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马箐,顾晓莉
(1.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3.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将“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要求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产教融合”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学习模式的改进,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积累效率,从根本上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1]。然而由于校方缺乏生产实践的过程主导权,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多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生产实践学习质量总体较低,偏离了“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优化这一初始目标,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2]。如何发挥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过程,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
目前,有关产教融合研究集中于意义、内容、模式、动力机制等方面。王丹中认为产教融合可以实现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满足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求[4];周丹等指出,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激励补偿机制[5-7]。当前研究有3个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 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两种学习模式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如何,适用条件如何;(2) 产教融合模式下,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如何定量测度;(3) 如何在时序上合理安排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优化学习模式,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效率。
本文在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基础上,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两种学习模式优点结合起来,构建“产教融合人力资本模型”,并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三个校企合作项目为典型案例,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构建“双循环”学习模式,为强化产教融合过程管理,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效率提供思路。
现有模型一般从投入角度测度人力资本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率[8]。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手段,往往存在冗余或效率低下问题,产教融合的最大意义在于以最小投入获得人力资本的最大增值。因此,可从工作成果角度测度衡量人力资本积累[9]。
工作成果可从两个方面反映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度,一是工作成果正品率,二是工作成果完成效率。由于不同工作对于工作效率和正品率的要求有所差别,可用相对权重加以区分。测度模型如下:
Hi=αAi+(1-α)Si
(1)
其中,Hi代表i个体的人力资本,A代表工作成果的正品率,S代表工作成果完成效率,α代表工作成果中正品率相对重要性。
为进一步量化学校教学、企业生产实践、产教融合学习模式下人力资本积累特点,2016年至2018年扬州市职业大学与江苏易图地理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达北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江苏省国土资源勘测与环境保护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以测绘地理信息类所属工程测量技术、国土测绘与规划为实验对象,分别进行学校教学(以下称A班)、企业生产实践(以下称B班)、产教融合(以下称C班)学习模式对照实验,实验对象需要完成不动产数据建库、地形图缩编、无人机航拍及内业成图3种典型任务,其难度由低到高,时间共计6周。不同测绘项目由于验收合格标准不一致,导致发包方对正品率和工作效率有着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评价权重。
1. 不动产数据建库
主要任务为将不动产登记纸质数据录入不动产数据库,难点在于不动产登记纸质数据不规范,需要学生根据建库要求判断正误并进行调整。单宗不动产数据共215个字段,要求正确率95%以上。核心难度在于学生对不动产登记相关概念须准确掌握。
A班在校内进行为期6周的“不动产登记”“空间数据库”课程学习,分别于第二、第四、第六周随机挑选10名学生进行效率测试,每次测试前,对测试学生进行半天的操作辅导。B班则在企业开展生产实践,与A班一致,也分别于第二、第四、第六周随机挑选10名同学进行人力资本积累评价;C班开展两周校内教学后,于三至五周赴企业生产实践,第六周再进行一周校内教学。评价采用正品率与工作效率两个指标,权重分别为80%、20%。
2. 地形图缩编
主要任务将大比例尺地图缩编为小比例尺地图,难点在于学生须按照地形图图式规范,对缩略部分进行人工判断,并保证缩编过程中地物精度符合要求。该任务核心难度在于缩略地物的选择。与不动产数据建库任务相似,三个班仍然采取第二、第四、第六周随机测试方式,正品率与工作效率权重分别为50%、50%。
3. 无人机航拍及内业成图
该任务主要包括无人机飞行操作、像控点选择和内业成图等,难点在于像控点测量与内业成图精度控制。正品率与工作效率权重分别为70%、30%。
将上述成果按公式(1) 进行计算,该结果表示各学习模式下的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与积累效率(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学校教学、企业生产实践与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对比
1. 人力资本积累曲线差值
