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贵阳 550004)
随着经济崛起,科技井喷,国家把文化建设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全民文化素质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参与度最广、老百姓最欢迎的社区音乐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中明确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高校发展的任务和职责之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强化服务社区导向,为社区提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要勇于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职责,紧扣时代要求以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为己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创新服务社会教育,助推学习型社会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见长,所培养人才要到社会一线工作岗位就业。音乐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所培养的高职学生不像其他专业可以批量进入企业工作,而更多的是进入社区,面向群众进行音乐传播。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服务社会就要面向社区,深入社区进行充分调研,积极探索,以有效开展社区教育为抓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我国对社区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社区音乐教育委员会于2007年成立,设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举办,学界开始聚焦社区音乐教育,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都是微观层面的研究,还未有系统性研究成果。
社区音乐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有组织地利用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音乐素养和生活质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音乐教育活动。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前主席、英国学者菲尔·穆伦认为:“社区音乐指的是专业音乐家与非专业人员或社区团体一起工作”。[1]这里强调了社区音乐活动即社区音乐教育要有“专业音乐工作者”参加。具体来说,社区音乐教育是由掌握全面的音乐知识、有较高音乐素养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社区的固定场所对社区成员进行音乐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活动。教育突出以人为本,以居民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培养居民达到相应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的内容不像学校音乐教育那样具连续性、系统性和阶段性,大部分是以“期”为培训的时间单位,或者以完成某个项目或任务作为引导来进行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互动性。一般来说,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文艺活动建设的一部分,多是以学习一个或几个音乐作品参加演出或比赛,从而达到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音乐理事会下的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缩写ISME)是一个国际性的音乐教育组织,包含7个学术委员会,其中有一个是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2]它致力于全世界的社区音乐活动及社区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推动国际间社区音乐活动及教育的交流与共享,为各国社区音乐活动及教育进行指导。其专家委员韦伯勒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认为社区音乐教育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两种。由政府组织的社区学院、青少年宫、文化馆、老年大学和社区活动指导中心等,有专职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有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课程计划等,属于正式的社区音乐音乐教育,而其他由社区或社区成员组织的音乐类活动,属于非正式的社区音乐教育。从学习的方式上来说,可以从网络上进行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可以是音乐工作者进入社区实地进行现场音乐教育;从组织者来看,有政府主导、基层组织具有公益性质的音乐指导和社区内商业的音乐艺术培训;从地域来看,有城市、城镇化地区和农村的三种社区音乐活动;从教育的目的看,有与高校合作,帮助居民的终身学习、提高全民素质和社区凝聚力,有的与医院、劳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强化音乐在治疗和思想改造中的作用,甚至参与节庆、民俗和仪式活动的各种音乐形式都可以算是社区音乐教育的范畴。总之,社区音乐教育较于学校音乐教育,范围更广,种类更多,面对的人群更复杂。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活动和不同的目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计划都不同,它更具开放性、广参性与灵活性。
音乐的文化功能、教化功能及其特有的运作方式,在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中具有其他社区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中国古代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共识,形成良好的民风民俗,运用音乐手段是最能起作用的。《荀子》第二十篇《乐论》中说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4]荀子认为,音乐有打动人心的教育功能,是别的教育手段无法取代的,好的音乐可以给人以鼓舞、引导人心向善。具体来说,社区音乐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提升居民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增进居民感情交流及创造和谐社区的功能。音乐贴近生活,具广参性,在社区教育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高职院校重视开发社区音乐教育这一领域,在“坚持使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提倡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文艺创作”的号召下,[5]指导不同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的居民聚在一起创作文艺,引导社区文艺有质量地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不仅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引导人心向善,而且促进社会和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关于高等教育的分类包括理论型(包括应用型理论)和职业技能型两种。前者分为研究型的综合大学和培养各行各业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一般高校(包括地方性高等学校),后者是培养胜任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不管是研究型综合大学还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般高校,都属于专业性极强的“精英化”培养模式,而高职院校是定位于大众化教育。与音乐院校培养的专业院团演艺人才和师范院校培养学校教育人才的“精英化”培养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决定了其开展社区音乐教育更具优势。