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笑 山东管理学院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领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必将与大数据进行结合,数据新闻将成为新闻传播业寻求发展和突破的一个“重要法宝”。2010年,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会议中相关专家学者对数据新闻的定义提出了见解,即“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
“数据离不开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可视化的呈现需要利用在数据新闻上。”当今社会,受众时刻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复杂的数据、冗长的文字进行查看。而大数据的可视化可以理顺数字间的逻辑,更加简洁地展示新闻的关键要点、将更好的阅读体验呈现给用户。
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发展理念,信息技术是实现数据新闻可视化的重要措施。可视化的精准呈现需要将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图片制作技术、动图处理技术、微视频技术以及信息交流互动技术进行了完美的媒介融合。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既可以应用到传统媒体,实现内容优化、版面优化、呈现形式优化,也可以应用到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现代化传播媒介,以更融合的手段、更生动的形式进行表达。
现如今,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已经纷纷进军可视化数据新闻领域。2009年英国《卫报》在全球范围内首开数据新闻先河,尝试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引用来报道新闻。而国内媒体在2012年前后也尝试开设数据新闻专栏,我国数据新闻方面的探索可谓佳作不断。目前,新浪《图解天下》、网易《数读》以及搜狐的《数字之道》、第一财经的《DT财经》、等栏目都在进行着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实践,数据新闻已经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报道。
国内的可视化数据新闻平台为数据新闻可视化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数据不丰富、传播效果不佳、运作模式有待改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阻碍了数据新闻的发展。
基于大数据的新闻源内容,要靠数据说话,数据是佐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新闻数据作为重要的数据资源,一般只有政府部门或大型公司才能对数据进行使用,新闻媒体自身缺乏数据。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要依靠数据,政府权威部门的公开信息、企业披露的公开资料等是数据新闻的重要数据搜集途径。除了政府和企业发布的公开数据,一些行业协会和专业市场调研公司也会定期发布行业统计信息,这也是数据新闻报道的数据源。此外,记者还可以从已发表或出版的新闻稿件、图书中获取数据。
当下政府部分数据向社会公开,基于此媒体平台能够更加方便、及时的获取相关数据。但我国政府公开数据的能力有限,数据透明公开程度有限,这些数据也往往缺乏相应的时效性支撑,信息也较为零散,难成体系。各行业协会和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也都形成数据壁垒,没办法互相呼应、融合。国外作为开放性国家,其数据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料供新闻媒体使用,这也为国外可视化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我国在这方面却没有具体动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媒体在数据获取方面仍处于被动阶段。
现阶段,我国大数据面临着开放程度有限、数据不能丰富及时获取、数据来源有限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发展。
可视化的数据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其实用性要明显低于其他行业,表现方式的鲜活性、灵活性不高,新闻可视化报道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对大数据的应用依然停留在表面,呈现方式以数据的原始形态和“粗加工”为主,不能深层次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此类数据新闻可视化产品有为了数据“拼凑”新闻的现象,并没有较强的新闻性和可读性。
由于数据获取有限、滞后,数据仅限于几个特定的领域,导致其新闻题材也就因此受到限制。许多拥有重大意义选题的数据新闻,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数据支撑而放弃。这样一来重大新闻选题不能进行数据化呈现,而普通的数据新闻形成不了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对广大受众没有吸引力。
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我国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过于追求外在表现形式,新闻报道多停留在视觉化手段的呈现,而出现了外表华丽、内里空虚的情况。
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出现实际上代表着新闻生产对新技术的吸纳和接受,同时也意味着固有的运作模式被打破。
传统新闻生产流程比较简单,稿件采写过程更多的是记者一个人单打独斗,编辑做为下一个流程进行稿件优化。从前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到后期的形成新闻稿件进行发布,整个流程很少再有其他人的参与。