在第一考核点,对简单任务而言,学校教学与产教融合模式分数近似,但与企业生产实践差距较大,分别达33.68、30.44,说明简单任务条件下企业生产实践模式有明显优势,对于中等任务和复杂任务而言,三者差距有所缩小,以无人机航拍及内业成图任务为例,学校教学、产教融合与企业生产实践差值缩小至1.59、2.22,说明随着复杂程度提高,在短时间内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教学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这是由于复杂技能需要较长时间积累,人力资本积累与学习模式并无显著关联性;在第二考核点,整体表现出企业生产实践>产教融合>学校教学的特点,且随着难度增加,产教融合模式与企业生产实践差距有所缩小,如简单任务两者差值为10.65,而复杂任务两者差距缩小至1.31;在第三考核点,呈现产教融合>企业生产实践>学校教学的特点,且随难度增加,产教融合模式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可见,产教融合模式对中等或复杂任务有较为明显优势,适合中高年级教学。
2. 人力资本积累曲线斜率
三种曲线的斜率体现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在第一至第二阶段之间总体表现为难度越高,企业生产实践人力资本积累效率越低,但对学校教学、产教融合模式而言,三者之间并没有体现明显的斜率差异,这主要由于曲线斜率与学习难度密切相关,对企业生产实践表现为技能点增多,学生需要通过自我整理,梳理技能关系,难度相对较大;而对于学校教学与产教融合而言,技能点已通过人为梳理实现难度的“均匀化”;在第二至第三阶段,企业生产实践资本积累速度总体变慢,且难度越低,降幅越明显;而学校教学增长幅度高于第二阶段,但增长幅度不大;产教融合模式则表现为较为稳定的增长幅度,且高于上述两种教学模式。这是由于在简单技能条件下,企业生产实践模式的知识容量达到极限,已转变为简单重复劳动,而对于复杂技能,学校教学的显性知识积累也已到达极限,隐性知识增长缺乏时间支撑。
产教融合模式兼具两者之长,对简单任务,通过系统梳理形成知识与能力体系;对复杂任务,学生摆脱了实践中的盲目跟随与模仿,在学校教学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显性与隐性知识相互交融,同步增长[10]。上述过程模拟见图1,图中虚线、实线分别表示学校教学、企业生产实践人力资本积累,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取上述曲线高值。
图1 不同难度任务下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比较
根据卢卡斯模型,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本质是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产教融合将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结合起来,企业生产侧重实践情境,学校教学侧重知识、技能和方法[11]。其意义在于通过过程优化,实现时间约束下的最大化人力资本积累,如何发挥各自特长,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前提。
1. 相对企业生产实践,学校教学有两个优势和劣势
优势一:无效学习少,知识结构系统:知识结构经系统设计,内容相互独立,无效学习或过剩学习时间较少,理论学习效率较高;优势二:学习成本低,规模效应突出。生师比高,教师投入较为经济,同时实训以模拟为主,仪器设备投入相对较低,能够最大化发挥规模效应;劣势一:显性知识多,隐性知识相对不足,而隐性知识所包含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12];劣势二:工作成果的模拟性。实训以模拟为主,对工期、质量和成本要求较低,允许学生反复试错,难以适应企业要求。由于知识的相互独立性与显性,学校教学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主要与学习个体能力、学习时间呈正比关系。学校教学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如下(图2-a):
HEi=kit
(2)
其中Hei为学校教学人力资本积累,ki为i个体学习效率,该系数与个体学习能力等相关,t为学习时间。
2. 企业生产实践有两个优势和三个劣势
优势一:能力导向,隐性知识比重大。通过企业生产实践实现技能的感知、模仿、练习和内化,有助于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13]。优势二:工作环境真实,成果要求全面,企业生产实践环境包括技术、制度和人文环境,生产过程也是技术、经济和社会关系交织的互动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工作动力,快速适应企业环境[14]。劣势一:知识体系生产导向,能力不够系统。企业生产既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更是人力资本的释放过程,企业为维持生产利润须保证相应的人力资本释放时间,导致学生很难系统接触所有技能。劣势二:生产过程标准化,创新空间相对少。由于缺乏全面的知识体系,加之生产过程高度标准化,学生成为生产流程的“螺丝钉”,很难接触过程全貌,创新空间和上升空间被极大压缩。劣势三:生师比低,培养成本较高。企业生产实践一般采取师带徒模式,两者比例在1∶2~1∶5之间,生师比远低于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比、次品率也相对较高,极大增加了培养成本。
相对学校教学,企业生产实践表现为在知识容量、初始知识约束下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其模型呈Logistic曲线(图2-b)。
(3)
其中,Hpi为企业生产实践教学人力资本积累,C表示某生产过程的可习得人力资本约束。
两种学习模式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优势(图2-a,b),具体可分为三段。阶段1:学校教学人力资本积累高于企业生产实践,该阶段学校教学主要内容在于建构课程目标、概念体系,为后继分章学习建立宏观导引;企业生产实践主要为简单的跟随与模仿,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效率相对较低;阶段2:企业生产实践人力资本积累效率高于学校教学,该阶段学校教学人力资本积累仍然保持线性增长,但企业生产实践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反复模仿、练习,学生工作经验积累导致的隐性知识增长,与此同时显性知识随隐性知识也有一定增长;阶段3:学校教学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再次高于企业生产实践,原因在于该阶段隐性知识容量已达到极限,学生对某单项技能操作已较为熟练,学习已转变为重复劳动,而学校教学通过校内实训等方式增加隐性知识,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甚至具备了初步创新能力[15]。
图2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比较
