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王红
摘 要:走过80年,鲁艺传承中的经典美术创作始终与时代同行,艺术家深入人民、扎根生活,讴歌党、讴歌祖国,书写时代华章。
关键词:鲁艺;经典美术;时代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鲁艺传承中的经典美术的‘时代性研究”(WY201701)研究成果。
我们从延安走来。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创立,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已经走過80余年的风雨历程。回顾鲁艺传承中的经典美术创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救亡图强为己任,艺术家们积极投身到“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革命实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艺人也始终把文艺创作与时代、与群众紧密结合,坚持以现实主义思想观念指导艺术实践,坚持深入生活,反映时代,诸多精品力作彰显时代风采。
连环画《童工》由王绪阳、贲庆余、路坦等集体创作。1954年由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首创的儿童艺术作品评奖活动中,《童工》荣获美术作品一等奖。作者路坦、王绪阳代表东北鲁艺到北京接受了宋庆龄的颁奖,这份荣誉也开启了1949年后鲁艺美术创作的新篇章。鲁迅曾把连环画看成是一种很好的“为现在、为大众”的艺术,并为之呼吁。连环画《童工》首次描绘工人生活,且把握了真实、真诚为民众的创作原则,正如力群在他的《连环图画〈童工〉的成就》一文中提到:“它之所以较为优秀,不仅因为故事的比较动人及其内容的教育意义,而尤其在于作品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它在艺术风格上的较有创造性。”1957年,王绪阳、贲庆余的连环画《我要读书》在全国首届连环画评奖中获得绘画一等奖,这本“小人书”影响巨大,主人公高玉宝的形象刻画深深地印在民众心中,甚至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
1957年,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的抗联女战士形象,作品成功地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巧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以描绘英勇赴义的壮举和典型性情节,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画的经典之作。1958年,任梦璋、杨为铭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平型关大捷》,这幅军史绘画描绘了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将士在山西平型关一带的伏击战,一举歼灭板垣机械化师团,取得了八路军北上抗日的首战大捷。画面以竖幅构图描绘平型关险峻的地势,八路军战士凭借制高点,猛烈伏击日本侵略军。画面具体场景源于艺术家实地考察,体验生活,以走访获取灵感,作品真实生动。1961年,任梦璋绘制油画《攻克锦州》,画面从军队背面取景描绘攻城。1969年第二次绘制《攻克锦州》则以冲锋陷阵的正面描绘再现当年的战斗场景。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红色经典》的文字说明中这样写到:“这些战士的战术动作准确,停顿瞬间颇具美感和力度的姿态,几乎成为同类题材中的样版形象。从解放军的装束上,也能反映我军的逐步壮大,那些考据严谨、刻画准确的单兵装备和武器,甚至能够经得起军事‘发烧友的反复玩味。”可以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历史,是艺术家的职责与使命。
吴云华的《虎口夺铜》《毛主席视察抚顺》《钻透万山寻宝藏》等作品,尽管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但作品以其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特征。吴云华到工厂矿区深入生活,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捕捉最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改革开放之初,以辽宁为代表的鲁艺人的美术创作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势头。1981年广廷渤的油画《钢水·汗水》(图1)轰动国内外画坛,作品没有直接描绘炉前工紧张劳动的场景,而是通过四位炼钢工人汗流浃背,正在解衣纳凉、举杯痛饮等情节的细致刻画,间接传达了艺术家所表达的主题。尤劲东的连环画《人到中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金奖,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性作品,连环画不仅触及到知识分子的敏感问题,探索普通人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再现深受各界好评。宋雨桂、冯大中的中国画《苏醒》以东北山水博大精深、大美无言的全新形象,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韦尔申的油画《我的冬天》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铜奖后,油画《吉祥蒙古》一举摘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金牌,三个庄重、肃穆、充满宗教情感的人物形象揭开了中国当代美术追寻精神性表达的序幕。宋惠民、王盛烈、贺中令、许勇、赵奇、刘仁杰、王岩等众多获奖艺术家,其作品不仅掀起了东北写实主义美术创作浪潮,一度出现“鲁美现象”,同时美术作品展现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更值得提及的是1989年全景画《攻克锦州》成功问世,这是我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巨作。作为一种多维空间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全景画以其逼真的时空再现及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为中国美术史开启了新的篇章。鲁迅美术学院全景画创作团队异军突起,先后完成9幅百米以上的全景画。这些全景画是红色经典美术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极强的中国人文特色和时代特征,并充满着地域文化的磅礴气势。经过30年的努力与探索,中国全景画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积极的社会影响,以及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取代的自身固有的价值。
