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下午,新知大讲堂第20期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18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主讲人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教授。傅志华副院长主持本次活动。
许宪春教授主讲的题目是:财政收支与国民经济核算。他从三方面展开报告,一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简要概况;二是中国财政收支统计的简要介绍;三是将财政收支统计中的重要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许教授表示,财政收支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中国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工具,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统计中的重要统计指标和国民经济核算中相应的指标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将国民经济核算和政府财政收支联系起来,在分析上很有意义。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5部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储蓄、经常项目差额、对外净金融投资、对外净金融资产、国民财富。这些重要的总量指标从不同方面刻画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对于判断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是否健康,科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财政收支统计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统计、政府性基金收支统计、国有资本经营收支统计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统计。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定义,国际可比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扣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国际可比口径的财政支出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扣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
政府财政收支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重点体现在财政收支统计中的重要指标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相应指标的关系。其中,两个指标和财政的关系密切。一个是政府可支配总收入,另一个是政府消费支出。
财政收入与政府可支配总收入的比较有三点不同。一是口径范围不同。政府可支配总收入只包括收入分配形式的收入。财政收入除了包括收入分配形式的收入外,还包括服务收入、资产销售收入。政府可支配总收入包括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财政收入不包括相应的项目。财政收入一般是按“总额”计算的,而政府可支配总收入是按“净额”计算的。二是分类不同。财政收入分类较细,政府可支配总收入按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分类,分类较粗。三是数据表现不同。国际可比口径的财政收入比政府可支配收入大。
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相比,也有三点不同。一是口径范围不同。如财政支出包括投资性支出,如基本建设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不包括投资性支出;财政支出包括全部工资福利的支出和商品及服务支出,政府消费支出要扣除政府部门的市场性收入中用于工资福利支出的部分以及用于商品和服务支出的部分;财政支出不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固定资产折旧,政府消费支出包括这部分固定资产折旧。二是分类不同。财政支出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性质分类,分类较细。政府消费支出无进一步细分类。三是数据表现不同。国际可比口径财政支出大于政府消费支出。
在互动环节,与会人员就“如何看待传统统计和大数据统计、如何统计数字经济的规模、如何测算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国有经济比重、统计的数字和统计数字背后的原因、事业单位等公益属性主体的投入和产出如何体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地方GDP数据是否高估或低估”等问题向许教授提问请教,许教授均给出详细解答。
傅志华副院长总结指出,根据财科院党委统一部署,本期新知大讲堂是财科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有助于本院人员将强化政治学习与做好财政科研本职工作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他表示,许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与财政的关系,也对比了国内外的情况,大家收获颇丰。财科院近几年加大了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力度,先后成立了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财政大数据研究所。通过当天下午许教授的讲座,我们对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使用认识更加全面,体会也更深刻。财政研究要立足于对宏观经济更全面的把握,对统计数据就要更加敏感,希望今后有机会更多听到许教授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