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元
浅谈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素质目标评价
李兆元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文章论述了SPOC素质目标评价应采用客观记录与指标赋值并用的评价方式,进行了说明,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在线课程;SPOC;素质;目标;评价
近几年,由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在深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注重互动内化等方面表现较为抢眼外,还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被教育学界广泛使用。但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SPOC往往注重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对素质目标的评价却有所忽视。即使是在比较流行的OBE等理念的指导下,素质目标评价依旧是一个难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从对目前网络各大平台的SPOC课程的评价体系来看,发现所有SPOC均采取分析式的评价体系,都尽可能的把学生在学习课程中所能达到指标进行赋值,如将学生的课程素质目标分为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主动思考等若干指标,甚至将各个指标进行细化,对其赋值或加权平均。在评价主体上,一般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
课题组对我校部分SPOC课程的使用教师进行了访谈,我们认为在SPOC素质目标评价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课程素质目标的指标体系难以构建全面
素质目标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且难于表述清楚的词汇。学生在课上还是线上的活动都较为丰富,个人学习方式和特点千差万别,难以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对其素质目标的达成进行精准评价。有时还存在指标内涵不清,导致相似指标间无法完全区别,欠缺独立性的问题[1]。
1.2.2指标赋值不科学
各课程的做法是将一级指标进行分解,尽量使各个指标可测评,然后对每个指标点进行赋值,加权得出结果。然而问题是,素质目标的评价往往极具主观性,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科学客观,如“主动积极”、“善于沟通”等指标,评价不够客观会导致综合评价结果的不公平。
1.2.3评价主体的不同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在部分SPOC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SPOC课程将学生互评作为课程素质目标的评价方式,或者学生互评的权重相对较高。然而参与学习的学生多数都表示学生互评是“人缘分”,靠的是关系,评价结果常常虚高,或者是仓促随意,学生乱评,不能体现学习者的真实情况。
1.2.4评价结果不能体现其价值
多数SPOC课程的素质目标评价结果都是与知识技能目标成绩混在一起的,权重偏低,学习者往往不重视,甚至个别SPOC没有评价学习者素质目标这项。学习者无法了解自己在素质上存在哪些问题,更不清楚该如何改进,需不需要改进,评价反馈效果不佳。
究其问题原因,在于我们如何认识SPOC课程素质目标,以及素质目标是否有可测量性。素质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不同,后者易于界定且显性的足以通过各种指标赋值进行客观评测。但素质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无法系统精确分解,且其构成多为隐性知识或能力,不具备显性的、精确的可测量性。
SPOC有着关注学习者学习特点的优势,但不能忽视和弱化课程素质目标的培养。所以,在对SPOC课程素质目标评价的时候,应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素质目标完成的差异不仅是水平上的差异,更是性质上的差异。对于不同特质的学习者,用赋值的素质评价指标进行排序,不仅显得简单,更显得随意,不利于学习者认清目标的达成程度[2]。
为避免素质目标评价偏重赋值的价值导向,客观展现学习者素质目标的完成情况,课题组提出了以客观记录的方式部分取代评价指标赋值的方式。在评价内容上以记录取代部分打分比较,在评价结果上以综合评价取代分析式评价,将更有益于SPOC学习者更好的认识自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以往的SPOC的素质目标评价中,分数主要来源于学生互评,往往不够客观,过于随意。新的素质目标评价中将以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其中教师评价比重最大。教师不仅要对本节课的素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每个阶段还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学习者个人的纵向评价,是一种动态式的评价,在学完课程之后做总结式评价。
2.2.1 过程性评价
在SPOC的使用方式上,往往分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程度是素质目标评价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监督检查评价;课中教师常常会进行翻转课堂式的教学,互动丰富;课后学习者完成作业并进行相关讨论。其中课程内容本身涵盖的可测量的素质目标可以按知识技能目标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不具有显性可测量的指标将以记录的方式进行评价。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素质的评价就不适合以赋分的方式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评价点一般是查看学习资源时间、出勤、作业提交时间及次数、发言次数等等。部分学习者会钻评价方式的空子,比如出勤,一般课程要求出勤率不得少于百分之三十,但部分学习者会在课程前期出勤良好,后期全程逃课,按照赋分标准,依旧能取得合格的成绩。这就越加显得赋分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各种指标过于独立,只要学习者算好各自权重,都有空子可钻,不利于SPOC素质目标的达成。课题组的解决途径是以记录参与次数为主,各项活动相互关联总次数,最终以总次数进行全班(组)排序,综合评价素质目标分数。这样会给学习者的感觉是不积极的学完最后一课,就不知道自己的排名在全班(组)排序,自己是否进步,能否取得合格的成绩。
2.2.2 阶段性评价
在SPOC的具体实践中,阶段性评价主要用来检验学习者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在学过某一项目或章节后进行的测试评估,是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整体把握的手段。一般大部分SPOC的素质目标都贯穿在整门课程的始终。比如“创新精神”,不限于某一节或某几节课上,单节评分不够客观,也不会对学习者有较大影响。由于SPOC关注个体差异,横向与其他学习者比较素质目标意义较小,需要对个人的素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纵向比较,才能明显的比较出学习者的进步情况,更有反馈意义。阶段性评价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课前记录,学习者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所做的各项活动,每月或每周进行评价;第二种是某一章节学完之后,学习者完成课后任务时所做的各项活动,也可以每月或每周进行评价;最后一种情况就是期中考试,目前常用作课程诊断性评价的主要手段,与期末考试一并成为素质目标的重要评价节点。
2.2.3 终结性评价
在SPOC素质目标的终结性评价中,虽然形式上有时和阶段性评价类似,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终结性评价有着做出结论或下结论的含义,不与其他章节评价发生直接联系,而阶段性评价是与后续学习成果有联系的。终结性素质目标评价由指标赋分和表现记录两部分组成。尤其是记录部分,教师要给出相应的评语,做出客观评价,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进行评比,最后根据学习者的总体表现确定分值计入课程总分。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SPOC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素质目标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成长路径,提高学习效果。不适合静态评价,以及过度依赖指标的赋值。运用指标体系赋值与记录表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是改进SPOC课程素质目标评价的有效方法。
[1]魏晶,贾曦,刘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理念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8(9):132-137.
[2]罗祖兵.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其突围对策[J].教育科学.2014(5):7-1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66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OBE理念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研究”(NO:GH180925);201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OBE理念下高职《景区服务与管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研究与实践”(NO:2018ZCY437)。
李兆元(1985- ),男,硕士,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教育,信息化教学。
G642
C
2095-1205(2019)05-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