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探究

2019-03-20 01:11邵文静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邵文静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与各国交往方面。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自身开放的程度,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开放程度再次推向新的阶段。“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沿线各国带去了福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1]而中国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和中坚力量,“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理论阐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理论阐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一是“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沿线各国的根本利益;三是“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迎合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实质上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必要延伸。“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迎合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一大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扩大中国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其中,这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放入广阔的国际空间、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民族之林。二是促进沿线各国的发展和繁荣。“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发展与沿线欧亚各国的发展连接起来,推动了沿线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真正的利益和好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超6万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5 000亿美元,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2个,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1亿美元,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三是促进全球问题的解决。“一带一路”提倡的新主张、新思想有利于解决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走出去”战略理论阐述

“走出去”战略一直是中国基本国策中的重要内容。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新的要求。“走出去”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以及企业走向世界上其他国家。企业“走出去”主要是指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国家本土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业,开展海外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跨国经营甚至全球经营,从而提升本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领域,促进本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走出去”战略对中国具有重大影响。首先,它关乎中国经济方式的转变。“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中国学习境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营销战略,从而带动中国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等出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它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拓宽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最后,它关乎沿线各国互利共赢局面的形成。“走出去”战略促进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这不仅能够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改善沿线地区民生状况,促进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关系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构想得到了多个国家和广大人民的支持及欢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世界发展的眼光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世界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一倡议有着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合作形式。其中,企业“走出去”则是合作的主要方向和趋势,没有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和地区大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中国期望较高,从而形成对中国“走出去”的基本需求,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条件。“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强大推动力量。首先,“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利发展条件和物质基础。“一带一路”启动以来,中国国内各方面的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开展的对外投资项目与中国的发展方向一致,因此,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审批项目、政策扶持以及相关贷款方面给予最有力的支持。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各沿线国家对中国这一战略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们的主动融入有利于中国进行海外经营活动。中国主动发起并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这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融资提供很大的帮助。其次,“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发展环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市场潜力,有利于中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发展资源和发展市场。这一倡议的扎实推进,为中国境外投资与贸易开拓新的领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最后,“一带一路”为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升级换代提供新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状态,因此,这些地区为中国的产品升级提供市场空间。中国可以将国内市场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这样不仅可以延长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中国也得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于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中,从而实现中国产品的升级、提升中国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效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的成效

1.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现如今,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力量。在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为了能够使中国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优势,中国必须改变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大量引进人才,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努力,转移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奠定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为中国更好地利用海外市场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够使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得以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发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外汇储备充裕的优势,适时推出的“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合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6.7亿美元。同时,中国“走出去”战略能够使宏观调控、多边经贸政策、外交、财政、税收、外汇和外事工作等方面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企业化解对外投资困难,促进一批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提升企业利用国外人才和智力、技术、市场等资源的能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3.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企业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中国热爱和平、主张互利共赢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沿线各国的积极参与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可,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得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与主动权。“走出去”战略,不仅使中国从中受益许多,也为各国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是和平,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使各国都能从中得利。中国在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平台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国际事务,更好地维护了中国爱好和平、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1.从东道国方面来讲,国外形势、政策的不稳定性及文化宗教与中国的差异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与外国政策、形势问题息息相关。国外政策一旦发生变化,会大大地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如国外的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动、东道主不同领导人对中国企业持有的态度等都会影响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据统计,2011年,中欧班列全年仅17列、年运送货物总值不足6亿美元。但2018年,累计开行突破10 000列、年运送货物总值达16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这一前后巨大的变化也证明了东道主国家政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由于东道国的政治动乱、爆发战争、重大自然灾害及货币突然贬值的风险等状况导致的金融市场和政策的变化同样会造成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遭受极大的损失。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宗教信仰多样化,导致彼此之间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一直与中国设施互联互通表现最佳的国家中,缅甸主要信仰佛教、哈萨克斯坦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和东正教。不同的信仰会有着不同的处事方式,在同一个企业内部,一旦无法调节彼此之间的差异就容易产生文化摩擦,随之跨国经营的风险也会产生。

2.从中国企业方面来讲,中国企业对“走出去”战略总体上认识不足,技术落后、品牌不强,资金与人才短缺导致“走出去”战略难以迈进。企业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之一,但中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基本上只是一种随机行为,缺乏企业的发展战略。另外,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他们甚至在投资前对市场分析预测不够,使项目在进行过程中经济效益不佳。从技术方面来讲,中国企业自身拥有的优势技术较少,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如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产品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品牌间的竞争,中国品牌单一的状况更使企业在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如“2017年按商标价值排列世界前50名的名牌产品中,第一名是可口可乐,全球渗透率达42%,其他还有雀巢、高露洁、夏士莲和麦当劳等、而中国的品牌却没有一个上榜。”[2]这无疑说明中国品牌的匮乏。另外,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致命弱点,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进而阻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

3.从中国政府方面来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阻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政府在企业“走出去”战略中,主要是对其进行规划,提供政策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管理者的作用。一方面,“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政府在法律和金融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管理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中国在境外投资的法律体系还有一定的欠缺,仍然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仍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和制度来保证海外投资的有序进行,如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与投资保护协定、领事保护协定等规章制度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需要政府在外汇管理方面有所改进。在中国,外汇管理体制一直都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资本项目方面,现在虽然有所松动,但是与企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样会导致好的项目难以推进,从而阻碍着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有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企业要重视企业海外形象建设,借助国内外媒体等渠道积极地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工作。”要提高意识,积极履行当地社会责任,打造具有包容多元文化的国际化企业。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应对处置能力。要对东道国各个方面的信息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东道国市场,从而调整市场战略,以满足市场需求、保护自身的利益。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要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要放松相应的管理体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要加强与东道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搭建与东道国对接的平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