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
扬州市文化馆群文信息中心 江苏扬州 225000
【关键字】艺术;全民艺术普及;群众文化工作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交给文化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群众文化工作不可推辞的责任。
艺术关乎人的生活,关乎人的心灵,关乎国民精神的塑造,关乎一个民族的品质和未来。有艺术浸润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有艺术滋养的心灵才是高贵的心灵。全民艺术普及所指向的是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提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化创造力的激发。它旨在让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生活审美化、艺术化,更有情趣,更有精神和审美内涵,更有价值和意义。
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出人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人们的审美素质。人们通过艺术普及活动学习到的艺术手段运用和艺术鉴赏能力,还能促进自身艺术感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过全民创造力的提升,这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创造力的提升。
人的审美素质的提升推动国际潮流的走向,通过全民艺术普及的手段,将各行各业的人置身于优秀文化的浸染之中,一方面可以为人们了解和欣赏高品质文化提供载体,丰富精神文化世界;另一方面人们在享受审美提升同时创造出新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形式,不断为文化创新提供新的元素,从实质上推动了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
全民艺术普及是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手段。群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的有关部门、专门机构和工作者所从事的领导、指导、管理、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化行为。
群文工作的工作重点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群众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参与群众文艺创作等基本文化权益。
1.新的文化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对群众文化工作提出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学会运用新的发展观,推进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提。
2.推进群众文化思想观念的创新,不断深化对群众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
3.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一种适应经济且符合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新型运行机制,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保障。
1.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解决群众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同时,把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
2.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要求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的研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实行“菜单式”的服务方式。
3.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要求提高群众文化工作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度,让群众易于获得,方便群众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
1.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群众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是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群众文化资源建设为重点,加强数字群众文化的惠民服务,提高群众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
3.以文化共享的服务网络为基础,构建一个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数字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双向互动。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群众文化,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群众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
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走事业化发展道路,还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或是走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讨论。群文机构形成“有偿服务”的服务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全民艺术普及大前提下,群文工作必须迅速转变长期形成的“有偿服务”的发展模式,改变与“有偿服务”模式相适应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道路,在“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位一体中把握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目标、动力、格局和战略。
公益性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属性。全国艺术普及是社会文化公益事业,是为了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而设立的,无偿服务或低廉收费是它的主要提供方式。
基本文化艺术服务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职能。群众文化服务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普及型、提高型和保障型。全民艺术普及属于基本文化服务的范畴,群众文化工作将基本文化服务作为主要职能。
均等性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在要求。全民艺术普及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实践者,是全民性的,人人享有群众文化成果、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和开展群众文化创造的权利。群众文化服务和专业文化服务在参与和享受上的在显著区别在于群众享有的均等性和民主性。
便利性是群众文化群众性的实现方式。群众文化供给、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为了保障全民享有艺术文化服务的权利,必须保障普及的方式具有最大的便利性。
与我国全民普及建设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共建共享、协同推进、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原则,围绕全民艺术普及开展服务。其中,艺术知识普及主要通过慕课、讲座、出版物等,让群众更多地亲近艺术、了解艺术;艺术欣赏普及则把古今中外优秀、经典的作品,以展示展演的方式介绍给群众,以此提高群众艺术鉴赏的能力;艺术技能普及通过多途径的艺术培训,让更多的群众学习掌握各类艺术技能;艺术活动普及则设置丰富的活动赛事,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和展示。
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艺术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特殊群体普及专项针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等提供特殊的产品和服务;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艺术普及向单位、学校、社区延伸。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对文化服务产品数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地市级群众文化机构为龙头,增强地、市、乡三级群众文化机构的协调配合,探讨总分馆管理模式;建立跨区域群文资源共享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统筹群众文化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区域共建、运转有序、服务高效的群众文化工作组织运行机制。
1.充分调动、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创新实施主体。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鼓励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成为全民艺术普及主要供给力量,深化社会力量参与的运作机制,真正形成社会积极参与的文化共建格局。
2.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注重发挥文艺骨干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队伍。
3.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办法及考核标准,形成常态化的绩效管理机制,将提供全民艺术普及服务和产品的各级机构和个人纳入到考核管理体系,有效检验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服务效能。
1.建立和维护好文化馆的网站,及时发布和更新网站的内容,选择特色及优质数字资源。将文化馆的书画展览、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等资源上传网站供群众欣赏,完成需求精准对接,成为市民的艺术家园,在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起到全民艺术普及的效果。
2.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快捷、高效地满足市民艺术学习和欣赏需求,形成文化服务双向互通功能圈,及时发布活动信息,推送演出预告,让更多地群众接触文化馆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
3.推广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客户端,借助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互联网+”和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落实实施。基层群众通过活动现场、互动分会场、服务点直播、手机直播、点播回看等方式即可免费获取服务和参与互动,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打造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全民艺术普及是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具体体现,更是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全民艺术普及让艺术由高居殿堂走进百姓生活,由阳春白雪变为“一人一艺”,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走向文明和谐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