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博 张振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己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当今的中小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互联网既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丰富的可选择资源,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安全隐患。一般意义上来说,网络素养主要指人们接近、分析、评价和生产网络媒介内容等的能力,逐渐成为现代人信息化生存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有教育专家指出,儿童在网络世界中,网络素养不是自发形成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干预与支持。中小学校课程设置中虽然有网络教学课程,但内容仍然以网络知识和技能为主。自2017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发布的互联网报告(第39~44次)显示,在中国网民总体规模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其中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比从3.2%发展到3.3%、3.6%、4.1%及4.0%,总体上说明互联网正持续向低龄群体渗透。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素养不足的现实让人咋舌,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缺乏的具体体现以及是否能够与教师、家长眼中网络素养缺乏相一致,都非常值得进行大范围的调研。同时,网络素养的缺失,深究起来,这源于眼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缺少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如何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成为紧迫的、全新的、世界性的教育课题。国内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现象也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以“娱乐行为”占主导地位,诸如聊天、玩游戏等,致使利用网络学习等其他功能被弱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使用网络的范围和深度。同时,意义感的缺失制约着他们在网络空间上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络评判意识薄弱,评价能力、鉴别能力、反思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不足,这些网络素养缺失的现状尤为突出,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意义深远。有研究表明,上海市中小学校课程设置中虽然有网络教学课程,但内容仍然以网络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对未成年人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计划,将信息化知识、技能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但是对于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关注仍显不足。
由此可见,国内外中小学生发展网络素养具有很强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意义。总体来看,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素养的缺失已经成为全世界中小学生都面临的问题。由于中小学生的网络知识和素养基本是在网上实践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形成的,因此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外有学者提出,由于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时期,非常容易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同时研究表明,在网络中成长的新一代不仅缺乏自制力和网络上安全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还缺乏直接的生命体验,难以感悟生命的珍贵。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尽管一些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在保护少年儿童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上不遗余力,但并不能保证中小学生不受到网络侵害,如网络欺凌和骚扰、个人信息的泄露等。自2000年以来,国内学界对网络素养的概念逐步明晰,特别是需要具备哪些与网络相关的技能有了较为明确的归类[1]。但是对于专门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研究对象的网络素养的内涵,现有研究中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依据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查询与分析。
(一)现有网络素养研究文献覆盖。依据知网期刊数据库,为保证查全率,以主题:网络素养或网络素质,查询到中文期刊文献2,706篇。这些文献对于网络素养的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最多,篇名中有“大学生”或“高校学生”的文献就高达699篇,而其中篇名明确为“青少年”、“儿童”、“未成年人”、“中学生”或者“小学生”的有186篇,占比为6.9%。这说明,对于中小学生或者低龄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关注度仍然不够高。
(二)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文献分析。本文选取知网中中文核心期刊、CSCD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数据库,以网络素养或网络素质进行主题检索,挑选出其中明确针对青少年或者中小学生这一研究群体,最终获得23篇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1.年度分布。所选文献分散分布于2006~2019年,总体上在各年度比较均匀分布,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文献年度分布
2.作者分析。对于文献的作者进行分析,多产作者(撰文数量多于3篇)仅一人,为华东师范大学李宝敏,其共发表文献6篇,并且集中于2010~2014年间;其他作者均仅发表1篇文献。由此说明,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研究方面并没有大量学者长期坚持投入足够的研究力度。
3.期刊分析。现有23篇文献比较集中于两个领域的期刊,即教育和新闻传播领域。教育领域如全球教育展望(6篇)、现代远程教育(2篇)、上海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化、当代教育科学等12种期刊,新闻传播领域如传媒、新闻传播研究等四种期刊。
4.文献内容分析。一是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文献中14篇均为理论分析;另外8篇文献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的方式获取一手数据,具备更好的说服力和观点支撑;最后一篇文献李宝敏(2012)是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即通过中外网络素养教育对比分析各自采取的措施与理念,进而提出对我国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建设性建议[2]。二是从研究主题来看,现有文献绝大多数聚焦于网络素养教育,如何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仅有钱婷婷等(2018)和李宝敏的相关文献比较明确地指出了特定群体——青少年或者儿童网络素养的内涵,其他文献中网络素养的内涵并没有因为研究对象是青少年或者中小学生而有所特指。
由于本次文献选取仅针对核心期刊,所以文献数量比较有限,文献分析时某些方面的结论的依据存在欠缺。但是根据现有文献,可以看到学者们对于现阶段中小学生或者青少年网络素养缺失是达成统一意见的,而对于提升网络素养的建议,多数学者也认同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渠道采取措施。针对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研究下一步研究趋势,分析如下。
(一)针对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网络素养内涵解析。对于成年人来说,网络素养主要是指人们接近、分析、评价和生产网络媒介内容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或者理性获取、评价、利用、传播和创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为自身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意识。但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网络素养在此应该有更具体的含义,这是下一步研究应首先明确的。
(二)中小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研究必要性。中小学生可能对于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乃至家长和学校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小学生、家长与教师视角的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缺失。下一步研究中,可以在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网络素养教育接受度、网络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过程中,通过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面数据收集,进行对比分析。
(三)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对比研究。目前,针对中小学生或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研究,以城市背景的调查对象为主。虽然开始有文献专门关注农村地区青少年(儿童)网络素养状况及教育对策,如蔺玉红等(2018)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对农村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堪忧,提出了对策与建议[3];乔先达等(2019)通过调研的方式对江苏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网络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4]。据笔者观察,低龄儿童是手机媒体应用产生影响的重灾区,这在乡村儿童中表现更甚,但现有研究缺乏城乡数据对比,进而通过对比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因此,相关的实证调查和城乡对比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将会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