而在新闻可视化的生产过程中,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不具备数据搜集分析、视觉化传播的一系列技术。所以在生产流程中需要有专人搜集数据,然后有人来分析挖掘数据,还要有人来进行视觉化设计。如网易《数读》的数据新闻团队包括记者、编辑与设计师等。
在此过程中,技术人才进入了到传统新闻生产的流程中,他们需要和记者、编辑组成一个新的专业团队,在此过程中,传统新闻生产与可视化生产的理念冲突,共同语言的缺失使得沟通成本大大提升。和国外相比,我国可视化新闻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发展程度不高,数据新闻团队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运作模式亟待完善。当下大部分的新闻媒体内部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例如沟通不到位、人员配合不好、采编与输出脱节等。
打破数据源困境,需要媒体在多方面进行长足努力。首先,媒体自身要进行数据库建设。国内众多的主流媒体都成立了大数据中心,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充实自身数据库,增强自身数据积累。
其次,与其他力量进行强强合作也是方法之一。例如,央视属于国家级电视台,央视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发展有着绝对的资源优势,无论是数据方面还是制作方面,都有专业性的公司进行合作。当下央视新闻的数据合作呈现多样性,包含但不限于百度、新浪、腾讯、中国银联等大型企业。
海量的数据获取如果仅依靠媒体自身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层面的齐心努力。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我国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数据共享与开放,越来越多的数据开始走向公开化、大众化、透明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数据信息的获取不再困难。
传统新闻是利用文字阐述新闻、讲好故事,而数据新闻的叙事语言则不同,数据新闻是以数据为中心,通过数据将新闻内容与形式进行结合,进而形成可视化的数据新闻。
大数据新闻更加凸显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逻辑思维。数据本身是抽象的,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足够具体,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要罗列数据,还要探索数据的内在联系,要让读者看到数据之间的对比,挖掘数据包含的深刻含义。如此形成的信息故事将更加符合社会大众的关注口味,也能很好地被大众理解、吸收并与工作和生活事实相对照。
可视化数据应不断优化图形的表现形式。信息图形必须具有视觉上良好的直观性,能够将复杂的数据化繁为简。全球数据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表明,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必须贯彻形式简洁这一原则。
可视化数据应当注重静态与动态的结合。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以静态信息为主,数据可视化形式单调。笔者对相关新闻的数据可视化报道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期新闻的数据表现形式都不相同,例如图表、表格、柱状图、扇形图等,都是在整体上呈现出的静态图表,动态图标、视频动画等形式较少。可视化数据应注重由平面转向立体化,由二维平面呈现方式变成三维甚至多维化。
可视化生产还应该注意交互性。通过交互性的操作引导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查看数据,最大化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可视化数据新闻中,有部分信息被巧妙地隐藏在交互设计中,需要受众通过交互行为去观看和接收这一部分信息。对于可视化的新闻数据,受众可自行选择,从而打造个人化、互动性的受众服务。
想要理顺可视化新闻的生产,首先就要引入新的生产环节——专业的数据处理人才和视觉呈现人才。一方面要引入程序员,负责数据的收集、清洗、分析,另一方面要引进视觉设计师,负责图形图表设计、版面设计、新闻插画、漫画设计、音视频产品剪辑、H5 设计、交互式产品设计等。
优质的内容需要合理的生产模式做为背后支撑,这就需要媒体变革组织方式,创新运作模式。我国的媒体要成立专门的数据新闻部,形成一个专业生产团队。例如财新成立了可视化数据新闻实验室,由三种人组成:编辑、设计师、程序员。
数据新闻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呈现数据。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过程中三个步骤中的团队成员需要更深度的磨合,持续的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团队中还需要确立策划团队的主创或是新媒体中心的负责人,其角色就是协调记者、视觉编辑、前端后端程序员,发挥枢纽性的领导作用,最后达到整个团队高效协作、进行数据新闻生产的状态。
万维网发明者、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曾指出“数据驱动的新闻代表着未来”。我国的数据新闻可视化探索在积极的进行中,但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这一探索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各类媒体应当继续积极开展对可视化数据新闻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结合国外媒体的成功经验,加强自身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媒体技术的创新将推动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发展,进而促进新闻行业的不断进步。时代发展是新闻事业创新的重要契机,为新闻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