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在戏剧项目的驱动下,读准古文,读懂古文,紧扣文本,有根据地改编人物对白,想象故事场景,最后演绎成生动有趣的戏剧。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百花小学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