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荣,李亚芳
居民主观视角下的低碳试点城市政策绩效评价——基于保定市的调查
邓荣荣,李亚芳
(南华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保定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居民的主观感知,从需求评估、过程评估及效果评估等三大维度对保定市低碳试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低碳试点以来,保定市在推进城市低碳发展理念的公众认知、加大规制型及社会型低碳政策实施力度、促进低碳政策法规执行的公平与公正性、增强低碳政策实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政策绩效;然而,居民对城市低碳政策的工具手段、个人角色界定、关注程度等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增强,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畅及监督过程缺位现象,居民对城市低碳建设的需求与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有一定差距,低碳政策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居民主观视角;低碳试点;政策绩效;保定市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然而,随着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弊端的日益显现,以CO2排放为例,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自1954年起超过日本,自1958年起超过法国,自1970年起超过英国,自1975年起超过德国,自2006年起,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开始超过美国,持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1]为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模式并将成功经验有效推广,2010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等八市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目前,首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已开展近8年,对低碳试点城市的试点效果进行评价是国家低碳试点政策实施的关键步骤与重要内容,一方面有利于检验各试点城市低碳政策的实施力度及其科学性与有效性,为城市低碳政策的制定及推广积累经验与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城市低碳政策执行进程中的矛盾问题,为克服及解决城市低碳发展进程中的障碍提供决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中国各城市低碳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展,学术界针对中国城市低碳建设的政策绩效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方法及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城市低碳政策实施的障碍及问题。例如,刘颖和惠冰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误区,指出当前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政策存在政策价值偏离、政策执行功利化、政策结构单一、政策评估不足等方面的误区,并强调国家在完善低碳政策评估政策过程中,应该将公民参与政策评估考虑在内;[2]刘天乐和王宇飞将中国低碳政策落实的障碍总结为政策目标缺少约束性、政策执行主体权责不匹配、政策内容过于宽泛、缺少专项资金保障以及对应的政策评价体系等。[3]第二,基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资料与数据对目标城市低碳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研究。Lo基于中国长春市低碳建设的实地调研数据指出,城市在执行低碳政策进程中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策目标解读失真、政策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可靠统计数据等问题;[4]Khanna等运用实地调查法分析了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的8个城市政策执行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试点城市在制定低碳计划方面取得了进展,但面临低碳城市概念定义不明确、多个并行计划执行引致政策实施复杂性和混乱、配套支持政策不足、市场化手段与低碳发展目标相悖等问题;[5]Jiang基于第二批中国低碳试点城市广元市低碳建设成就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具备低碳潜力优势的广元在试点期间呈现显著的“脱碳”效应,这一结果是强烈的政策意愿、有力的领导力、有效的多层次治理网络、地方官员的低碳导向考核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科学合理以低碳为导向的地方官员可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欠发达城市在寻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解决二氧化碳排放困境;[6]Li et al.对中国第一批与第二批试点城市的低碳试点政策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在低碳约束和激励机制构建、政策评估体系建立、成功经验推广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试点城市试点效果的建议。[7]第三,基于问卷及访谈数据对低碳政策影响城市居民低碳理念及行为的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例如,戴洁等基于问卷调查法研究了武汉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公众政策需求,结果表明,普通民众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期望和需求与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有一定差距,公众对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政策的总体评价有待提高;[8]石洪景基于福建省福州市470份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低碳政策对城市居民节能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系列低碳政策不仅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节能行为,而且还会因为受到部分控制变量的调节作用,使得影响力度有所下降;[9]毛劲歌和罗创华基于长沙市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0]