鲁艺传承中的美术创作,其主题多为关注现实,强调作品现实品格,以真情实感展现时代风采,表达时代精神。以描绘现代工业题材为例,早在20世纪50年代,路坦就以鞍钢建设为素材创作了版画《鞍钢的英雄孟泰》《炉前工》等作品。王盛烈在《沈阳日报》连续发表沈阳工业基地的厂建速写,集体创作组画“鞍钢颂”,出版《工业建设与工人生活》速写集。1964年,赵华胜等艺术家创作的《电缆工人攻尖端》《白手起家》则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工人阶级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杭鸣时的《工业的粮仓》以宏大场景描绘了抚顺露天煤矿的开采与运输。前面提到吴云华工矿题材的美术创作,1982年完成的《乌金滚滚》,艺术家突破了“红、光、亮”的战天斗地的模式,以富有激情的油画语言描绘了矿工的劳动生活。画面以对角线展开矿工下井的行列,并与“乌金”在传送带上流泻的动势巧妙呼应。同时,作品借鉴写意手法,以浓重、浑厚的色彩和奔放、粗犷的笔法描绘了一群乐观、强悍的普通工人形象。这些作品以弘扬主旋律为主旨,展现了我国北方工业的创业历程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艺术家仍旧带着一份追求和责任关注老工业基地的创建与改建。黄亚奇的“封存的记忆”系列,作者亲历了沈阳这座工业城市极富沧桑的时代变革,他将工业时代产物——旧机车作为表述时代印记的符号,利用水性材料加以描绘,以此表达作者对当代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行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田金铎的雕塑《稻香千里》展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农业丰收带给农民的喜悦情怀。王盛烈的中国画《家乡的孩子》,描绘20世纪80年代山沟里的孩子,展现孩童质朴、单纯、天真无邪的气质。宫立龙則以锐利的眼光捕捉着改革开放后东北农村的新风尚、新变化。油画《村长》,村官手掐旱烟,憨厚、惬意的神情以及拙朴的造型和原生态式的乡土气息使其成为新农村变革的“代言人”。20世纪90年代,韦尔申没有满足于蒙古题材带来的光环与荣耀,开始转向关注都市生活。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挪用、借代这个称谓,赋予它一种更深层面的思考和阐释,借此表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正如韦尔申所言:“我觉得这一时期的画,主要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揭示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恪守他的精神家园。所谓‘知识分子绘画就是能够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具有独到品格。‘知识分子绘画具有人文性,有别于社会性和世俗性。”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韦尔申绘画再次转向,即“超现实时期”,作品《读史》《温柔之乡》《美丽家园》等带有强烈的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刘仁杰的油画《风》是他早期描绘乡村题材的经典之作,作品《夏》可以看到他已转向关注城市生活。“通道”“喘息”系列作品以纯熟的技巧,在无声无言中诠释着他对城市生活的感悟。如“喘息”系列中,他以一种冷峻、理智的静态语言陈述着社会喧嚣带给人的心理感应,直接表现着当代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今天,鲁艺人的美术创作仍旧紧随时代步伐。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领衔主创的中共中央党校广场大型组雕《旗帜》,雕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和62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如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所言:“鲁艺人将自身的艺术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中,是鲁艺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让我们共同秉承和履行鲁艺的神圣使命,发挥和实现文艺的自身价值,践行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
诚然,鲁艺传承中的经典美术创作,艺术家深入人民、扎根生活,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努力前行,进而推动我国文艺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力群.连环图画《童工》的成就[J].美术,1954(8).
[2]李松.从《平型关大捷》到《攻克锦州》:任梦璋的历史画作品[J].中国美术,2014(5).
[3]黄丹麾,刘晓陶.绘画的精神性守望与人文关怀:韦尔申访谈录[J].荣宝斋,2010(6).
[4]张磊.当代语境下“红色经典”雕塑的价值与示范意义[J].艺术工作,2018(4).
[5]李象群.我们从延安走来[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陈亮,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艺术、传媒动画与设计基础。
王红,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美术、外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