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雏鹅的几个关键技术

2019-03-19 11:44:02作者武传余
广东饲料 2019年6期

◆作者:武传余

◆单位: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兽医站

种蛋孵化出壳到30日龄内的鹅称为雏鹅(小鹅)。刚雏鹅的雏鹅绒毛稀少,到了30日龄,虽生长较密的绒毛,但体温调节能力差。由于相对生长强度较大,消化能力差,所以必须抓好育雏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保证雏鹅健康生长,才能获得最大的养鹅效益。

1 雏鹅的生理特点

要想养好雏鹅,必须了解雏鹅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

1.1 生长发育快

雏鹅生长强度大,生长发育快,肌肉沉积快。1月龄的雏鹅胴体,含有肌肉89.4%,脂肪7.1%;2月龄时则分别含有73.7%和21%。

1.2 消化能力差

胚胎期的鹅,其能量和养分来源于种蛋,物质代谢比较简单。但是出壳以后,雏鹅要逐步转别为自身直接从饲料中摄取营养,这就必须有赖于雏鹅本身消化器官和消化腺发育和功能的逐步加强。雏鹅阶段,其消化器官容积小,发育不健全,肌胃收缩能力差,即便到了30日龄,其十二指肠内的蛋白酶、淀粉酶,盲肠中的总脱氢酶,胰腺中的蛋白酶、淀粉酶活力,普遍低于育成鹅和成年鹅的水平。因此,雏鹅的消化能力差。

1.3 体温调节能力差

出壳后到30日龄前,雏鹅全身被覆一层稀薄的绒毛,保温能力差;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缺乏自身调节能力,尤其是对冷应激的适应性差。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加,雏鹅的适应能力会逐步提高,但相对育成鹅和成年鹅,仍较弱。

2 育雏季节的选择

育雏季节要根据种蛋的来源、饲料条件、人员技术能力水平和市场的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其中市场需要尤为重要。一般地,南方3-5月份,北方4-6月份,气候转暖,百草萌发,也正是种鹅产蛋旺季,这时可以大量孵化上市。在南方,等青草普遍开始生长,质地脆嫩的时候,雏鹅也正好满20日龄,这时候正好可以把鹅赶出雏舍,全天进行放牧饲养,再到50日龄的时候,大麦开始收割,接着开始在麦茬地放牧催肥,这样放牧育肥的鹅正好能赶上农历端午节上市,卖个好价钱。而北方地区,也正好在炎热天气来临前出栏上市。

3 育雏前的准备

育雏前,要准备好育雏室、加温设备和育雏用具。

3.1 育雏室

育雏室要求保温、干燥、清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进雏前,全面检修,及时修补破损处,使舍内保温性能良好,不出现贼风,彻底堵塞鼠洞,防止鼠害兽害。育雏舍门口设立消毒池,铺设消毒垫,喷洒消毒液;舍内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15mL,高锰酸钾 30g,水 15mL)。

3.2 加温设备

备好火炉和燃料,因环保要求,大型育雏室必须准备好供暖设备,如暖气、暖风炉、空调设备等。

3.3 育雏用具

育雏用的围栏板、围栏垫草、食槽、水盆、温度计等都要准备齐全。食槽、水盆要用5%热碱水浸泡洗涤,围栏垫草要充分晒干,保持干燥、松软、无霉变腐烂。

此外,还要备好育雏料、必要的开口药、疫苗(如小鹅瘟血清、小鹅瘟弱毒疫苗等),必要时还要做好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4 雏鹅的选择

雏鹅的选择需符合以下要求:

4.1 种蛋来源清楚

种鹅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要符合本品种特征,健康无病,种蛋入孵前经严格消毒。

4.2 按时出壳

入孵的种蛋要按时出壳,过早过晚出壳的雏鹅,说明胚胎发育均不正常,雏鹅今后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4.3 个体健壮

