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蓉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进行科学地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时,应当重点参考其中含义,并且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课堂引导,以下就结合新课程标准简要分析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写作教学
写作,又称“习作”,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更在小学基础奠基阶段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奠基意义。自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氛围都有了可喜的转变,为了深化语文阶段写作教学的改革,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帮助优化教学效率,让学生作文练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凸显,教学风貌焕然一新。
一、重视平时积累,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输出过程,因此,想要有输出的内容,那么平时就一定要重视积累,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老师,我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是“老师,我想不到任何可写的东西?”等问题。对于写作来说,平时积累下一滴水,需要用的时候,才会有一片汪洋大海,写作才会胸有成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也认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笔者认为,指导小学生科学积累,其一,我们可以从学校的图书馆多多借阅课外书,在班级的某个角落划设“图书天地”,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提供给儿童一定的阅读平台。其二,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从网络中检索相关的写作教学资料,深化儿童文化素养,奠定深厚的写作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培养敏锐生活感知能力
想要让一篇文章更加具有情感的穿透力,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第一人称的表达技巧,让抒情更加直接,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对生活的语言刻画,描写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这样在生活实际与文章阅读之间就可以连接起情感的通道,从而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层地把握到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意图。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懂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方式,强化他们对于生活的敏锐捕捉和感知能力。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秋天的雨》,它就是作者站在对秋景细心观察的视角下,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歌颂了大自然的秀丽。因此,在教学完本课,我们不妨引导儿童撰写植物、动物的观察记录,以一个月为周期,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观察对象,比如仙人球、小猫或者是校园里的荷花等等,每天去观察它们的变化,然后记录下来,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儿童对生活的敏锐捕捉和感知能力,更通过撰写观察记录,提升他们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
三、组织课堂教学小活动,激发儿童写作积极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要培养儿童“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能力。基于笔者对小学生的日常观察和分析,个人认为,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不多,缺少对生活的具体感知,因此很难写作出优秀的文章。此外,儿童还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教师机械的教学方式,也并不能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所以,与其压抑儿童的个性、天性,我们不如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景剧或者其他小比赛、小活动等,让小学生能够看到语文课堂实际发生的乐事,感受到教学活动带来的乐趣,进而将这些内容写作在文章中,提升写作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随机抽选几名学生扮演地震中的“父亲”与“儿子”以及其他的“被困人员”,然后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诠释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表达出一个主题——父爱。然后,在本课教学结束后,我们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让孩子们围绕“父爱”以及联系本课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写作一篇主题作文,让孩子们将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无私亲情全部倾注到语文写作中,进而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写作技能。
当然这仅仅是站在了课堂情景剧组织和创设的角度進行了关于写作教学的探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组织更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比如,语文主题辩论比赛、语文诗词朗诵会、成语接龙会以及汉字听写大会等等,这些都是与语文学科关联较为密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的创办中,儿童不仅可以学到综合的语文技能,积累丰富的语文学习经验,更可以深化儿童对写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让写作教学寓教于乐。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想要提升儿童语文写作能力,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对此,笔者建议,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或者阅览室等资源,让小学生涉猎到广泛的知识,从而积极扩充写作资源,还可以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创办入手,激发儿童写作积极情感,逐渐培养写作技巧。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萍.从“课内”走向“课外”:谈“大语文”教育观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S1).
[2]王从华,王荣生.语文课程史研究十五年: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
[3]王静波,刘贞印.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