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采茶戏文化发展的创新策略

2019-03-20 15:04李春园陈晓妙
传播与版权 2019年9期
关键词:采茶戏剧团文化

冯 婷,李春园,陈晓妙

(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所谓采茶戏,就是指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产茶省区的一种中国民间戏曲类型,根据各地的称呼不同,也被称作‘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它是全国唯一以茶文化为内容而发展形成的独立剧种。”[1]它是以采茶为素材,衍生、发展起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戏曲文化,从人民的采茶劳动和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成,是广大劳动群众采茶劳动的艺术再现。

桂南采茶戏是广西的传统戏曲之一,受时代变迁和人口迁徙的影响,于明朝末年从江西赣南地区流传进入广西南部的博白县,逐渐形成本土特色,而后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部分地区。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演唱语言类型复杂多样,形成了桂南采茶戏文化多元化的分布格局。桂南各地区一般根据当地通行的方言进行创作和演出,主要通行白话、客家话、地佬话和壮话,与桂北采茶戏同属于本土腔调。桂南采茶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桂南地区历史文化名片的典型代表,它蕴含了桂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与桂南地区的民俗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婚丧嫁娶、宗祠礼教、节日庆典以及祭祀活动等。通过了解桂南采茶戏的发展状况,深度挖掘采茶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探究出一条适合其本土特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发展路径,有利于延长桂南采茶戏文化的产业链条,拉动广西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相关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影响力。

一、桂南采茶戏的发展现状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深入广西南部的博白、钦州、北海等县市开展实地调查,走访了博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心、钦州市群众艺术馆、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同时也采访了当地的采茶戏演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桂南采茶戏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桂南采茶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演出活动频繁

舞台演出是桂南采茶戏文化对外宣传的手段,也是桂南采茶戏文化传承发展至今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桂南采茶戏文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演出活动相对频繁,是目前桂南采茶戏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例如,“钦州市2018年着力培育‘采茶大戏苑’‘社区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新品牌,以政府购买方式演出采茶戏200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与广西松江房地产有限公司合作,在宁越花园小区成功举办30多场包括演、展、学、秀等丰富内容的首届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月活动,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戏曲进乡村’活动扎实开展。”[2]通过采茶戏演出活动的开展,丰富了钦州市民的精神生活,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桂南采茶戏的演出活动分为政府组织和剧团自发组织两种,许多采茶戏剧团经常开展采茶戏下乡、公共演出、剧团培训等活动。一般在婚礼和节庆的当天,采茶戏团的表演都会出现在流程中,许多乡下的婚礼前都会请戏团来表演。在钦州市,一些公共场所也经常有戏团的表演,如钦州市保健院的附近。频繁的演出活动可促进桂南采茶戏的传承与传播,开拓更广大的采茶戏演艺市场。

(二)政府高度重视,给予财政支持

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相继开展了桂南采茶戏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对相关的演出活动和培训基地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以钦州市为例,从2018年起,政府相关部门投入了40万元开展“采茶大戏苑”和“送戏下乡”等活动,同时也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保障。

据钦州市一个采茶戏团——通友采茶剧团的苏通友团长介绍,每年春节都有一批迎春晚会资金发放到市有关部门,然后才分配到重点的剧团演出,一般设优惠政策的是一些特别的剧团,有时候政府会组织培训班学习一些技艺等,主要是参加培训者享有政府的资金补贴。除了钦州之外,桂南的玉林市、防城港市等地区也相继对桂南采茶戏的发展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由此可见,桂南采茶戏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交流性强,拓宽发展渠道

桂南采茶戏具有交流性强的特点,剧团的演出活动并不局限于当地,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跨地区演出,大部分的剧团没有固定的舞台。比如钦州市的相关剧团经常到邻近的玉林、北海等地方演出,同时玉林市所管辖的博白、陆川的地方剧团的采茶戏演出范围也涉及周边地区。

2018年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参演剧目——大型新编桂南采茶戏《绿珠女传奇》相继在玉林万花剧场、玉林师范学院和南宁邕州剧场开展演出,将博白县的历史文化故事与桂南采茶戏相结合,增强舞台艺术效果,改良演员服饰和剧目,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是目前桂南采茶戏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