综上所述,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城市低碳发展效果等客观维度衡量城市低碳政策实施的效果,基于居民主观视角对城市低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鲜见从居民主观感知的视角出发对城市低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的系统分析。城市居民既是城市低碳政策实施的具体践行者、参与者与推动者,也是政策效果的受益者、宣传者与感知主体,脱离公众参与的城市低碳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不能捕捉指标及数据外的试点政策实施障碍及问题。因此,本文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保定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保定市居民的主观感知,从需求评估、过程评估及效果评估等三大维度对保定市低碳试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论一方面能为评价中国低碳试点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能从公众的主观评价角度对低碳试点城市低碳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值得借鉴的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论文拟从需求评估、过程评估及效果评估等三维度对保定市的低碳试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其中,需求评估主要基于居民对城市低碳建设的政策需求,对保定市的低碳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及公众参与度进行评价;过程评估主要从居民主观视角对保定市低碳政策体系的执行方式、执行力度进行评价;效果评估主要基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角度,对保定市低碳政策实施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和附带效果进行主观评价。
课题组于2017年7月赴保定市进行调研,调研方式为问卷调查,调研方法为抽样调查,包含以下两个具体的抽样方法:一是分层抽样法,即调查对象覆盖保定市的部分在校大学生、社区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员等三类城市居民主体,能较为全面的涵盖不同年龄跨度、文化水平、个体特征、富裕程度、性别状况等调查对象;二是整群抽样法,即研究对象的随机抽样覆盖保定市的各个区域,避免因遗漏城市主要辖区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代表性产生影响。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 000份,实际回收问卷922份,其中23份因信息缺失过多、相同答案选项过多、被调查者未满18岁而被剔除,经过甄选后最终有效问卷为899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9.9%。
1. 居民对城市实施低碳政策重要性的认知
此次调查通过“您是否知道保定市为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您认为国家低碳试点政策对保定市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您是否关注保定市实施的具体低碳政策”“您认为城市低碳政策的制定对保定市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您是否认同低碳政策制定与实施完全是政府的事情”等问题,对保定市民的低碳政策关注程度、需求程度和角色认知程度进行调查。首先,从居民对城市低碳政策的关注程度而言,结果显示,72.3%的居民对保定市被列入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有所了解,但仅26.2%的居民对低碳政策十分关注或者比较关注,大部分居民(53.2%)仅偶尔关注所在城市低碳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完全不关注的居民占20.6%;其次,从保定市居民对低碳政策的需求程度而言,82.5%的居民认为国家低碳试点政策对保定市比较重要,5.2%的居民认为不重要,80.1%的居民认为低碳政策的制定对保定市的发展比较重要,4.3%的居民认为不重要;最后,从居民对城市低碳政策的角色认知程度而言,72.8%的市民意识到低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与需要个人的参与,但27.2%的居民认为低碳政策制定与实施完全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城市低碳发展理念及低碳政策实施的重要性在保定市已经具有一定的公众认知基础,但市民们的认知程度尚有待进一步提升,突出表现为对城市具体低碳政策的关注兴趣不高,关注度较低,因此,进一步加大城市低碳政策宣传范围、宣传力度,提升居民对城市低碳政策的关注度及对政策内容的熟悉度有利于促进城市低碳政策与市民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大部分居民对个体在城市低碳政策制定及执行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具有较为积极的认识,为公众参与城市低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部分市民存在认识误区,毫无疑问,政府、居民均为城市低碳政策的主要需求者与实践者,脱离居民需求与实践的城市低碳政策难以有效实施,低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非完全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参与计划制定、实施及成果的分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居民对城市低碳发展政策的期望
