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外来文化对我们形成了较大冲击,很多青少年对外来文化如数家珍却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知之甚少。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就要求通过历史课程教学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在当下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对外开放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外来文化和观念对我们也形成了巨大冲击。新颖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很容易吸引到青少年的目光。在为数不少的青少年群里内有着这样的一种现象:1)“崇洋媚外”:对国外的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且有着较高程度的认同感。以“精日”现象为例,从南京紫金山的旧日本军服到厦门大学的”洁洁良”发表不良言论等几期事件来分析,其主要关系人多为年轻人,对过往历史的无知、对舶来文化的较高程度的认同是其共同点之一。2)盲目追星,主动放弃最基本的分辨力,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星的言行成了他们行动的唯一标准,为了维护自己喜欢的明星可以无视民族、国籍、对错。3)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自己的民族缺乏最基本的认同感、妄自菲薄。
历史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其重要的一环,它要求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人文追求,对国家、民族、文化高度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既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特色体现和重要任务。
主要原因:1)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认同感的基础、民族的生存之道、国家的立根之本。对民族的认同感除了血缘和种族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精神的传承,良好的民族认同感有助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反之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更好的传承和发扬。2)历史教学的在中学教学课程中有着其独特性,相比于其他的课程,历史课程在对民族文化的传递上更为直接,在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更为主动。课内外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对学生进行直接教育和宣导的最好材料。3)历史课程教学有着其必要性。在教学任务较为繁忙的阶段,尤其是在高中时期,学生们不但学习任务繁重而且时间紧迫。而且在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对世界感到最新奇、最好奇的阶段,他们的思想萌芽往往会影响大学或者以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时间的上匮乏和民族文化精神普及需要间所产生的矛盾,历史课程的教学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为了更好的践行和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中关于家国情怀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需要做好以下的几点。
1)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授课目标,从过去单一的知识简单、枯燥的讲解传授向着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策略进行改变。除却进行知识的传授外,更要注重育人,要将育人放在首要的目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是来自于老师的传授,那么就要求教师们首先自身要对“家国情怀”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在核心素养的课程要求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渊博的学识,还需要老师的人格魅力。
2)要求老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信息,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在备课的时候要选准切入点,确定要传递给学生的观念是什么。以抗日战争中的七七事变为例,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在课程的导入阶段可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在北京,以前有一条路叫做南沟沿大街,后来改名为佟麟阁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会用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那么这个人又是谁?这一切都要追述到1937年的那场血战——七七事变。选择能激发同学好奇心的切入点进行切入和展开。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介绍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到七七事变前的背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们了解到在日本的侵略下,沦陷地的人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水深火热,而国民政府中的派系林立和步步妥协却换来是日本的骄纵和肆无忌惮。通过演示让学生们了解到日本的对华侵略战争,是残酷的、残忍的、是非正义的,在面对强敌面前只有团结一致、抗争到底才是惟一的出路。通过课本中未提及到的日军所谓的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进行补充介绍,重现当时日本所谓的失踪事件,让同学们明白日本的侵华并不是偶然,而是有预谋的、有计划的犯罪。通过影像资料,让同学们了解到29军当年在卢沟桥打的是多么的英勇,北平天津等各地的工人、学生、百姓都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29军,共同抗日。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先辈为了保卫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付出怎么样的代价,我们的民族在面对危难的时候永远都是站在一起的、一致对外的。
此外,将英雄事迹进行着重的讲解,个人事迹是提取家国情怀素材的最好途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运动语言的艺术和情感的交流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理解和情绪饱满的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共鸣,以此来深化对教材、对民族、对自身价值观和认知的树立。我们所讲的家国情怀、民族认知永远不是刻意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其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心。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可以选取和學生身份或者背景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五四运动”一课,课前老师应该要求学生们自主去收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材料,包括其爆发的背景——巴黎和会的失败。让学生来扮演巴黎和会以及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当他们设身处地之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和行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切身的体会到中国在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下是怎么样的饱受欺凌,明白弱国无外交,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有话语权。当国家民族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时候全国各阶层、各行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再声援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让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在民族被压迫之时的团结,激发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及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总结,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保证课堂的流畅性。
4)拓展学生眼界、展现灿烂文明的出现传承。教师有计划的向学生介绍中国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瓷器、丝绸、唐诗宋词、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等等。这些举世闻名的壮举都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的骄傲。它们都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5)在历史课程中适当的添加更多的活动课程。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那就走出教室,把课堂设于博物馆之处、设于古遗址之所,带领学生去到附近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名人祠堂、文化保护遗址等。让学生与历史面对面接触,从文化中了解民族的伟大,从古人的事迹中,找寻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要扮演好保镖的角色——要保护好学生的安全,同时还要扮演好导游的角色,注意语言的直观的讲解。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节、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不仅是对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要求的执行,也是每个历史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同样还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只要民族的魂在,国家就会强盛和繁荣,民族就繁衍和兴旺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伯泉.培养爱国品质,塑造民族精神——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142.
[2]谭友清.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8(26):26-27.
[3]邵晓军.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4]叶奕平.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罗永双.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6]安思蒙.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
高庆龙(1992-),汉,山东枣庄,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