出壳后健壮的雏鹅叫声响亮,握在手里挣扎有力,站立平稳,两眼炯炯有神,符合本品种体重(大型品种鹅如狮头鹅出壳体重在130g左右,一般中小型品种鹅出壳体重在100g左右);卵黄吸收好,脐部吸收好,肛门清洁,腹部柔软,绒毛清亮。凡是那些卵黄吸收不充分,有大肚皮、血脐、糊肛、绒毛又稀又细且相互黏连、瞎眼、歪头、瘸腿的雏鹅,要坚决剔除淘汰。

5 雏鹅的运输

从外地购进的雏鹅需要长途或短途运输,需要考虑运输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短途运输在路上的时间短,可使用简单的包装,如纸箱、蔑编的竹篮或竹筐等,在底部铺上经过消毒的柔软垫草或木屑,直接运到场地。但是长途运输需要较长时间,路上甚至还要进行休息,必须严格要求,安全运输。

5.1 运输工具

运输时的所用的装筐可参照运输雏鸡用的纸盒规格来设计,能装4只雏鸡的面积(10cm×10cm)可装1只雏鹅,每箱容鹅量不超过20只为宜,纸箱的高度也应增高至20cm左右。可用竹制、木制、塑料制或蔑编。

5.2 运输方法

装运前,装筐和垫草应先进行充分暴晒和消毒。装运时,不要把每筐(箱)都装得太满,以免拥挤,尤其是炎热的夏秋季节,更不能太拥挤,以防中暑。运输途中既要注意保温,又要注意通风,既做好防雨防晒,又要通风透气,路上经常停车检查雏鹅动态,防扎堆受热,防贼风侵袭受凉感冒。运输途中不能喂食,但可以饮清水,也可以在清水中加入复合维生素(1g/L水),或直接饮用5%的葡萄糖水,以免引起雏鹅脱水而影响育雏成活率。

6 雏鹅的饲养管理

6.1 育雏方式的选择

育雏方式按载雏的设备分,有厚垫料平养育雏、网上平养育雏和立体笼养育雏(层叠式育雏笼)三种方式。我国大部分养鹅地区均采用厚垫料平养育雏方式。这种方式虽然需要比较多的垫料,也不够卫生,某些操作也很难进行机械化操作,但相比其他育雏方式花钱少,技术含量低,任何地方都可以实行,既经济又实用。网上平养育雏时,要先用角铁焊上支架,在支架上铺设塑料网床,网床面离地面50~80cm,这种方式不用垫料,雏鹅与粪便接触机会少,发生球虫病、腹泻的机会少,但一次性投资较大。立体笼养育雏是多层网上平养,每一层都采用网上平养方式,更好地利用了鹅舍空间,提高了育雏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育雏方式按热源区分,有给温育雏和自温育雏两种方式。给温育雏是采用人工供给的热源,人为创造雏鹅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小气候”进行育雏。适用于大群育雏和北方地区。自温育雏就是在人工采取适当保温措施,雏鹅依靠自身散发出的热量完成育雏任务的方式。这种育雏方式设备简陋,技术简便,比较经济,但管理麻烦,卫生条件差,适用于小群育雏和南方气候比较暖和的地区。

6.2 保温防寒

育雏舍要提前一天就开始预温,将温度保持到28~30℃,待雏鹅运回后要立即进入育雏室。合理的育雏舍内温度是保证育雏成活率的关键,一般地,1-3日龄 28-30,4-10 日龄 25~28℃,11-20 日龄 20~25℃,21-30 日龄18~20℃比较合适。

6.3 潮口

出壳后的雏鹅第一次饮水叫潮口,可以促使胎粪快速排出,刺激食欲。出壳后的雏鹅不要急着饮水,因为雏鹅出壳时,卵黄尚未被完全吸收,90h内仍能供给雏鹅营养维持生命,把雏鹅运输到育雏室后要适当休息,待雏鹅能站立后再给予饮水。但也不能太晚,以免造成机体脱水,形成“干爪”,影响今后生长发育。大部分雏鹅见到水就能自己饮用,部分不会饮水的雏鹅,可人工将鹅的嘴按入水中,几次就能学会。南方天气炎热,大规模养鹅不可能单个教雏鹅学饮水,可在雏鹅身上进行人工喷淋,小鹅就会相互吸吮绒毛上的水珠,这样也能很快学会饮水。供给的饮水要清洁,最好使用深井水或凉开水,加入0.05%高锰酸钾,有条件的可适当加热到25℃左右,连续饮用1周。长途运输的雏鹅,可用0.9%的食盐水,或加入5%~10%多种维生素葡萄糖粉潮口,以补充体液,恢复体能。

