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渗透分析

2019-03-19 08:47贺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校

贺雨

摘 要:山西民间美术是山西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审美思维火花,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民俗气息、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美好的意愿,是山西民间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中北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深入剖析现阶段山西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的关系、渗透情况,引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当中的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课程建设策略和改革方案,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关键词:山西民间美术;高校;美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三晋根祖文化艺术学研究” (SSKLZDKT2019072)阶段性成果。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该意见提出我国的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为顺应我国文化建设新趋势,近几年国内许多高校开始致力于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而美术教育的先驱高校美术专业老师们也将课程开发的注意力转移到民间美术专题研究上来。其中,中北大学艺术学院自2016年起开设了山西民间美术专题课程,现已渡过了二者的融合期,迈入专题课程的体系构建和课程改革重要时期。

一、山西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山西位于黄河流域中游,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满目的黄土、沟壑纵深的大地,造就了山西人顽强拼搏、乐观积极向上、幽默诙谐的生活态度。几千年来,在此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和人文情怀相互作用下,山西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其中最具山西地方特色,也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有年画、炕围画、皮影、剪纸、面塑、雕塑、刺绣等。

山西民间美术是长期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人们用集体智慧共同创作的具有自娱性和观赏性的艺术形式,体现着山西特有的地域风俗、人文风情特点。山西民间美术种类繁多,艺术形式多样,表现手法淳朴,在内容方面多以叙事性和象征性元素为主体,以物寄情也是山西民间美术重要的艺术特征。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人,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有其独特的见解,喜用浓郁的色彩、夸张的图形和复杂写实的纹样作为象征性符号进行艺术创作。如:山西刺绣中多选用黑色、黄色、红色、绿色和蓝色等高饱和度、低明度的彩色线进行创作;炕围画多选用叙事性的画面作为创作主体,四周装饰花纹种类繁多且具有象征意义,色彩运用上不同于中国文人画的单一、缥缈,山西民间艺人更偏爱用艳丽、浓郁的色彩进行绘制。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中无不渗透着山西劳动人民古老的文明、质朴的人文情怀、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观。

二、山西民间美术渗透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一)优选山西民间美术资源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美术资源是开发高校特色美术课程的重要保证。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多为设计类专业,基于我国国情,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鲜少涉及地方民间美术教育。进入高校后,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多为普及的“精英教育”学习,使得大部分学生对西方美术和现代美术的技法了如指掌,对中国民间美术知识的了解少之甚少。学生对后者虽然了解不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颇多,例如:依据晋东南地区的风俗,大的节日会制作面塑用来祭祀;晋中地区的皮影表演也是当地居民儿时的一大乐趣;过年时仍有许多家庭保留着剪窗花的习俗;在春天很多人会选择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放风筝。中北大学在构建特色民间美术课程体系时,从实际出发,先将剪纸、炕围画、面塑、雕塑等民间美术引进课堂,逐渐激发学生对山西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美术艺术的理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掌握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和内涵提升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其进行民间美术的应用和设计创新。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翻转课堂见效快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中诞生了一种新型教育概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推翻了传统教学中先讲授、后学习的教学模式,重塑学生的学习流程,通过录制视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在课堂上讲解和答疑,如此一来教师的讲授过程变成了知识的讲解和答疑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变成了主动吸收知识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环节的革新。在中北大学艺术学院李硕老师和王建英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先观看视频学习山西民间美术的基础知识,观察制作过程和技艺手法,再由老师讲解其艺术特征、人文精神,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汲取存在差异性,教师能够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特性,在讲解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三)打破教材局限,拓展民间美术教育渠道

1.拓展教学空间,美术课堂走进民间

目前,山西省的多所高校均开展民间美术专题研究,将传统民间美术引进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但是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現象,许多课程浮于表面的知识讲解而忽略了蕴含于其中的艺术特点和人文情怀,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山西民间手工艺人的创作过程和现阶段民间美术发展、传承的困境。一些民间美术从业者和传承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入高校教学,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分别开设了特色专业课和选修课程,老师们带领学生深入临汾、长治、太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与民间手工艺人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和实地观摩,多角度地观察手工技法,深度了解山西民间美术发展历史和传承现状。在整理素材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寓教于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将课堂深入民间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的学习体验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对山西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使其对民间美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保护山西民间美术的自觉性。

2.丰富课外活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精神文化的热情日渐高涨,对文化艺术作品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艺术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能画画的画匠,而是迫切需要一批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热爱传统文化、热爱艺术,能将艺术作为使命的创造型人才。2017-2018年,中北大学先后承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雕刻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家具制作技艺)”活动,活动期间邀请了多位国内非遗传承人,也吸引了山西省多位民间手工艺人,他们带着自己的传统艺术作品来共同交流、探讨民间艺术的设计创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观摩学习,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山西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中北大学王建英老师特意走访了从事黑陶设计创作的民间艺人赵师傅,并邀请赵师傅担任中国传统艺术与设计研究课程的技术顾问。学生跟随赵师傅体验设计、和泥、拉胚、塑形、接边、打磨、抛光的全部制作过程,深度感受黑陶艺术的魅力。

三、关于山西民间美术渗透高校美术教育的

思考和建议

(一)高校应承担起传承民间美术的责任

目前,山西民间美术的生存岌岌可危。自古以来,师傅带徒弟是民间美术的一种主要传承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新兴技术、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更愿意背井离乡追求浮华的现代生活,导致徒弟传承师傅技艺的方法面临空前危机。在山西,具有精湛手艺的老一辈民间艺人渐渐老去或离世,新的一代人也逐渐丧失对民间美术的传承热情,以致形成无人继承发展的局面,于是山西民间美术面临着加速消失的困境。同时,迫于家庭经济、儿童教育等原因,能够传承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子女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以维持家庭生计,传统的家庭内部传承方式也逐渐瓦解,导致祖传的民间美术工艺技能衰败。

教育是推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渗透进高校美术教育就是新时期能为山西民间美术注入活力、带来生机的一剂良方。高校是我国最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它担负着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提供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使命。高校对于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构建新的传承模式,高校教育首当其冲。将传统的山西民间美术融入高校美术专业课程中,开发地方特色民间美术课程,不仅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构建山西民间美术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的多为美术或设计院系,教师团队大部分为国画、西方美术或设计类人才,缺失民间美术的专业从业、研究者,从而导致在进行民间美术研究和开设民间美术课程时缺乏专业型人才,只能由现有的老师“临阵磨枪”。针对山西地区的高校,可以聘请民间的手工艺从业人员担任学校的特聘教师,定期开设特色民间美术课程,同时以公共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传授山西民间美术知识,逐步将本民族文化纳入普及教育中。

以山西地区的高校为例,在现有的硬件设施、社会资源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山西民间美术研究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的场所。与此同时不能拘泥于山西固有的民间美术资源,应与多地民间手工艺人达成长期合作,定期举行文化交流活动以达成文化输出、引进、创新的目的,为传统民间美术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时代意义,也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无限可能性。

四、结语

山西民间美术是山西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只有把传统的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进行有机结合,立足传统,努力开拓,不断探索,才能達到弘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目的。而如何将民间美术完美地渗透高校美术教育,使它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是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卫卫.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3).

[2]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

[3]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国美术教育,2001(6).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高校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