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娟
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1]从当下高校党史教育的工作实际来看,进学校、进课堂已经基本实现,专题活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途径均已成为高校党史教育的途径与平台,切实实现了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任务与要求。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党史教育如果不能被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与热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主动与热情,上升为学生的思想进步与追求,那么,再好的教育机制与模式也只能流于形式。从此角度分析,高校党史教育实效性的充分实现与发挥尚存在一个短板问题,即:党史教育进学生头脑,真正成为学生内心感情深厚的积极追求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阻碍了党史教育的实效增强。
短板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到党史教育的高度与水平。进学生头脑之所以被认为是党史教育的现实短板,主要基于如下事实。
(一)学生党史知识的匮乏。
1.对党史的内涵掌握不全面、不深刻、不科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奋斗史;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史;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在各种挑战与考验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自身建设史[2]。“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党史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多数学生在解释“党史”这个概念时只能简单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很少有学生能够对党史的内涵进行丰富的解读与阐释。
2.对党史的很多细节问题记忆模糊或者知之甚少。以笔者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多数学生能够回答党的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却记不住13个一大代表的名称与身份及其在革命洪流中历史地位的变化;不清楚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人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却不了解党在开辟这条革命道路时的艰辛与磨难;知道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却不知道博古、洛甫等人的真实姓名与党内身份;知道红军长征,却不知道“红军”名称的由来;有的学生甚至不清楚“八路军”、“新四军”的全称与出处,对建国后党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比如党的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大讨论等史实一知半解或者全然不知等。
(二)学生党史学习意识的欠缺。目前,高校党史教育主要有三条基本途径:党史教育主题活动、相关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三种途径自成体系又互相支持,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这些手段加强学习,党史知识就可以不断丰富、补充。但是,实际工作中却常常遭遇到一些尴尬,比如:举办党史知识竞赛,除了报名参赛的学生,其他学生漠然视之,不闻不问;在党的生日、党史重要人物诞辰逝世日、红军长征纪念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等重要党史纪念日,校园的宣传栏、图书馆展厅等处贴满各种图片或文字等党史资料,却很少见有学生驻足观看阅读;展映党史影片或其他党史宣传片,主动观看者寥寥无几,即使组织学生全员观看,放映厅也会变成上网厅,低头玩手机取代抬头看电影;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引导与影响,学生虽然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做到严肃听课,但真听、真信、真学者甚少,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被动消极,入耳不入心;至于主动学习党史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向笔者反映:除了历史教材,没看过任何与党史有关的书籍。
(三)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情感淡漠。笔者曾就党史教育与多名学生进行过沟通与交流,听到的最多的几句话是:“老师,我不是党员”;“老师,我现在不入党”;“老师,不是只有党员才有党史教育吗?”这些认识与观点的实质是把党史教育看做特殊的角色教育,认为党史教育只是党员或要求入党的人群的应当应份,党组织之外的人不需要、也没有必要接受党史教育。更极端者,甚至曾有学生对党史教育漠视到“有啥用?唱高调,王婆卖瓜”。正是情感的淡漠,阻碍了学生对党史学习的积极与主动,使得党史教育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并触动学生心灵。
短板问题的实质,就是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者之间的现实矛盾: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地位在党史教育过程中的欠缺与不足,导致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易,进学生头脑难。所以,如何使党史教育真正进入学生头脑,被学生真心接受、内化,成为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是高校党史教育突出实效必须关注的问题。就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3]
如何克服短板?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执政理念的提出为党史教育进学生头脑、消解党史教育困境开拓了崭新的研究视角,指明了党史教育的建设方向,即:党史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有“获得感”。
人文关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越来越重视的执政理念与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指示全党“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5]。
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一样,党史教育也是“一种培育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6]在党史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高扬人文关怀旗帜,提升党史教育的关怀品性,能够使学生体会党的人情味、人性化,感受党对群众利益的维护与爱护,有助于党在学生心中良好形象的树立,从而增强党的吸引力与号召力,使学生自觉、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深厚对党的情感。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评价,当下高校党史教育的缺失比较突出,在社会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共性与个性之间、教育目的与手段之间等,天平的倾斜是显著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体、重共性轻个性、重目的轻手段,使党史教育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削弱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享受不到需要的满足,获得感降低,进入头脑的通道必然堵塞。
人是生命个体,从世界中获得是人之生命的存在方式,党史教育价值的彰显与学生获得感的实现是密切相关的,这就需要党史教育关怀学生所得,促进学生得到,为党史教育进学生头脑清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