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隐喻翻译比较探讨

2019-03-20 11:28:14邹艳萍王鑫雷洋徐洲洋郭梅生孙秀兰蒋玉娜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文学作品隐喻

邹艳萍 王鑫 雷洋 徐洲洋 郭梅生 孙秀兰 蒋玉娜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儿童文学存在于文学知识领域的边缘地带,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也没有将儿童文学的翻译作为重点来对待,译者常常在翻译儿童作品时夹杂自身的主观看法,没有将儿童读者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不利于儿童读者的阅读。

一、接受美学概述

接受理论也被叫做接受美学,是在19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理论,它具有文艺性,该理论强调从读者的角度入手,研究文学作品[1]。该理论认为一部作品只有得到读者的阅读才有资格被称为文学,所以该理论强调读者比作者还要重要。

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比较低,使其接受抽象事物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论是写作还是翻译,都要考虑到儿童群体的特殊性,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创作与翻译。儿童文学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阅读文章,二是在阅读的同时与作者进行沟通。文学翻译者需要翻译出符合受众审美的文学。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灵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的比较

本文以《夏洛特的网》为例,对三篇译文的隐喻性翻译进行分析。

(一)比较标题的翻译

本书中共含标题22个,文中挑选几个标题,比较不同译者笔下创作出的文学。例如在对“Before Breakfast”进行翻译时,三位译者分别将其翻译为早饭之前、早餐前、早饭前;“Escape”被分别翻译为:逃走、逃跑、逃跑;“A Talk at Home”被三位译者翻译为家里人的谈话、唠家常、在家中的谈话等[2]。

上面的翻译中,第二位译者的标题翻译最为简洁,大部分以两个字为主,如果让成年人来评价这几位译者翻译的文学作品肯定更倾向于第二位作家。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儿童并没有积累这些词汇经验,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比如你对儿童讲“唠家常”,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产生疑惑。综合比较来看,第三位译者的翻译更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他在翻译标题时注意到了以儿童读者为导向,儿童很容易明白标题内容,令儿童在阅读标题时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片段,可以激发儿童阅读全文的兴趣。

(二)比较文章语句的翻译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译者都是成人,这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译者很容易因为自身的阅历较为丰富,在翻译时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儿童读者的阅读理解。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翻译人员要将儿童读者作为主体,在确保儿童能够读懂的基础上保证文章的质量[3]。比如在翻译文中“What do you mean less than nothing”这句英语时,三位翻译人员分别将其翻译为:“什么叫次于无物?”、“比什么都不是,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比0还少?”。这三个翻译版本中第一位译者的翻译最短,用抽象的词语对文章内容进行翻译,不易被儿童理解。而第二位译者的翻译又极其繁琐,反而把问题复杂化了,儿童在阅读时需多读十几次才能知道这句话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与前两种翻译对比,第三个翻译版本更容易取得儿童读者的认同,利于儿童对文章的理解[4]。

三、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方法

(一)翻译过程中将儿童放在主体位置

接受美学指出: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服务目标,它只有得到读者的认同才是存在一定价值意义的,因此也可以把阅读看做是读者参与第二次创作的活动。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认同儿童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挑选符合儿童审美、能够带给儿童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优秀作品,向儿童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翻译国外作品时,把儿童作为翻译工作的重点,去除那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保留那些积极的、阳光的、传播正能量的文学内容。

(二)使用灵活的语言翻译方法吸引读者兴趣

儿童读者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积累的字词不多,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减少儿童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5]。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英语的一句话内常常包含许多单词,而在汉语中使用简短的几个字便可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儿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化繁为简,将长句转化为短句;另一方面,在儿童时期,他们很容易分散精力。因此在译文中需要尽量使用一些活泼、有趣的词语,让儿童读者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不至于分散精力,使阅读效果不理想。

(三)预留想象与创作空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文化创作,都习惯性预留一些自由幻想的空间。文学作品比较特殊,它的文化层次构成丰富,具有不确定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价值也不断变化。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在日常的翻译工作中要注意这一点,为读者预留想象与创作空间,充分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视角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它强调读者的身份比作者还要重要。儿童文学作品的隐喻翻译应得到翻译研究的重视,在翻译中站在儿童读者的角度,使用风趣易懂的语言吸引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要注意为读者预留想象空间,让读者对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文学作品隐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创作(2017年3期)2017-06-19 16:41:20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