借鉴罗敏和朱雪忠对中国低碳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结果,[11]课题组将低碳政策工具分为规制型(如降低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企业节能评估审查、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等)、经济激励型(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和社会型(如节能减排宣传教育、低碳社区建设)等三大类,与之对应,将城市低碳政策手段分为命令控制、财政支出、税收调节、绿色信贷、低碳交易、舆论宣传、低碳活动等七类,从居民期望政府实施的低碳政策工具类型、居民期望政府实施的低碳政策手段、居民期望政府低碳政策关注的领域等三个方面于居民对城市低碳发展政策的期望进行调研。具体而言,通过“您了解以下哪种低碳政策类型的具体内涵(多选)”“您是否熟悉保定市实施的具体低碳政策举措”“您认为以下哪种类型的低碳政策工具最重要(多选)”“您认为以下哪种类型的低碳政策手段最重要(多选)”“您期望政府低碳政策关注的领域(多选)”等问题设计,居民对城市低碳发展政策的进行调查。
首先,从居民对低碳政策工具类型及城市低碳政策手段的了解程度而言,仅26.2%的居民对三类低碳政策工具都有所了解;大部分居民(54.3%)仅了解三类中的一类或两类,13.9%的居民对三类低碳政策工具均不了解;针对所在城市实施的具体低碳政策举措,仅27.4%的居民对保定市的相关低碳政策举措比较了解,大部分居民(51.9%)对保定市的相关低碳政策举措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居民占20.7%。其次,从居民期望政府实施的低碳政策工具类型而言,84.1%的居民认同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重要性,69.2%的居民认同社会型政策工具的重要性,仅17.2%的居民认同规制型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再次,从居民期望政府实施的低碳政策手段而言,选择财政支出手段的居民最多,占69.9%,其次依次为税收调节(51.2%)、绿色信贷(42.4%)、舆论宣传(41.1%)、低碳活动(38.4%)、低碳交易(22.5%),仅9.5%的居民期望政府采取命令控制低碳政策手段。最后,从居民期望政府低碳政策关注的领域而言,排在前三位的是环境绿化、改善公共交通、工业污染治理,选择此三项的受访者共计达81.9%。
上述结果表明:一方面,大部分居民均期望政府采取非规制型低碳政策工具与手段,尤其是经济激励型政策手段,对规制型政策工具的使用较不赞成,这一结果也反映了规制型政策工具应用的局限性,规制型政策工具主要以命令与控制的方式对主体的污染行为进行限定与监督,缺乏灵活性,易导致政策失灵及政策作用对象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环境绿化、改善公共交通、工业污染治理为居民期待政府低碳政策重点关注的领域,这些领域均与居民生活环境与质量息息相关,也客观反映出保定低碳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此外,部分居民对所在城市的相关低碳政策举措不太了解或者比较模糊,表明城市应重视低碳宣传的内容设计,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低碳社会等价值理念被全社会广泛接受的基础上,可通过科学、有效、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对城市出台及实施的低碳政策手段进行内涵普及和方式指引,促进政策实践主体的政策认同感,从而推动社会范围内的低碳政策实践。
1. 居民对城市现行低碳政策执行力度的评价
此次调查依据城市低碳政策工具的类型,分别从规制、经济激励和舆论宣传等三个方面调研居民对保定市现行低碳政策执行力度的主观评价,通过“您感觉保定市对企业污染行为管制力度大吗”“保定市对一次性生活用品的管制力度大吗”“您感觉保定市在城市绿化、污染治理方面投入大吗”“您感觉保定市对新能源及环保产业是否有优惠政策”“您感觉保定市新能源及环保产业企业是否能优先获得贷款”“您感觉保定市的低碳宣传力度大吗”“您感觉保定市低碳绿色宣传教育及社会动员活动开展多吗”等问题设计,调查保定市民对城市现行低碳政策执行力度的评价。结果显示,就居民对保定低碳规制执行力度的主观评价而言,61.4%的居民感觉保定市对企业污染行为管制力度较大,认为企业污染管制力度不大的仅为6.43%,但仅14.6%的居民感觉保定市对一次性生活用品的管制力度较大,大部分居民(70.8%)认为保定市对一次性生活用品的管制力度较小。就居民对保定市经济激励政策执行力度的主观评价而言,75.4%的居民感觉保定市在城市绿化、污染治理方面投入较大,32.4%的居民认为保定市对新能源及环保产业企业有税收优惠政策,27.8%的居民对保定市新能源及环保产业企业是否有税收优惠不清楚,41.7%的居民感觉保定市从事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的企业能优先获得贷款。就居民对保定市低碳舆论宣传力度的主观评价而言,68.8%的居民感觉保定市的低碳发展宣传力度大或者比较大,63.1%的居民感觉保定市低碳绿色宣传教育及社会动员活动开展较多。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从居民的主观感知而言,保定市目前在低碳规制及低碳发展舆论宣传方面的政策实施力度较大,但经济激励方面的政策力度有待加强,居民对经济激励型政策的主观感知较弱,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规制型低碳发展政策及舆论宣传政策直接面向城市居民,故令居民产生较强的感官印象及感知认识,而经济激励型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财政公共事务投入、企业贷款、低碳交易等方式具体执行,其作用对象集中于企业,对居民的经济生活影响具有一定间接性,对居民的感知映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故城市在加强经济激励型低碳政策实施力度的同时,需要增强政策的宣传力度,优化经济激励型低碳政策的宣传方式,以增强市民对经济激励型低碳政策的认知感。此外,从居民的主观感知而言,保定市目前针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环境规制实施力度较为严苛,但针对居民生活领域的环境规制较为宽松,工业污染及生活污染共同构成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源,这一调查结果客观反映了保定市增强生活领域碳排放规制强度及力度的现实需要。
2. 居民对保定市现行低碳政策执行方式的评价
借鉴联合国人居署1999年发布的各国地方治理水平指标体系,分别从参与性、平等性和责任性等三个方面调研保定市居民对城市低碳政策执行方式的主观评价。依照治理理论对参与性、平等性及责任性内涵的界定,本次调查通过“保定市低碳政策出台前是否举行民主听证会”这一问题来测定居民低碳政策的参与性,通过“您觉得保定市低碳政策实施过程中公平、公正吗”这一问题来测定居民对低碳政策执行平等性的主观评价,通过“与低碳政策相关的各种信息是否透明”“保定市对于各类碳排放污染行为是否有投诉渠道”等两个问题来测定居民对低碳政策执行责任性的主观评价。结果显示,从参与性的角度而言,70.9%的居民均表示保定市出台低碳政策前没有举行民主听证会,22.1%的居民对此问题不清楚,表明保定市的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尚处于政府完全主导阶段,低碳政策的公众参与处于“决策结果被告知”“政策法规被要求执行”的初级阶段,不利于发挥居民在城市低碳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从公平性的角度而言,77.3%居民均感觉保定市在低碳政策实施过程中做到了公平公正,表明随着中国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城市相关职能部门在低碳政策法规的执行方面较大程度做到了公平执法、规范执行。从责任性的角度而言,81.0%的居民认为保定市的低碳政策信息不透明,90.2%的居民认为对各类碳排放污染行为没有投诉渠道,表明保定市一定程度存在执行信息不畅、宣传缺位、政策监督过程缺位等现象。
