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公平

2019-03-18 01:53史秋衡
人民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教育公平民生

史秋衡

【摘要】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公平观,既关注普及意义的教育公平,也强调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旨在最终达到受教育者人人成才的教育公平目的。

【关键词】教育公平 民生 民族复兴 【中圖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坚持不懈,历代领导集体均为实现教育公平做着持续不断的努力。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立足国情、党情和民情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公平观。

教育是民生之首:自始至终的人民情怀

教育是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事业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具有关心民众的爱民情怀,他关注民生、情系民意、爱护人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深切感受到,其言语之间无不饱含对人民深厚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回顾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及不同时期的讲话,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心里始终惦记着人民,讲话始终贴近人民,为了人民而奋斗。

切实维护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其中,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问题。我国人民素来有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为培养下一代不遗余力。如今,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可谓达到空前的高度,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一个足以牵动全社会神经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执政生涯中“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他始终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执政理念,扎扎实实处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讲话精神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治理理念。

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关心和重视教育工作,而且不断强化教育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和意义的重要论述,既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又蕴含鲜明的时代特征,站在新的时代立场,重新审视现实教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观点中突出强调了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洞察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上新的高度。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顾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最初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事实上,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保障亿万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绝非易事,党和国家从未间断过为之努力。如今,我国不仅早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大国办教育”的艰辛探索中解决了广大人民“有学上”的问题,而且迫切需要满足广大人民“上好学”的愿望,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必然经过漫长的过渡阶段,而使“学好上”是其必经过程。其中,是否促进教育公平及提高教育质量是“学好上”与否的两大重要判断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仅为教育工作明确了目标,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在教育迈向普及化的社会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教育公平理念有了新的内涵,即教育公平不只是教育机会的供给,而且是“使每一所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共享优质教育: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

教育的战略地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此,优先发展公平公正的教育,是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定之根本。开发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共享,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努力完成的基本任务。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当代青年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昭示着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对青年来说,优质教育资源是其成长成才的助推器,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全部青年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差别客观存在的现实中,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和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十分现实的实践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用多种形式表达了对青少年的热切关心和高度重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从教育的视角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指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基于此,从促进教育公平和缓解社会矛盾的维度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育公平。教育强国思想是习近平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可见,我国政府深知只有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才能快速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进而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是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可见,真正的教育强国一定是能够使每个人都平等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一定是使能够使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然而,真正实现优质教育公平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根据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教育公平政策的针对性和侧重点,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全民参与。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梦想和期盼,正如摆脱贫困需要扫除文盲一样,实现现代化同样需要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因此,现代化之路,教育先行。结合我国国情,教育优先现代化迫切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已超越对人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而向教育质量的提升转变。当然,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还应包括家长适应现代化要求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以及劳动者在职培训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國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劳动教育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完整、协调的教育系统工程,才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真正率先实现现代化。

总而言之,习近平论教育公平的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和发展历代领导集体教育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指明了方向,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在思想上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依据。

立德树人之路:价值自信的必然选择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也由此确立。国家、社会和公民对自身价值观念的认同即为价值自信,这种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因此,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增强人民的价值自信,提升全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其中,教育公平就是促成价值自信形成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培育人民的公正意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当公平公正作为主流价值在社会得以彰显的时候,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最显著的成分而备受关注。教育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教育若不公平,则直接催生社会公众强烈的公平焦虑,因此,追求教育公平,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种价值度量,既能为社会公平打下最坚实的根基,也能培育人民的公平意识和正义感,进而使公正、公平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同理,如果教育公平得以实现,青年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便更容易接受和坚守公平、公正的理念,并将其贯彻到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国家建设当中,“平等、公正”的价值自信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

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包含两大内容:一是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最高理想。作为社会的细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基础,而教育公平是促进入全面自由发展的保障。因此,教育公平对于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促进教育公平就是引导多元价值取向向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发展,也是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教育公平的全面落实,也是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价值与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价值相统一铺平道路。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只有既重视平等原则也重视差异原则,个体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愿望才能从多样性的教育中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

教育公平保障阶层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流动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挥着促进社会阶层自由流动的功能,弱势群体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自身的状况:一是向上层社会流动;二是获取更多社会资源;三是提升社会经济地位。而强势群体也可能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而转向低层次社会流动,变为弱势群体。可见,教育促进阶层流动的功能使得社会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弱势群体为改变命运而不断追求教育资源,强势群体为避免落后也在持续努力,整个社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如果弱势群体没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或优质的教育资源,则原本可能获得的潜在隐力也将荡然无存,他们强烈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也将因此破灭,代际传承和阶层固化将不可避免,这不仅将使社会缺乏活力,也会为社会矛盾的激发埋下隐患。因此,促进教育公平,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享有成才的机会,才是社会应有的价值取向,而对这种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的追求也在无形中成为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否能够转化为民族和国家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对核心价值观认可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增强全民的价值自觉和文化认同,使核心价值理念在每个公民心里得到内化,是增强人民价值自信的必由之路。相比之下,教育公平是个较为抽象的价值理念,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考量,然而,教育公平所折射的价值导向却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代中国基本价值选择的有力体现,是未来人民树立价值自信的坚实基础,而这种价值自信的培育与践行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协同参与。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教育公平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