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丹
江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56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随着社会及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1]。人口老龄化及相伴而来的健康护理问题已经是21世纪我国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重视维护老年人躯体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保证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卫生健康。
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各种常见病的发货所能,易使得他们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退休或离职的老年人易产生失落感、无用感和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甚至产生厌世自杀的心理;一些不和睦、子女不孝顺的家庭,易使老人产生被嫌弃、抑郁和厌世的心理,这在农村发生的情况较多;空巢老人则易显示出孤独寂寞、抑郁的心理或行为;随着老年人身体器官的老化,使得他们的识别能力和思考能力下降,性格变得固执己见,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产生孤僻的心理;老年人接受外界的信息迟缓,由此产生猜忌怀疑的心理,再加上理解能力的下降,容易产生误会;有的老年人生活不规律,与人交流的时间少,生活不愉快等,可能会诱发各种神经症,诸如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和神经衰弱等。
我国社区保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较大成效。老人随年龄增长其生理机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等,加之离退休、社会交往角色的重大生活改变,是老年人躯体和心理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和理解能力等的不均衡,使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规划。由以上相关调查显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而以往的调查,针对城市或较发达地区为多,而农村地区较少;针对低龄老年人较多,而高龄老年人较少。因此需要不断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建立身体和心理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开展社区护理知识理论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增强老年人健康锻炼,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促进老年人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全面适应。
我国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大,了解我国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症下药,可以有效减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但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设备投入。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