低碳政策实施效果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系统概念,可分为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和附带效果三个方面,直接效果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间接效果主要体现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附带效果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角度设计与实施问卷调查,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居民对城市低碳发展政策执行效果的综合评价。
1. 基于居民主观视角的保定市低碳政策实施的生态环境效果评价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包含阳光、空气、淡水、能源、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物质流的有机系统,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故低碳政策执行也会相应产生除碳排放指标外的生态环境效果。此次调查分别从碳减排效果、能源优化利用效果、城市环境美化效果等三方面调研居民对保定市低碳政策实施的生态环境效果的主观评价。具体而言,通过“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天气变暖现象是否有所好转”“您感觉保定市的工厂近年来工业尾气的排放量是否有所降低”“您感觉保定市的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是否有所降低”等三个问题来调查碳减排效果;通过“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煤炭使用比例是否有所下降”“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的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是否有所上升”“您感觉保定市公共领域的能源浪费现象是否有所缓解”等三个问题来调查能源优化利用效果;通过“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是否有所增加”“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雾霾是否有所缓解”这两个问题来调查环境美化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大部分居民均认为试点后保定市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且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观感知较为鲜明。主要体现在,73.7%的居民认为其所在城市近年来天气变暖现象有所好转,70.7%的居民认为保定市近年来工业尾气排放量有所降低,58.8%的居民认为保定市煤炭使用比例有所下降,52.3%的居民感觉城市公共领域的能源浪费现象有所缓解,53.3%的居民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有所增加,57.1%的居民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的雾霾现象有所缓解。上述结果表明从居民的主观感知而言,保定市的低碳试点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环境美化成效。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出保定市低碳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城市私家车消费量的迅速增长与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的矛盾,例如,仅13.5%的居民感觉保定市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有所降低,而84.1%的居民并不认为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二是城市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有限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及应用能力的矛盾,例如,仅34.9%的居民感觉保定市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有所上升,而60.4%的居民并未感觉到这点。
2. 基于居民主观视角的保定市低碳政策实施的经济发展效果评价
城市在低碳政策实施进程中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低碳经济政策主要通过城市产业结构的改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经济手段促进城市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故此次调查分别从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技术水平提升效果、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效果等三方面调研居民对保定市低碳政策实施的经济发展效果的主观评价。具体而言,通过“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污染企业比重是否有所下降”、“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的服务行业是否有显著的发展”这两个问题来调查产业结构优化效果;通过“您感觉近年来您生活中遇到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广是否增加”“您感觉保定市污染处理技术是否有所上升”两个问题来调查技术水平提升效果;通过“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绿化面积是否有所增加”“您感觉近年来保定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显著改善”这两个问题来调查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大部分居民认为低碳政策的实施对保定市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80.0%的居民认为保定市近年来污染企业比重有所下降,56.4%的居民感觉近年来生活中遇到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增加,59.0%的居民感觉保定市的污染处理技术有所提升,74.7%的居民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显著。