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姿颖 山东交通学院
微课最早起源于国外,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州立大学的LeRoy A.McGrew 提出了60-Second course 这一概念。这是国外对于微课的一个开端,当时只不过是一种课程呈现形式,还没有微课的整体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用词是course 而不是lecture。与“课”有关的英文单词很多,比如course,lesson,class,lecture 和 curriculum 等;但是表达的内涵不尽相同。事实上微课的“课”应该是lecture 或者是class 最为合适。course 侧重的是学习的内容与进度比如说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开放在线网络课程)。慕课的一般是系列性的,内容设计的范围比较概括宽泛,跟微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密切相关。直到1996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 提出了The one minute lecture。之后在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位课程设计师在学院内使用了一分钟微课,这时就出现了完整的Microlecture 的概念。
2011年,Khan 学院的创始人Salman Khan 在TED 演讲中提到“Let’s use video to reinvent education”。其中reinvent 意为重塑、改造,即利用视频来重塑教育。他将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相关网站,供学生观看使用,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优化了教学效果。Salman Khan 的这一倡导同时还引起的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微课继而在国内逐渐推广开来。
国内在微课领域的两位代表人物分别是李小平和胡铁生老师。前者提出了三小“微课程”(小现象、小策略和小故事)理论。后者则提倡为学生服务的微课,即学生课堂微课。
除了以上国内外的理论基础外,微课的应用和推广绝对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制作和拍摄设备以及网络的普及。同时微课的发展也顺应了微时代的特征,随着生活和学习节奏的提升,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和泛在化。
学界对微课的定义不尽相同;从形式角度有胡铁生的:“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简称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从目的角度有文秋芳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某个知识点或某项微技能开展的3-5 分钟、结构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微视频”。尽管每种定义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包含三点共性即:视频、微(时间短)和某一个知识点。
微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最为常见的是Picture story(PPT 式微课);Lecture record(实录式微课)以及Screen capture(利用录屏软件和先进的演示文稿软件录制教授讲解过程)。
“短”:时间短。微课的时间一般在5-10 分钟左右。符合年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
“小”:“便学”又“便携”。微课视频方便学生流畅地在线观看,同时能够方便灵活地将其保存到移动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精”:设计紧凑,内容简洁,主题突出。内容的选取是微课的灵魂所在,内容选择不当,就会使微课失去它的有效价值。微课的内容多侧重“点”,知识点越小越好,亦或是某种技能。看下面两个内容:Choices in life 和Deletion of unnecessary modifiers in English writing,相比较而言后者则更适合作为微课的选题。
“悍”:强调微课的教学效果强悍。使用微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突出表现在学生利用琐碎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学习,提升学习兴趣,记忆牢固。教师则应利用微课的特性优化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适合作为微课内容的选择对象,但不是课程中的任何内容都适合。那些很难在几分钟内讲清楚的知识点就不能成为微课的选择内容。
英语微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英语语言能力的运用;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就决定了微课内容的选取越小越好。以语言能力运用为例,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若想选择与阅读相关的内容则应继续细分。例如阅读技能方面包括reading span expansion,word guessing skill,skimming&scanning 等 等,恰当的做法是应该选择其中一种技能,再配以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而不是对所有技能逐一进行罗列。
对于大学英语微课的评价标准主要参考四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设计制作和整体效果。从其微课设计的通用性来看可以总结为选题值不值得教,方法新不新颖,教学合不合理以及助学实不实用。从语言教学的专业性可以总结为语料是否精准、语音是否地道以及多媒体应用是否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