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静
(中国财富出版社,北京 100070)
出版活动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有力工具。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读者对出版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种类方面过渡到了质量方面。出版物市场的竞争已经聚焦在出版物的质量上。如何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已经成为出版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校对是出版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保证出版物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本高质量图书的出版“校对”功不可没。人机结合校对模式在现代图书出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发挥人工校对和软件校对的优势,又可弥补各方面的不足,可有效提高校对效率和校对质量。下面对人工校对、软件校对、人机结合校对三种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在现代图书出版过程中,人工校对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下面从人工校对的含义、功能、方法、符号、工序、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人工校对的含义∶
①以原稿为依据;
②发现并订正差错,提出质疑。
人工校对的功能∶
①校异同∶以原稿为依据,发现并订正与原稿不符的差错,主要目的是订正排版过程中的差错;
②校是非∶发现原稿本身的差错,主要目的是对原稿三审及编辑加工过程中遗漏的差错提出质疑。
1.校对方法
我国校对界普遍认同的四种校对方法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这四种方法各具特点,在校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在图书校对过程中能够体现校异同功能的是对校法,能够体现校是非功能的是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对校法在图书出版领域使用比较广泛,下面仅对对校法进行具体介绍。
对校法是以原稿为依据核对校样,使校样上的内容与原稿完全相符的一种校对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有折校、点校、读校等,其中校对界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折校和点校两种。
(1) 折校法。校样稿上一道道折痕就是校对人员运用折校法进行校对留下的痕迹。具体方法是将原稿放在桌上,折叠校样,使校样上的字句对准原稿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核对。有些出版单位的校对人员习惯于将校样放在桌上,折叠原稿。该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多字、漏字等差错,但容易忽略相似字、标点符号等差错。
(2) 点校法。具体方法是将原稿和校样均放在桌上,先看原稿,再看校样,逐字核对。该种方法可使校对人员更容易看清楚原稿中三审及编辑加工过程中对原稿的修改情况,特别是原稿改动较大时,能够看清标点符号等的修改。
2.校对符号
校样中一个个跳动的符号就是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使用的专用符号,称为“校对符号”。校对符号是以特定图形为主要特征、表达校对要求的符号,是校对人员与排版人员、编辑人员沟通的常用语言。校对符号分为字符的改动、字符方向位置的移动、字符间空的改动、其他一些版式方面的改动等几大类符号。具体的符号形态、作用及说明可参见《校对符号及其用法》(GB/T 14706—93)。
3.校对工序
校对工作制度的贯彻执行,要有一定的校对工序作支撑。现代图书出版界将人工校对的基本操作工序分为一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下面仅对主要校对工序做具体介绍。
(1) 一校。也称“初校”,是指依据原稿对排版单位送回出版社的校样进行第一次校对。多采用折校法。一校的主要职责是校异同。校对人员必须依据原稿核对校样,消灭多字、漏字、倒字、错字等差错,特别是消灭多行、少行、窜行、窜段、另行、接排及其他会影响版面统动的错误;核对图的正倒及图、表的安放位置是否恰当;核对版式是否符合原稿对标题、表题、图题字体和字号等的批注要求,等等。
(2) 二校。是指依据原稿对校样进行第二次校对,可在一校样上进行(称为“一二连校”),也可在重新改排的校样上进行(多适用于一校样改动较多的情况,需对照上校样完成核红工作方可进行)。多采用折校法。二校的主要职责是校异同,兼具校是非,且要检查一校过程中改动之处并改正一校的错改处。
(3) 三校。是指依据原稿对校样进行第三次校对,可在上校样上进行也可在重新改排的校样上进行(需对照上校样完成核红工作方可进行),多采用折校法。三校要继续履行校异同的职责,检查一校、二校的改动之处,消灭一校、二校可能遗留的差错,同时要增强本次校对校是非的职责。