不容忽视的是,仅30.6%的居民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的服务行业具有显著的发展,仅27.6%的居民感觉近年来保定市绿化面积有所增加,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随着试点城市低碳政策的推进,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主要体现在重工业比重的降低及第二产业内部的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速较缓;另一方面反映了城镇化的发展引致的建设区面积需求增加与绿地、园林等森林碳汇增长的客观矛盾,城市绿地、园林等自然资源作为城市重要的碳汇来源,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储存有着重要作用,如何缓解城镇化发展对碳汇面积的占用,是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基于居民主观视角的保定市低碳政策实施的社会文化效果评价
作为城市生活的最小单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规模等因素通过购买支出等经济活动间接影响城市低碳经济体系的运行效果,也直接通过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本报告主要从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角度设计与实施问卷调查,对保定市低碳政策实施的社会文化效果进行调研。具体而言,通过“您对城市推行低碳消费的态度是什么”“您在消费时对产品的节能环保特性关注度如何”“您认为低碳消费对您的生活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您是否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对保定市居民的低碳消费理念进行调查,通过“您购买商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多选)”“您接受低碳环保产品的价格比普通商品增加多少”“您平时交通出行的主要工具是什么(多选)”等四个问题对保定市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就居民的低碳消费理念而言,76.3%的居民对于倡导低碳消费态度较为积极,22.4%的居民持中立态度,0.9%的居民持反对态度;同时,居民的低碳意识存在知强行弱的现象,如47.7%的居民偶尔关注产品的节能环保特性,18.6%的居民从不关注产品是否具有节能环保特性,仅33.7%的居民对此较为关注,相对应的,52.6%的居民偶尔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1.7%的市民从不如此,仅35.7%的居民经常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此外,19.4%的居民认为低碳消费对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46.6%的居民认为低碳消费不会降低生活质量,27.2%的居民认为生活质量会因此略微降低,6.8%的居民认为生活质量会因此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居民对于低碳消费的重要性及意义已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部分居民对低碳消费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居民的消费理念的培育及引导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从试点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而言,居民购买商品的最主要用途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其比重为80.6%,其次为馈赠他人,占比为19.2%,共计10.2%的居民购买商品或为了与其他人看齐,或为了显示身份,或是因为“只买贵的”,表明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性,但少数居民在消费商品时存在从众、攀比、炫耀心理,消费奢侈类商品,不利于城市节能环保目标的实现。低碳环保型产品受技术研发、原材料价格、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等成本因素的影响,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商品,19.6%的被调查居民表示不愿意为低碳低碳环保产品支付更高价格,40.1%的居民愿意为此支付不高于5%的额外价格,29.4%的居民愿意为此支付10%以内的额外价格,10.9%的居民在低碳环保产品价格高出普通商品10%以上时仍然愿意支付,表明大部分居民已一定程度将低碳环保理念应用于消费实践,并通过货币购买手段支持低碳环保产品的市场流通。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源于衣食住行需求,衣食住三类需求由上述消费行为体现,行主要由交通需求体现,从居民平时交通出行的主要工具来看,排在第一位的为私家车,62.4%的居民将私家车列为交通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后依次为公共汽车(46.2%)、电动摩托车(23.8%)、自行车(10.7%)、步行(7.5%),一方面表明公共交通系统在居民出行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私家车仍占据居民出行交通选择的首位,成为城市低碳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关注的议题。
