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伟
(甘肃省临夏县路盘乡畜牧兽医站,甘肃 临夏 731800)
非洲猪瘟是一种以高热、皮肤发绀或黄染、全身脏器广泛出血、呼吸障碍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病症的外来动物疫病,易感生猪病死率达100%,是生猪养殖产业的一大威胁。为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自2018年8月以来甘肃省启动了针对生猪养殖场(户)的日常排查工作。但作为首次传入我国的外来动物疫病,基层兽医工作者对其临床症状不够熟悉,且其症状易与普通猪瘟、蓝耳病等其他动物疫病相混淆,给排查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笔者选取一起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工作实例进行解析,希望对各位同行有所启示。
2019年2月2日,临夏县畜牧兽医部门接到刁祁镇兽医站报告,称辖区马某某散养户所养殖的生猪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临症和剖检观察后,专家初步排除非洲猪瘟疫情。2月2日下午,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化验,结果为非洲猪瘟阴性。
检查时,马某某散养户实际存栏生猪54头,其中能繁母猪1头。畜主称,2018年10月5日从临夏县尹集镇某农户家购入仔猪9头;12月25日出栏20头生猪至临夏县某生猪定点屠宰场;1月30日存栏生猪出现精神不振、厌食、活动减缓等情况,并陆续出现死亡。截至2月2日12时,累计死亡生猪28头,存活26头。养殖档案显示,存栏生猪仅免疫口蹄疫、伪狂犬疫苗,母猪另外免疫圆环病毒疫苗,没有接种猪瘟疫苗和蓝耳病疫苗。
该养殖场紧接人居住区域,没有完善的门禁消毒制度,杂物堆积,动物防疫条件差。养殖场内门口停放有一辆运输三轮车,车厢未清洗消毒。养殖场内共有2个圈舍,其中仅靠南圈舍饲养生猪,饲养圈舍用铁管分隔为18个区域。部分圈和走道有死亡生猪,均为架子猪,其中2头死亡生猪体表发绀严重;濒死生猪体表发红,相互依偎,不愿起卧,大口喘气,体温在36.9~38.7℃。紧靠母猪圈舍的5头生猪,外观健康。
工作组随机剖检了5头新近死亡生猪,发现:死亡生猪严重消瘦,胃无内容物,扁桃体化脓,肺脏出血、间质增宽、有纤维性渗出,脾脏边缘略微肿大、边缘梗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回盲瓣有出血坏死灶,腹股沟淋巴结形态基本正常;其中剖检的2头生猪肾脏有点状出血。
确诊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猪,剖检时发现脾脏严重梗死、质脆易碎、极度肿大至正常的4~10倍,下颌、肠系膜、腹股沟等处淋巴结严重肿大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多处脏器出血严重。而本起疫情死亡的生猪,剖检时脾脏略微肿大、边缘梗死,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形态正常,多处脏器出血较轻,剖检症状不符合非洲猪瘟感染后的病理变化。
现场检查时,新近死亡生猪严重消瘦,多头生猪胃内无任何内容物。由此可见,死亡生猪很可能并非畜主所称的1月30日发病,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病程。生猪死亡前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胃内空虚,生猪因减食等直接原因导致进行性消瘦,这也不符合非洲猪瘟前期传播过程中易感动物呈急性经过的特征。
全国现已查明疫源的生猪疫情显示,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二是餐厨剩余物喂猪;三是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在本案例中,马某某散养户10月初购入本地仔猪混群饲养,发病时早已超出21天的最长潜伏期;现场检查时该养殖场存有足量的玉米、麸皮等饲料,没有发现泔水桶等泔水喂猪证据;本地以前未发现有非洲猪瘟病例,且该养殖场的三轮车也不具备长距离运输生猪及生猪产品的能力。以上三条发现,也能佐证该散养户生猪死亡并非感染非洲猪瘟病毒所致。
从该起疑似疫情排查中可以看出,首先,排查人员需要熟练掌握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知识;其次,排查时要注重调查结果的互相印证,绝不能仅听畜主一方言词。最后,了解并掌握重大动物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内容,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疑似疫情,力争早发现、早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