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
教学工作需要不断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追求。教学怎样改进?我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激发主动”。今天,各国教育者都在探索教学如何变革,各种概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其实不论什么样的概念或方法,如合作探究、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翻转课堂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人想主动去做一件事情,别人是阻拦不住的,他会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把事情做成。当一个人做事时总强调困难,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其实是态度问题。我曾和不少同行探讨,有些教学内容,老师讲了几遍,学生还是没懂,解题时不断出错;或是老师反复强调了多少遍,学生还是记不住,这都是智商问题吗?我不否认人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那些听老师讲几遍还不懂的学生,那些被老师纠正几次仍然出错的学生,那些看上去显得迟钝愚笨的学生,他或她可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得非常聪明,非常灵巧,一学就会,一点就通,甚至不依赖别人去教就能学会,甚至可以达到精通的程度。所以,学生没能掌握好知识,可能是智商的问题,也可能是态度的问题,兴趣的问题,甚至是价值观的问题—当下的学习不符合他或她的理想目标。对于态度的问题,我们要做工作;对于兴趣的问题,我们要给予呵护、尊重和理解,必要时施以引导;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们更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选择,毕竟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社会,需要各类的人。
其次是“联系生活”。这既是一个教学原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联系生活”是指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认知的起点,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理解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把握这一教学原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到知识的亲切,感到学有所用。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就容易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我的一位同事曾做调查,让学生回答哪些事情使他们感到幸福,有学生回答“所学的能用上”。兴趣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的经验—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能够很快理解,能够很快记住,甚至念念不忘?那是因为我们对它感兴趣。我们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总是会发现他们想要发现的東西,总是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总能注意到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总能理解和记住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这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规律。理解这一点对改进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
第三是“知识跨界”。真实的学习行为往往始于问题发现,并由此形成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这样的问题常常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可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我曾在课上与学生讨论过一个案例,那是一次普通的交通事故。学生认为这个事故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可能包括道路设计、城市规划、发展理念、交通工具、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法制建设、国民教育等诸多方面。从一片树叶看到森林,从一个水滴看到世界,高屋建瓴地从一个具体问题看到庞大的体系,高瞻远瞩地从当下预想到可能的未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今天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过度解构。所谓过度,是指我们将学科体系解构成孤立的知识点,然后“各个击破”。这样的教学对于应付考试可能有利,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具体问题为认知起点,让学生构建多学科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
第四是“价值融合”。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知识学方法,完成人的“工具性构建”,还要让学生完成“人格性构建”和“社会性构建”。学校和家庭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场所。人是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相处,都要学会如何构建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人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不是因为我们比大象更有力,也不是因为我们比狮子跑得更快,而是我们构成了更完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做事。人的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怎样与别人相处。因此,有些教育价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沟通、合作、包容、尊重、同理心,以及好奇心、创造性、批判性、自我调控等,这也是各国提出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和体现这些教育价值。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