6.4 开食与饲喂

潮口后的雏鹅到处走动时,即可开食。开食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一般是碎米(或泡透的小米)加青饲料,当然也可以先碎米后青饲料,或先青饲料后碎米。青饲料要新鲜、干净无泥沙、嫩绿,苦麦菜、青菜叶子、莴笋叶子都行,洗净、切碎。精粗比例 1∶(2~3),每 1000只雏鹅每天用碎米2.5kg,青饲料5~7kg,分 8~10 次喂完。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大,到3日龄,每1 000只雏鹅每天用碎米5kg,青饲料12.5kg;从4日龄开始,体内卵黄已被完全吸收,体重会比出壳后的3天内减少(收身),看起来更加结实,食欲增强,消化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可以在日粮中加入适量沙粒,并增加青饲料给量,到7日龄,每1000只雏鹅每天用碎米15kg,青饲料37.5kg;到 10日龄,每 1000只雏鹅每天用碎米21kg,青饲料77.5kg,但饲喂次数可逐渐减少到5~6次,其中夜间 1~2次;11日龄之后,即可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从熟喂过渡到生饲。为了保证雏鹅正常生长发育,随着日龄不断增大,也可在日粮中适当添加些豆饼(粕)、花生饼(粕)等植物性蛋白饲料,自由饮水。饲喂方法应遵循“先饮水后饲喂,定时定量并逐渐增加,少给勤添,不留剩料”的原则。

6.5 适时放牧

放牧,就是把雏鹅放到大自然中,自己去寻找食物和水源,到水里去嬉戏玩耍。雏鹅适时放牧,有利于机体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培养采食野草等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一般地,南方地区(或热天)在雏鹅5日龄,北方地区(或冷天)11日龄左右即可选择晴暖无风天气进行放牧,自由采食鲜嫩牧草,7日龄开始下水(天冷时15日龄开始下水)。放牧时,遵循“先近后远、先短后长、迟放早收”的原则,即放牧时先在育雏室周围比较平坦的嫩草地上活动,随着日龄不断增大,由近及远。开始放牧时间要短,以后逐渐延长放牧时间。开始放牧时,每天上午、下午各出来1次,每次半小时,以后逐渐增加放牧时间和放牧距离。到20日龄后即可实行全天放牧饲养,只在夜间进行补饲。上午第一次放牧不要过早,要等露水消失以后再出牧,以防露水打湿鹅身,雏鹅感冒受凉;下午尽早收牧。

放牧时还要注意,雏鹅从水中嬉戏出来以后,都有梳理羽毛的习性,要等到羽毛干了以后再赶回育雏舍,以免育雏舍内潮湿;为了便于放牧,可有针对性的培养“头鹅”,强化放牧信号;放牧鹅群要大小适中,群体大了不好管理,群体小了浪费资源,一般以每个放牧鹅群300~500只鹅最合适;放牧时要求不去低洼地带,牧地无污染,不下死水塘,以防染上寄生虫病等。

6.6 预防疾病

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育雏舍内清洁干燥,饲料、垫草、水槽、料槽干净整洁,经常消毒,按时接种疫苗。种鹅开产前1个月,每羽皮下或肌内注射小鹅瘟鹅胚化弱毒苗1mL(1∶100稀释),开产前15d进行二次免疫;或用小鹅瘟油剂灭活苗于开产前20d,每羽肌内注射1mL,种鹅5个月内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鹅可获得有效保护。对种鹅未接种免疫的,要在雏鹅出壳后24h内每羽皮下注射鹅胚化弱毒苗0.1mL或皮下注射抗小鹅瘟血清0.5mL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