二、桂南采茶戏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虽然桂南采茶戏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资源流失、人才断层、市场竞争力偏低等相关问题,相关从业人员被迫离职,导致了当地就业难度系数增大,扶贫工作困难,桂南采茶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碍。

(一)表演规模小,演出装备较为简陋

桂南采茶戏的剧团大多数为小剧团,表演规模小,演出装备较为简陋,比如钦州采茶戏剧团“通友采茶”,剧团人数少,只有10个人左右,采茶戏表演场次为流动形式,没有固定的表演舞台,经常到各地演出。表演的舞台规模较小,分为表演和化妆两部分区域,通常以一块红色的背景布分隔。因为表演多数在乡村进行,场地有所限制,表演团队多数在空旷的公共活动区域搭建露天的舞台,观众围坐舞台前即可进行剧目演唱。

剧团的演出装备为了方便携带,所以比较简陋,通常是一套具有标志性的桌椅,搭配一块两三米的红色幕布和红色地毯以及话筒、音响、电子琴、锣和鼓等唱戏必备的设备。有些设备从开团以来一直沿用,如一些戏服、锣和鼓、幕布等,大部分演出设备已经老旧,因为缺乏资金,剧团为了节省资金,便一直沿用。由此可见,在人们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社会背景下,桂南采茶戏传统的表演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

(二)剧本老化,发展方向单一

目前桂南采茶戏剧本大多数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剧本老化,《清水塘边》《烦恼村官老犟妻》《门神下乡》《铁公鸡拔毛》《牛老板拜妻》等剧目虽然经典有名却不能更好地满足当下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传统的剧目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采茶剧团所表演的内容表现出传统老化的特征,许多剧目都是被剧团重复使用,很少进行新的创作和改编,长此以往就难以为观众提供更多优质的表演内容,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背景下,缺乏内容的输出使得桂南采茶戏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与此同时,桂南采茶戏的发展方向相对单一,只是停留在单一的舞台表演,相关组织没有对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更为深度的挖掘,其发展存在短板,难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三)传承人较少,演员趋于老龄化

桂南采茶戏从业者多数为40岁以上,存在老龄化趋势,据钦州“通友采茶”戏团的演员介绍,现在许多剧团都缺少传承人,主要是当地的年轻一辈对桂南采茶戏缺乏深入了解,不感兴趣;也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意识,不愿意跟随老一辈进行学习;加上从业于桂南采茶戏演出的工作收入甚微,许多人认为桂南采茶戏演艺市场前景不佳,难以维持生计,不愿意从事采茶戏行业,致使人才流失,桂南采茶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此外,桂南地区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依然不够浓厚,相关部门在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和扶持方面依然存在缺漏,对于桂南采茶戏文化宣传效果不佳,桂南采茶戏缺乏知名度,难以吸引人们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高龄采茶戏从业人员逐渐退出演出市场,现有的桂南采茶戏传承人便越来越少,导致采茶戏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险境。

(四)方言演唱,传播受限

桂南采茶戏一般采用当地通行的方言唱演,呈“十里不同音”的多元化语言格局,主要通行白话(粤语)、客家话、地佬话、普通话和壮话,桂南各地语言不相通,本土特色鲜明,存在着限制发展的问题。采茶戏的演唱方式是其文化内容输出的重要途径,方言不是普遍流行的话语,只有小众人群听得懂,而且采茶戏的剧目内容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导致采茶戏的发展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就被局限在当地,对于桂南采茶戏对外交流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限制了桂南采茶戏更长远的发展与传播。

三、桂南采茶戏发展的创新策略

当前,国家正大力提倡文化复兴,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相关团体和演艺企业也为桂南采茶戏寻求创新发展的可能,为桂南采茶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为了使桂南采茶戏文化的发展适应当下的市场消费需求,取得更大的突破,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表演形式

桂南采茶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原本的桂南采茶戏,无论是在表演形式还是在唱法方面,都是比较传统的,虽然受到许多老年人的追捧,却得不到年轻人的青睐。对桂南采茶戏的曲目、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对其的关注[3]。

