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书雅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随着“互联网+广播”的迅猛发展,网络电台异军突起,喜马拉雅FM等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容量、丰富的节目内容、便捷的信息搜索、非线性的节目顺序,受到了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广播媒介有效避免了信息获取对视觉器官的依赖,因此,视觉衰退、视觉占用、视觉保护等特殊的年龄群体和职业群体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网络电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网络电台的相关成果已经近3000篇,研究视角也更加多元。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正在成为移动网络电台的忠实受众,他们被动接受家长“把关”的节目内容,伴随主播的声音入眠。据统计,在喜马拉雅FM热门节目排行榜中,以儿童为受众的节目占比在20%~30%之间。但是,关于儿童使用网络电台的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移动网络电台APP下载量中,喜马拉雅FM以年均48306万次位居第一。喜马拉雅是目前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喜马拉雅FM在城市家庭中的应用及原因,并对儿童家庭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试图归纳规律并给出优化路径。
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罗杰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用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其重要结论之一是大众媒介渠道和外地渠道较之于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的传播,对于早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有影响;二是传播过程通常是S形曲线,即在开始采用时很慢,当其扩大至总人数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1.移动网络电台本身符合创新扩散理论S形曲线。通过图1移动网络电台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其扩散过程基本符合S形曲线。以2014年为界,移动网络电台用户情况发生极大变化,2014年,用户达到高峰,2015年以后,用户数量增速放缓(见图1)。
图1 2012—2020年中国移动电台用户规模趋势
2.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加快移动网络电台的扩散。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促进移动网络电台的扩散。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使得移动网络电台走入每一个家庭,并且在朋友、同学、家人间不断扩散。用户的传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授双方可以时刻互换角色。儿童在进行收听时,节目的内容和范围都丰富起来,家长的节目可选择性增多。
3.年龄和地域符合创新扩散理论特征。罗杰斯将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起采用者、中期采用者、晚期采用者以及落后者这五类。移动网络电台部分采用者“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很多时间为孩子读睡前故事,并且能够熟练使用各种APP。除了年龄符合特征外,地域特征也符合创新扩散这一理论,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移动网络电台也是先在城市家庭中扩散,慢慢再影响到农村地区。
早在20世纪中叶,沃森就对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的连环漫画对儿童的影响,后又有施拉姆、莱尔和派克三位教授进行了电视对儿童影响的大型研究。如今,移动网络电台不断向城市家庭扩散,网络电台问题主播和不当内容是否会对儿童的语言运用、知识体系建构等方面造成影响?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2018年12月—2019年1月期间,针对儿童家庭共发放调查问卷84份,回收有效问卷71份,深度访谈18人次(见表1)。
表1 样本构成
1.问卷调查统计。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数量为71,男孩家庭33人,女孩家庭38人,城市家庭占82%。49%的儿童喜欢听故事,44%的儿童听读两种方式都喜欢,只喜欢读故事的儿童占5.6%,都不喜欢的儿童仅占1.4%。多数家长选择使用手机播放音频,占比62%,有38%仍然喜欢亲自为孩子读故事,其中有46.4%认为“亲自读故事可以增进与孩子的感情”,33.8%的原因为“孩子要求我读”,还有16.9%的原因为“不相信手机或网络提供的内容”,少部分原因是“时间充裕,为了打发时间”。在“使用网络电台的原因”一题中,占比最大的是“网络电台的内容丰富,弥补自身知识局限”,占比52%,其次“自己发音不准确,担心误导孩子”和“网络电台主播的语调、声音更能吸引孩子”这两个原因占比49%,还有45%是“家长工作繁忙”,38%人选择“省去购买纸质书本的烦恼”。在“听读故事的时段”方面,“在睡前听读故事”的占70.42%,“时间不固定”的占28.17%,“在睡醒之后听读故事”的占比1.41%。在“手机网络电台存在弊端”一题中,大部分家长认为“主播发音存在不准确情况”,以及“主播所讲内容与教科书不统一的情况”,也有36%人认为“经常使用手机网络电台会疏远亲子关系”。
2.深度访谈概况。本次共访谈18个家庭,家长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其中有14位家长给孩子使用过喜马拉雅FM播放音频,有12位家长表示大多数在睡前收听,10位家长表示收听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见表2)。