保定作为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近年来在推进城市低碳发展理念的公众认知、加大规制型及社会型低碳政策实施力度、促进低碳政策法规执行的公平公正及规范性、增强低碳政策实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诚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居民对城市低碳政策的意义、内容、工具手段、个人角色界定、关注程度等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制定与运用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增强,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畅及监督过程缺位现象,居民对城市低碳建设的需求与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有一定差距,低碳政策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有待进一步增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政府制定低碳政策需重视公众的需求。公众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体验与感知者能为政府低碳城市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方向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低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也是一项涉及公众利益,需要公众集体参与与执行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建立在公众需求基础上的低碳政策决策才能满足科学性并得到有效执行。此次调研发现,就居民期望的低碳治理领域而言,公众最为关注的为环境绿化、改善公共交通、工业污染治理等,而产业、金融、技术等领域通常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及重点投入领域;就居民均期望的低碳政策工具而言,公众较为期待经济激励型政策手段,较不赞成使用规制型政策工具,而现阶段地方政府低碳决策普遍存在规制型及社会型低碳政策实施力度较大,经济激励型政策应用不足的现象。故政府应充分充分调研,进行沟通机制设计,了解并重视公众的低碳需求,积极寻求对接渠道。
第二,政府制定与实施低碳政策需重视公众的参与。在低碳政策制定阶段,可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电子政务信箱、民主听证会、提案等方式广泛征集社会公众的意见,让低碳政策制定过程从封闭的空间走进公众的视野。在低碳政策执行阶段,一方面,可借鉴国外的相关做法,创新激励模式,例如实施“环保积分制度”,对公众生活领域节能减排行为给予补贴或购物优惠,开发与普及“二氧化碳计算器”等产品让公众自觉计算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低碳互动活动等,以提高公众参与的意愿和积极性;要优化低碳政策宣传内容,通过社会媒体、单位、社区、非政府机构等渠道对各项低碳政策的具体内含、意义及要求进行重点宣传,增强公众对低碳政策的认知度与认同度;充分发挥低碳政策所蕴含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功能,努力在全社会树立积极的低碳消费价值观与实践观。在低碳政策反馈与完善阶段,需重视公众的评价,政府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在多元评估主体基础上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逐步实行政府、专业评估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以公众力量形成对内部评估主体的制约,在技术上提升政策评估结果科学性。
第三,进一步完善低碳政策手段与工具。首先,在规制型工具的使用中,减少规范性文件、命令、处罚的使用,更多使用法律工具,这一变化不仅可增强政策的刚性,也符合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其次,在社会型工具使用中,应更多使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减少文字型、口号型宣传手段的使用。例如,可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制作丰富多彩的低碳知识竞猜、低碳生活情景剧、低碳科普、低碳知识互动等节目,可通过官方及民间互联网渠道设立形式多样的信息宣传、投诉建议、监督促进、答疑解惑等交流平台,将低碳政策内涵有效渗透至企业与个体等政策对象,提升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要加大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运用的广度与深度,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借助价格信号对低碳行为主体实施生态补偿、成本约束、经济激励等,具有较好的政策效果,应成为未来低碳政策运用的重点工具,现有的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运用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出与税收调节上,二者直接作用于低碳生产行为主体的成本及决策,但同样不能忽视绿色信贷、低碳技术与交易等市场手段的应用,通过完善绿色信贷、碳资产质押融资、碳债券、能源合同管理、技术转让等市场机制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四,重视城市低碳发展进程中的短板和弱项。针对城市私家车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对节能减排带来的挑战,需要优化和调整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坚持高密度、紧凑的发展模式,完善各城市功能片区的基础设施供给,吸引居民就近就业、购物与消费,降低私家车主日常消费与通勤出行需求;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计地铁、公交、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的线路和综合接驳场地和线路,并通过价格手段激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模式,降低私家车出行频率。针对城市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及相对落后的新能源应用,要加大对新能源产业企业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与税收扶持,可建立弹性亏损补贴基金对相关企业进行运营初期的成本补贴;建立与完善新能源准入及扶持的相关政策法规,改变长期以来能源领域开发与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营模式,鼓励、支持和保护新能源产业企业的准入与发展;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实施计划。针对城镇化发展与绿地、园林等碳汇增长的客观矛盾,可在有限的绿地规划空间中引入绿道和生态廊道,形成绿色网络布局,并合理高效利用城市建设中待开发的闲置土地,增加绿地的覆盖率,同时可发展“立体绿化”与推广“绿色建筑”,借助于各种垂直绿化植物扩展城市绿化空间容积。
[1] 邓荣荣, 陈鸣. 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J]. 现代经济探讨, 2015(10): 20-24.
[2] 刘颖, 惠冰.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政策评估:误区与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7): 74-80.