首先,在唱法方面,可以改编成rap的形式,本土的采茶戏,加上现今流行的rap,形成独特的本土rap,新颖的曲目唱法更能贴近人们的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也能得到更多人的热爱和欢迎。其次,采茶戏是茶农在劳作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创作发展积累出来的,富有茶农生活气息和一定的健身作用。由此可以对桂南采茶戏进行广场舞编舞,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茶戏进行广场舞编舞,极具地方地域特色,在展现广场舞健身作用的同时,也彰显了文化的魅力。最后,桂南采茶戏表演形式,应该强调表演场景的艺术美感,在保持桂南采茶戏基本特色的同时对现场表演舞台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包装,可以参考“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等大型表演舞台的设计理念,融入科学技术,为观众营造具有文艺气息的观感体验。

(二)开发文创产品

当前,故宫火爆的文创产品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桂南采茶戏应该以采茶戏为文化内涵元素作为依据和原型,将之与日常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开创赋予特色的文创产品。

桂南采茶戏主要有生、旦、丑三个行当,所以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对原型角色进行开发,根据经典的采茶戏剧目人物进行加工,塑造成这三个造型的小人物与小物件。生角的小人物大都是老百姓,旦角小物件大部分是乡村姑娘的形象,丑角的小人物比较丰富一点,有烟鬼、懒汉、傻子、赌徒、醉汉、媒婆等形象。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对桂南采茶戏的本色特色腔调进行提炼,录入经典名曲片段,或创意改变曲目[4],为受众打造一款桂南采茶戏创意音箱,参考天猫精灵和京东音箱的实用性,为创意音箱设置智能化程序,打造音质好、外貌美观和具有专属标签的音箱产品。采茶戏是基于茶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民间戏曲,桂南采茶戏文创产品的研发还可以结合广西的茶文化进行设计,比如运用桂南采茶戏文化元素研发特色茶具、礼盒等产品;也可以结合桂南各地区特色工艺美术品打造桂南采茶戏文化衍生产品,比如将桂南采茶戏文化元素融入钦州坭兴陶工艺和浦北小江瓷之中,形成全新的文化创意产品。

(三)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桂南采茶戏应当进行跨界融合发展,以产生更大的效益,弥补其发展短板。可以将桂南采茶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业态——“桂南采茶戏文化+旅游”。首先,采用“桂南采茶戏展示+旅游参观”的模式,在旅游景点,尽可能地进行桂南采茶戏的演出,在旅游景点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而且观众来自不同的地方,这样桂南采茶戏的远距离传播就有了一定渠道。其次,将桂南采茶戏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发展,把桂南采茶戏的元素提炼出来,与当地景区内的山水、园林景观等进行有机融合,使游客在体验自然风景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桂南采茶戏的神奇魅力所在[5]。最后,在当地旅游景区,设有专门体验采茶戏的项目,通过现场教学和示范,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桂南采茶戏文化,还可以亲身体验,真正体会到桂南采茶戏的魅力。

(四)“互联网+采茶戏”的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一种趋势,桂南采茶戏的创新发展与传播可以以“互联网+采茶戏”的模式进行,形成一条线上推广、营销的新路径。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而借助互联网,桂南采茶戏的传播会得以很好实现,应借助自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来说,可以建立桂南采茶戏文化专属的官方账号和管理系统,如开设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今日头条号以及抖音账号等,发布关于桂南采茶戏的视频、推文等,还可以设立与受众互动的栏目,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在进行文化推广的同时植入营销信息,如发布采茶戏的演出时间和地点、文创产品和演出入场票的预售信息。基于桂南采茶戏的音乐属性,可以为受众打造专属的类似于“唱吧”APP的平台,让喜欢桂南采茶戏的朋友可以在APP里进行演唱体验和交流,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等,不仅可以把自己的乐趣分享出来,还可以让桂南采茶戏得以更好地传播。

四、小结

桂南采茶戏作为广西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不可松懈,而以创新发展促进保护和传承实为明智之举。通过创新发展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文创产品,满足更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弥补市场空白,同时也可以缓解桂南采茶戏发展的困境,为其注入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采茶戏剧团文化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谁远谁近?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