表2 收听网络电台的儿童及其家长情况统计(单位:人)
通过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不少家长将网络电台用于儿童,并且网络电台对儿童有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家长表示,自从孩子收听网络电台后,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也有家长表示,网络电台的主播存在问题,收听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发音变得不准确;还有个别家长提出,网络电台所播的知识信息与教科书有所出入。
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可以做出推测性结论,网络电台对孩子有一定正面的作用,但是,节目的质量对儿童的学习有一定的干预,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对其发音、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1.网络电台主播的知识储备情况影响儿童的知识体系建构。儿童时期是人类生命旅程中的关键时期。《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18周岁的人[2]。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学龄前期及初期(2.5~10岁)的儿童听众。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家长会为儿童选择播放名著等栏目,儿童的知识面得以拓宽,但也有细心的家长发现,存在主播讲述内容不完全正确的情况,甚至与教科书所讲内容有所不同,导致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障碍。网络电台的主播在传递信息时,很有可能会加入主观态度。另外,网络电台的主播由于专业水平以及所处行业的不同,其知识储备水准也参差不齐。
2.网络电台主播的语音面貌影响儿童的拼读能力。网络电台主播的语音面貌影响儿童的拼读能力,甚至会造成儿童的语音缺陷。有家长反映,由于晚上经常要加班,不得已使用移动网络电台为孩子播放睡前故事。细心的家长发现,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发音出现前后鼻音分不清楚等问题,家长暂停使用网络电台读故事后,经过老师和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儿童的错误发音才得以纠正。笔者对喜马拉雅FM平台的部分儿童节目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确实存在主播发音不准确的问题,其中一档名著栏目中讲述《西游记》,当主播讲到“孙悟空”时,“孙”的发音却是“song”。笔者继续观察其他栏目发现类似情况并不少见。
3.网络电台准入门槛较低,父母把关能力弱。网络电台的准入门槛低。1972年麦克卢汉就在其著作中提出,消费者consumer将会变成producer,未来学家阿尔文1980年在《第三次高潮》consumer和producer合称为一个名词:prosumer,预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角色开始模糊[3]。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电台的主播可以自由传播自己的“声音”,而平台对儿童节目缺少严密把关和审核。此外,为儿童代选节目的父母信息把关能力弱。每当一个新的大众媒体技术在美国扩散时,它往往总是首先被儿童和青少年所接受[4]。目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儿童与网络的接触已经十分普遍。如果父母没有起到把关的作用,儿童所接触到的网络内容可能对其有负面影响。
1.建立儿童节目的准入制度。网络电台建立儿童节目的准入制度,对儿童节目的各方面进行审核。网络电台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应提高准入门槛,尤其是有关儿童的节目,更应该严格把控。在内容上,保证播出的节目健康向上,降低错误的发生率,拒绝杜撰历史或曲解名著内容。在声音上,对语音面貌不合格的主播进行培训,达到标准后才允许入驻平台。
2.建立合理的儿童节目评价制度。网络电台建立合理的儿童节目评价制度反馈机制,将专家推荐和收听率结合起来。网络平台可成立针对儿童的专家小组,对儿童节目进行客观评价,为不同年龄的儿童推荐相应的优选节目,父母在为儿童在选择节目时不仅可以参考收听率,还可以根据专家推荐进行选择。另外,网络电台要制定相应反馈机制,每个板块设置用户反馈栏,还可以定期对用户进行调查,提高服务质量。
3.建立儿童节目的退出机制。建立儿童节目的退出机制,对一些不合格的节目进行整改或淘汰。一个品牌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要有相应的退出机制,否则其品牌建设就会出现问题。网络电台门槛较低,人员构成复杂,节目内容混杂,对于儿童节目来说,更要定期进行审核和监管。网络电台可对这类节目提供改进建议,若依然不合格,可制定淘汰规则。
4.儿童家长增强把关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儿童家长应提高自身把关能力,在挑选节目上要认真谨慎。在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存在不会进行节目把关的家长,并且几乎没有父母能做到将节目内容在播放给孩子之前彻头彻尾检查一遍。另外,父母要注意儿童的日常变化,在话语、态度、习惯等方面要多留意,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到根源。
儿童家长要增加媒介知识,提高媒介素养。媒介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凸显。我国应该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网络电台可以开设媒介素养相关栏目,让父母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媒介素养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