[3] 刘天乐, 王宇飞.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落实的问题及其对策[J]. 环境保护, 2019, 47 (1): 39-42.
[4] LO K. China’s low-carbon city initiatives: The implementation gap and the limits of the target responsibility system [J].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42): 236-244.
[5] KHANNA N, FRIDLEY D, HONG LX. China’s pilot low-carbon city initiative: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national goals and local plans[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4(12): 110-121.
[6] JIANG W. Could a less developed city solve its CO2emission dilemma? Evidence from a Low Carbon Pilot City [J].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5, 3(1): 155-162.
[7] LI H M, WANG J, YANG X, et al.A holistic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of China’s low-carbon city pilots[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8(42): 289-300.
[8] 戴洁, 李华燊, 郭莉娜. 武汉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政策的评估——基于公众参与的视角[J]. 学习月刊, 2011(18):15-18.
[9] 石洪景. 低碳政策对城市居民节能行为的影响[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5): 42-50.
[10] 毛劲歌, 罗创华. 公共政策视角下长沙市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意愿实证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17(5): 80-85.
[11] 罗敏, 朱雪忠. 基于政策工具的中国低碳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J]. 情报杂志, 2014, 33(4): 12-16.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First Low-carbon Pilot Cities from the Subjectiv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Baoding City
DENG Rongrong, LI Yaf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Law,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This paper takes Baoding, one of the first low-carbon pilot citie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questionnaire containing three evaluation contents, namely, demand assessment, process assessment and effect assessment that is designed to study the public's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low-carbon pilot policies in pilot citi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pilot cities have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public awareness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concept, strengthening regulation and social low carbon policy enforcement, promotion of justice and fairness of the low carbon policy enforcement,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implementing low-carbon policies. However, the residents' awareness of the significance, content, tools and means of urban low-carbon policies, personal role definition and degree of concern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re is a lack of information and supervision process in the cours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residents' demand for low-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of low-carbon policies need to be further enhanced.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residents’ subjective perspective; low-carbon pilot; policy performance; Baoding city
2019-08-1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JY037);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9JJ50512)
邓荣荣(1981-),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李亚芳(199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
C 912.8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5.007
2096-059X(2019)05–0033–008
(责任编校:贺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