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轶 周福亮 冯兰
摘 要:传统酒店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促使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建设的转型升级。文章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转型升级背景、定位,提出相关转型升级路径及建议。
关键词:酒店管理;转型升级;路径及建议
一、酒店管理专业转型升级背景
(一)行业发展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酒店业竞争将日益激烈,整体进入微利时代,酒店业整体盈利水平较于过去呈现下滑趋势。在“八规六禁”、厉行节约的政策影响下,高端酒店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但长期来看,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于酒店,对于餐饮行业而言是利好,酒店行业发展也将走向理性回归。
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酒店业将更加注重创新产品服务,进一步研究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融合互联网思维,以客户为中心,从而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和专业化的定制服务。市场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旅游业+”“互联网+”新业态将促进酒店行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重庆旅游业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机遇期。为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把重庆建设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结合重庆市实际,制定了《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这是重庆酒店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大好政策背景。
(二)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传统酒店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酒店管理服务产业,旨在通过对传统酒店管理的改造,实现向现代酒店管理的转型和升级。面对酒店管理服务与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将现代服务业的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等目前行业前沿的先进应用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与未来发展相适应,从而促使专业转型发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转型升级定位
(一) 推进与“旅游业+”融合
“十二五”时期,重庆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带动就业、普惠民生、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重庆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旅游发展支撑进一步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旅游大类专业,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转型发展要结合重庆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及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的大好趋势,助推世界美丽山水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国际商务会展与购物之都、国际休闲度假之都、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养生养老旅游、体育旅游等全域旅游项目建设和运营,由传统单体酒店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二) 推进与“互联网+”时代的智慧酒店融合
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进入了第三次转型升级期。高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体验经济对服务业尤其是酒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下,升级入住体验是整个酒店业必行的变革,也是获得新竞争优势的动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酒店管理服务产业,旨在通过对传统酒店管理的改造,实现向现代酒店管理的转型。在国际上,高科技和智能化已经成为衡量高星级酒店的一个重要标志。智慧酒店代表了未来酒店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因此,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将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信息智能终端为技术支撑,以智慧酒店建设为助推,逐步向服务创新型现代酒店服务业转型。为推动劳动密集型、简单劳动提供者的区域酒店服务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经营的技术密集型酒店服务企业转型,应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三)推进国际化,与重庆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融合
酒店管理专业转型升级与重庆市大力强化国际客源市场拓展接轨。巩固港澳台地区传统市场,稳步提升韩国、日本、泰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核心客源市场,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开拓中亚、东欧、西欧等新兴客源市场。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将以培养适应重庆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需要的人才为转型发展,构建国际化推广合作体系。
三、酒店管理专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建议
(一)专业建设转型升级路径
目前我校构建起了以土建类(以装配式建筑技术为特征)、高端装备制造类(以工业机器人为特征)、信息技术类(以BIM和VR技术为特征)、现代服务业(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为特征)和以环境及装饰创意为特征的设计艺术等五大专业集群。学校专业集群的规划发展促使我校旅游大类专业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例如旅游项目与地产项目的结合,依托“消费聚集、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配套优化、土地升值、地产回报”这六要素,具备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旅游在区域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引領作用与优势地位,决定了在未来的10年内,旅游将成为未来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中国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度增长的最大动力之一。
从传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向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转变,产业链扩大,专业发展需要更多跨学科融合。结合我校智慧社区、智慧康养、物联网技术、机器人、VR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型技术,在优势平台资源上,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业、全域旅游相符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转型升级路径。
(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转型升级建议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主要采取“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且对应单一企业(单体酒店)职业发展路径设置的培养模式,应变行业升级转型与跨越式发展不够。建议在认真探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高职教育教学政策,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行业转型发展现状、趋势和需求,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调研,分析其岗位胜任力,以及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育,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根据酒店管理行业转型升级对“服务、管理、经营”的新需求,以及岗位工作的新转变,在课程设置时按职业能力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打破酒店管理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式为指引,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从“技能菜单”的角度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逐步构建“项目驱动,能力递进,与时俱进” 的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旅游酒店行业、企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定位于培养“适应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经营意识好”的学生,使学生有广阔的眼界,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需要和社会发展变化。
2.深化产教融合
与旅游酒店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深度融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產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广泛在资金、人力资源、业务流程、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在坚持人才培养、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的原则下,围绕重庆旅游产业与酒店管理行业企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探索与酒店管理专业群的相关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建设“人才共育,专业共建,成果共享,发展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建设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可以从推进校企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六个方面开展,即引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校企互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创设“产、学、研、用”平台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3.对外开放,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充分发挥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作用,进一步深化跨省市合作,推进区域旅游行业转型升级一体化,专业建设发展服务重庆对区域旅游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功能,主动融入国家文化与旅游“一带一路”推广计划。构建国际化推广体系。积极推进旅游与中新项目、渝新欧国际化合作体系以及渝台合作机制等重庆对外合作体系的融合,开发“经济+旅游”“文化+旅游”“开放+旅游”等多种类型的国际合作项目。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国内外知名旅游酒店产业链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以及旅游酒店行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总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探索酒店管理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师资队伍、产教融合、办学条件、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建设,达到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区域经济服务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曲秀梅.“新常态下”我国酒店业的发展趋势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4):62-64.
[2]高春景,刘冲冲.新常态下的酒店业转型[J].新闻前哨,2015(5):86-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