由此,通过截取两种学习模式人力资本积累效率更高的部分对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并将之作为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图2-c),可分为三个阶段:(1) 显性知识学习阶段:该阶段在校内完成,形式为课堂教学,目标在于建立形成问题导向与成果牵引,进而构建概念体系,此时人力资本积累曲线表现为线性模型;(2) 隐性知识学习阶段:该阶段在企业完成,形式为师带徒,目标在于通过企业生产实践,获取感性认识,学习隐性知识,使第一阶段形成的概念体系不断内化,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3) 显隐交融阶段:该阶段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形式为理实交融课程,目标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与第一阶段显性知识充分融合,构建能力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16]。
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入校渠道多元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理论知识接受程度较低、实践学习偏好等问题,加之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突然性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刚性产生了一定冲突,“理论+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已无法满足产教融合新形势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从学生、企业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第一、二学期,主要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形成初步认知,培养基础仪器设备操作技能,以显性知识学习为主,该学习阶段对应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的显性知识学习阶段;第三学期,赴企业开展感知实训,从事简单的企业生产任务,培养感性认识,增加隐性知识,该学习阶段对应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的隐性知识学习阶段;第四、五学期在简单任务基础上,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学习通用技能,初步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融,该学习阶段对应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的显隐交融学习阶段;第六学期:再次赴企业完成复杂生产任务,目标在于培养企业专用技能,提升创新能力[17]。
通过学校教学(第一、二学期)+企业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学校教学(第四、五学期)+企业生产实践(第六学期),学生在产教融合的循环过程中,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实现能力快速提升[18]。
“大循环”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并非完全否定对方,而是分别指学校教学为主,企业生产实践为辅,或企业生产实践为主,学校教学为辅。这一前提下,对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进行调整,第一至三学期,课程内容安排为“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生产实践”,即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中开展显性—隐性—显隐交融“小循环”过程;第四至第六学期,课程内容安排为“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理论学习”,即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中开展隐性—显性—显隐交融“反向小循环”过程。这一模式下,低年级课程侧重感性知识培养,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年级课程侧重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交融,注重激发理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在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基础上,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两种学习模式优点结合起来,构建“产教融合人力资本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基于产教融合人力资本模型的“双循环”学习方案。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产教融合条件下,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两种学习模式各有优势,学校教学人力资本积累呈线性增长,企业生产实践呈Logistic增长;学校教学以显性知识学习为主;企业生产实践以隐性知识学习为主。
第二,产教融合学习模式融合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模式优点,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生产实践带来的高成本,避免了低难度企业生产实践带来的“简单重复劳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后继创新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提出产教融合学习模式的“双循环”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大循环”:学校教学(第一、二学期)+企业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学校教学(第四、五学期)+企业生产实践(第六学期);课程内容安排“小循环”:第一至三学期,课程内容安排为“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第四至第六学期,课程内容安排为“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理论学习”。
第四,该模式主要问题在于学校育人、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目的得到满足,而企业在其中并未实现利益最大化诉求,导致企业参与热情不够。因此,可从政府支持、学校生产实践补贴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补偿。
注:以该成果为核心的“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资源环境类人才‘任务引领,知行合一’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17年度江苏省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