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宇
不知你是否觉得沉闷的生活正慢慢堆砌我们精神的囹圄,远大的志向总是折冲于樽俎之间;身体被时间绑架,双脚被迫插入现实的淤泥烂浆……不错,这些疲于奔命的形骸都被判处了“无期徒刑”——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一生只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用汗水和脚印丈量现实到更现实的距离,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却终究走不出生命的困境。
而灵魂的脚踏实地带来的是站位的高蹈、学识的渊博。它会自成一股静气与定力,拂去心底的芜杂尘埃,减轻身体的重量,同时又丰富生命的厚度,从而令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正如史铁生所描述的“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休宗纯禅师于琵琶湖坐禅时,忽闻一声老鸹,便顿悟禅机:“得闻乌鸦暗黑不鸣声,未生前父母诚可恋。”这句话是说出生前的“未分别智”,才是自己的本源实相。禅修的目的是拂去缠身的尘埃,回归真实的自己。其实,灵魂脚踏实地的感觉何尝不是“未分别智”的注脚?诗人冯至曾说:“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来自生命本源的厚重感与质朴感恰恰是人们日渐迷失的初心。修炼灵魂,获得灵魂脚踏实地之感正是为了恢复这种本真。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在自我与外界、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之间斡旋各种力量,使之成为可以帮助自己挣脱现实桎梏的升力。这种“飞到半空”的感觉是真实的、厚重的、安全的,它不是“战战兢兢”而是“如履平地”。那种熨帖与轻盈是最高级的脚踏实地的感觉——灵魂的脚踏实地之感。
肉身在大地上翻山越岭,灵魂却于高空脚踏实地。这正是人生难能可贵的境界。
(编辑:王莹)
评点:王莹
面对“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一哲学话题,作者并未从典籍或经验中的见闻、感悟谈起,而是独辟蹊径,让两者相互映照,以肉身之疲惫奔波反衬出灵魂之“静”的可贵。灵魂輕盈,何以能脚踏实地,获得厚重感?在调动起读者好奇后,作者将“灵魂”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辽阔无比的心情”“日渐迷失的初心”,并对其实现方式逐一加以阐释,辞约而义丰。逐层深入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的思维深度得到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