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为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教育部在2018年9月发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这一计划是此前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加强版,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健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明显优化,教师教育质量文化基本建立。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12月5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和有关申报遴选要求,经高等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会议遴选,并经网上公示,教育部确定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这个计划的出台,显示中国教育已经开始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新征程。
2014年:“卓越”解读
2014年出台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要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意见》从创新协同培养机制、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反映基层创新。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相关院校的试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三是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不同类别教师的培养规律,分别提出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和目标要求。四是把握国际趋势。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教师培养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將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充分反映出来。
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根据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明确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全方位协同的具体内容,提出要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提出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要求开展生动有效的就业教育,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提出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体系之中;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提出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提出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方面,提出高校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2018年:升级与加强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分类推进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养改革。
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意见提出,推动高校配足配优符合卓越教师培养需要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指导高校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和推动教师教育师资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通过共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等,建设一支长期稳定、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兼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指导推动各地开展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师资互聘,建立健全高校与中小学等双向交流长效机制。
专家指出:2.0版本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突出了国内院校的强势专业。与早期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以西方教育模式为研究蓝本,而是发挥国内非师范院校的强势专业优势,培养师范类的卓越教师。《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面向培养卓越中学教师,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鼓励支持高校之间交流合作,通过交换培养、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同步课堂、学分互认等方式,使师范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应,范围更大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中,与原先拔尖学生培养1.0版覆盖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相比,增加了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共囊括17个专业类。在所有这些专业中,非师范类院校占了多数。
卓越2.0计划不再单纯强调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经验,提出:“加强与境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双方联合培养、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教师教育创新研究的观点。”
强调两个要素
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在新书《卓越教师第一课——于漪谈教师素养》中,强调“影响”“熏陶”“感染”。她认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形成美好的人格,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引领他们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而人格完美尤为重要。”
“业务精湛”是“卓越”的第一要素。于漪认为:一个教师想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熏陶”“感染”学生和身边的人,没有底蕴和底气也是一句空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身为教师,首先得有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識和专业技能。“业务精湛”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好老师必备的职业内涵、人生内涵。“真正的教师他有真本领、真东西,而且能把真本领、真东西教给学生”。“真功夫是业务功底的展现,才学是刻苦钻研、努力积累的必然”。真教师必须在“精专”与“广博”两方面下功夫,有比较厚实的科学与人文的底子。
“大部分学生都崇拜‘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教师”。一位学识渊博、表达风趣的教师,才可能“教得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让学生有所得”,有“如坐春风”的感受。教师想要达到“业务精湛”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要谦卑好学,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于漪老师通过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富有者”。当教师,要把“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卓越教师的第二个要素是“超越自我”。于漪认为:只有“博采众长”,才能超越自我。教师自身的素养离不开“爱、钻、学”三个字。“只有真心实意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昭苏万物的实效”;只有对教材“不明底里不罢休”的劲儿,教学才能渐入佳境;只有“毫不懈怠,深入学,广泛学,视野开阔,功底深厚,才有教好学生的实力”。
一位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先必须“学而不厌”。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社会,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吸纳科学与人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无以从教。因为学生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早已经不只是学校和教室了。“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对自己一定是有清醒的认知的。于漪建议教师要手握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业界:加快融入新时代
2018年10月25日,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洋葱数学在北京中学召开主题为“学习融合智能,教育启迪未来”卓越教师培训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约700位区域教育局长、中学校长与骨干教师参与。活动以演讲、公开课与工作坊的不同形式,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未来教育形态下的实践与体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区域化推进等话题,进行了跨地域、多视角的深入交流和实践成果展示。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与技术融合成趋势,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分层教学等实际问题,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实践课题。北京中学作为一所小规模实验办学的未来学校,将变革学校形态、优化育人模式和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办学目标,在教育科技平台的辅助下,实现了教师角色转变,探索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科技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中科院院士林群表示:卓越教师应懂得利用大数据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一颗参天大树有多高?怎么测?有人给出了两个方法:一是测树高把树砍倒就行;二是找个人爬上树顶把绳子拉直也可以测,但这两种方法看上去都不尽人意。其实,只要有了三角形便可轻而易举测树高,而且还不用算,只要退几步找到45度角再量地面距离,便可轻松代替砍树和爬树了。我认为机器人可以仿造人的大脑,给他大量数据,机器会吃数据,机器给它一种算法,通过它的算法深度学习,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教师用大数据知道教学,不仅事关于成绩。卓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所有学习痕迹,包括学习时的表情、动作,通过编辑微视频,去收集孩子各种数据,各种学习的状态,然后分析每一个孩子,而不是单纯地教学生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