(4) 通读。是指脱离原稿对校样进行审读。通读人员面对的是经过三次折校后的校样。可在上校样上进行,也可在重新改排的校样上进行(需对照上校样完成核红工作方可进行)。通读的主要职责是校是非,兼具校异同,且要检查前三个校次的改动之处并改正前三个校次可能遗留的差错。本次校对过程中要统观全局,照顾全面,包括扉页、版权页、前言、目录、附录、参考文献、索引、插页图、插页表等是否齐全,安放位置是否合理;检查封面和扉页上作译者的姓名和其他内容是否完全相符,目录中各级标题的题名是否与正文标题相符,目录中的页码是否与正文页码相符;检查版式,统一全书格式。
(5) 核红。该工序是可在各校次间穿插进行的工序,是指根据前次(或前几次)校样,将已经改正的地方在本次校样中用铅笔在相应的位置下方画横线标记,对于漏改或错改的地方用色笔进行修改的工作。在核红的过程中,除了对改动的地方核查外,还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注意是否因版面统动而影响合页图、表的双单码的关系;脚注与文中的注序是否在同一页面上等。第二,注意比原来占版增大或缩小的改动,须复核整行甚至整段的文字,直至统动的范围完结为止,并注意前后上下的衔接是否无误。第三,统动版面时,须注意行末外文移行时连字符的去留问题,表中的表线是否有滑移现象等。第四,更换重新制作的图,必须仔细辨认清楚,是否已换上新图。等等。
(6) 文字技术整理。该工序是在各校次校样上均需进行的工序,又称“技术整理”或“整理”,是指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各校次校样的工作。该工序的主要内容∶第一,核点全书页码,重点注意篇章页的页码(是否另页或另面,是否背白等);第二,逐一核对全书的书眉,检查是否与正文相应的标题一致;第三,核对目录,检查标题、页码是否与正文的相应内容一致;第四,核点各级标题的序号,检查正文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占行和位置是否一致;第五,核点全书图、表、公式等的序号,检查插图、插表的内容是否与说明文字相符,图、表与正文内容是否衔接,公式是否准确规范;第六,核点正文注码与注文注码、参见码、互见码的序号,检查是否互相对应;第七,其他整理的内容根据不同稿件的具体情况而定。
1.优点
(1) 可以有效地发现在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
(2) 对逻辑性、政治性、一般知识性、语法性、科学技术性等差错的把控能力比较强;
(3) 对公式中字母正斜体、上下角、大小写、黑白体等的把控能力比较强;
(4) 对解题差错的把控能力比较强;
(5) 对统一性等问题的把控能力比较强;等等。
2.缺点
(1) 校对周期较长;
(2) 在修改过程中由于校对人员笔误可能造成新的差错;
(3) 容易产生视觉盲区,遗漏差错;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环境保护方面的不断重视,图书出版过程加快数字化,为校对软件的应用提供了条件。目前,在图书出版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中文校对软件是黑马校对软件。
黑马校对软件的使用环节在不同的出版单位各不相同。有些出版单位在人工一校后进行一次黑马校对,以减少一次人工二校。有些出版单位是在进口端,即策划编辑前审环节正式收稿前对作者发来的原稿电子版文件进行一次黑马校对,如超过一定的差错率发给作者参考修改(或直接退稿),以保证来稿质量;在出口端,即稿件送社内质检前再进行一次黑马校对,以保证出书质量等等。
对稿件进行校对一定要使用“严格校对”模式,不使用“快速校对”和“一般校对”模式。使用黑马校对软件进行校对可使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S、PDF、S92、S10、MPS、NPS等。根据稿件实际情况使用软件的辅助功能,如句子查重、成批查找、常用知识库等。经过黑马校对软件检查后的电子文件中,文字、标点符号为红色或粉色的都必须一一甄别。
1.优点
(1) 便于操作;
(2) 校对速度快;
(3) 开放性好;
(4) 适用性强;
(5) 识别常见文字差错方面辨识能力比较强;等等。
2.缺点
(1) 容易漏报或误报差错;
(2) 对语法差错、标点符号等差错的识别能力稍弱;
(3) 对一般知识性、逻辑性、科学技术性、解题性、体例格式等差错辨识能力较差;等等。
为充分发挥人工校对和软件校对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保证出版图书的质量,多数出版单位采用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人机结合校对在现代图书出版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校对方法的发展方向。
1.纸质版校样
一般适用于人工一校(折校、点校)、人工二校(折校、点校)、人工三校(折校、点校)、人工通读(读校)。
2.电子版文件
一般适用于人工通读(读校)、软件校对(黑马校对)。
根据各图书出版单位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常见的有∶
(1) 人工一校—软件二校—人工三校—通读;
(2) 人工一校—人工二校—软件三校—通读;等等。
目前,各图书出版单位都深刻地认识到图书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质量的竞争,以图书质量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在这个追求质量的过程中,校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对模式的选择对提高校对工作效率和校对质量至关重要。人机结合校对模式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得到广大图书出版单位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