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与企业资信评级和消费者信用相比,国家主权评级从评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的了解并熟悉主权评级的一般内容对于学生评级知识的整合及外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项目驱动的角度,以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一般流程为切入点,提出了学生分组立项、定期汇报、问题讨论及成果展示的课程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在主权评级领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用管理 国家主权评级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49-02
从2010年7月11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向全球发布了五十个国家的信用等级,开启了发展中国家评价机构参与国际信用评级的进程,到8年后的“2018中国4.16信用高峰论坛”中国市场环境(行业、城市)评价项目启动仪式,表明了我国探索新型主权信用评级道路和方法的坚定信心。然而,国家主权评级作为信用管理专业的冷门课程,国内开设学校少,专业书目匮乏,纵然市面上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知识类工具书,但都不适合作为本科学生的专业教材。
一、课程简介
国家主权评级作为信用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理論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由于课程课时较短(32学时)开展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门槛较高,对授课教师的行业资历也有一定的要求,故开展难度较高,目前的教学安排仍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主权评级课程理论性较强,不仅涉及信用评级理论,还包括国内外主权信用评级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内容既包括中文课程内容的讲解,也包括英文评级报告的讲解与分析,因此课程内容十分复杂,加之评级理论和评估模型抽象难懂,很多学生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多数学生反映整个课程的参与度较低,像搜集国家资料、选择评级方法及最后评估报告的制作,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关注点,制定统一模板的分析路径和分析报告的制作形式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意志体现,对于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树立我国在全球领域内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在主权信用评级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实现信用国家的长远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培养应用型,自主型,创新型的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国家主权评级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的学时为24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3/2,学生自主评估和分析的课时较短。改革后的理论学时缩短为16学时,且理论学习的内容以讲方法、讲框架和讲案例为主,避免过多的针对评级因素的解释,强调评级流程的标准化,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明确一国主权评级整个流程,为后面的评级实践奠定基础。
(二)分组立项
理论学习结束后,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评估。由老师为不同的小组选定评估对象,小组出具立项书,立项书的内容包括评级对象、评级期限、评级方法、预期评级成果形式等。为了保证小组内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效果,立项书内应明确每位成员的具体职责,以便日后的检查和打分。
(三)资料归集
资料归集是分析的基础,如何保证资料的充足性和可靠性是搜集资料的关键。选取的评级方法不同,所需要的资料及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评级对象的资料前应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大三上学期会开设征信技术基础课程,涉及信用数据的获取方法)
(四)疑难讨论
评级过程的核心是使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模型进行总体的分析并给出评级结果,其中,应用评级模型给出具体的评级等级最为困难,例如,评估模型的具体应用,评级权重的确定、评级问卷的设计等。所以对于进行到具体评级过程的小组,可以通过开展讨论课的形式,将学生的疑难问题搬到课堂或者课下进行集体讨论,从而解决评级小组的核心问题。
(五)成果展示
课程结束时,各小组应以结项书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评级成果,老师以此作为小组成员课程期末考核的一份依据。结项书的内容应包含评级结果、评级时效、评级展望及具体的评估依据,对于特别优秀的评级成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学生比赛或出版论文等。最后,小组成员逐一介绍自己负责的评级板块及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供大家分享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郝智.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6):116-118.
[2]朱建安. 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3):99-102.
作者简介:
马玺渊(1989-),男,重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