[5]突出体现在服务面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向社区基层群众,如社区培训中心、琴行、社会音乐学校和文化传媒公司等,为群众普及和传播音乐艺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要求教育要无缝对接企业、对接社会、对接基层就业岗位;课程设置上要求校企、校政合作,共同制定适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一系列课程。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有别于理论型高等教育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要进入社区,开展社区音乐教育,与社区音乐管理者和学习者交流,学习社区教育经验,了解行业动态、就业岗位,针对真实岗位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都符合社区音乐教育的岗位需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发展专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更加注重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满足。其中音乐活动已经遍及社区,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各级各类广场舞、器乐、模特表演、歌舞表演和比赛等随处可见,俨然已成为社会文化繁荣的一种标识。以贵州为例:春节期间,贵州各地城镇及乡村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贵阳市观山湖区有居民自发组织的明珠歌舞团;碧海社区老年合唱团;各种节庆举办的文化活动都贯穿着歌舞表演以及每个社区的广场舞健身活动,都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
2018上半年,针对社区音乐教育状况,我们向以贵阳市社区为主,贵州部分地区社区为辅的183位成年人投放了问卷,他们当中社区居民占77.6%,社区音乐教师占18.03%,社区管理者占4.37%。调查显示,社区音乐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占14.21%,剩下的85.79%由社区音乐佼佼者进行指导,认为社区音乐教育很重要的占97.27%。由数据分析,大部分的群众音乐活动处于自娱自乐状态,缺乏专业人员指导。而绝大多数老百姓参与社区音乐活动,都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音乐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就业不乐观,不少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音乐专业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更需要加强与社区联系,服务社区音乐教育的同时,解决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
高职院校要加强服务社区音乐教育意识,积极主动与社区保持联动,实现互利互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向省委、省政府申请专款或多渠道筹措资金成立社区教育中心,直接与社区政府对接,负责学校社区教育的具体事务,包括每年度社区音乐教育的时长、次数、人数,社区音乐教育的目标、效果,相应奖励机制、考核制度等,更好地帮助和指导音乐专业进入社区进行音乐教育。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应做好保障措施: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把服务社区真正纳入专业建设上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制定权责规范,可利用自身硬件资源优势,为师生参与指导的社区音乐活动提供琴房、大礼堂、灯光音响、排练厅及图书馆等设备支持,指派社区服务团队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服务。其次,为了促进与社区交流,高职院校要针对师生社会调研及实践制定激励措施。如,课堂适当让位社区音乐实践,学生进行社区音乐教育按次数、时长或效果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学生指导的音乐节目在县级以上活动中表演或比赛获奖,学校按级别类型给与奖励;教师的社区音乐实践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实施方案,与聘用和绩效挂钩。把社区音乐教育提升到学校建设的层面,制定好各项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措施,就能保证师生更好的服务社区,助推经济文化建设。[6]
高职院校应深入社区,通过对社区音乐文化的实地调研,制定适合社区音乐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建设。只有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分析区域音乐文化的现状、水平和发展需求,才能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能够胜任社区音乐教育岗位工作。保证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社区音乐文化岗位需求,又能根据群众的音乐接受水平和需求,制定适合的社区音乐教学计划和内容,选定适合的指导方式,提升社区居民的音乐技能水平、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在教育过程中,加长声乐(或器乐)、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的学时,增加文艺节目排演、小型乐队编排等实操课程,举办社区音乐创新创业讲座等,打造适合职业岗位的“金课”,让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达到社区音乐教育岗位需求。此外,要把学生社区音乐实践纳入大学学习全过程。大学一年级开始,假期开展音乐社会调研,要求专业教师适时监督学生的实地调研情况,并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大二下学期开始,利用假期或学期课余时间到社区进行音乐教育见习,学习社区音乐各种活动的教育组织形式、手段及内容,从而使学生到大学实习期间就可以全职从事社区音乐教育工作。
除了学校教育和科研外,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培养一批能唱能排、长期进行社区音乐实践、全面了解音乐文化产业模式的“双师型”教师。与学生相比,高职院校音乐教师掌握学科全面系统的知识和科研能力,可以依据社区居民的音乐水平及接受情况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按音乐爱好者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组织手段,高质高效进行社区音乐技能和知识的指导,把握社区音乐教育的全局,引领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7]其次,高职教师到社区进行音乐教育,积累实践经验以更好指导学生进行社区音乐教育,指导学生在社区音乐教育领域就业和创业,以裂变的形式普惠广大社区音乐爱好者;最后,高职院校教师发挥高职院校技能培训的优势,培养社区里的音乐特长生,训练他们参与社区音乐教育,进而成为社区音乐指导教师。
丰富学生服务社区方式,以社会实践、志愿者、顶岗实习等形式参与到社区音乐活动中,与社区合作,定期进行社区音乐实践汇演,并以此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成绩。学生进入社区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根据知识水平和入学年限,可以充当节目的演员、节目排练的助教或是日常教学的教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音乐教育协同发展。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文化的形成却需要时间积淀,社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全民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因此,为了使高职院校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联系社区,承接社区活动演出、音乐比赛及音乐节等,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举专业之力开展社区音乐教育。一方面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服务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筹集横向项目资金支持,获得社区教育后续发展保障,[8]以品牌效应带动整个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总之,新时代音乐生活成了老百姓的普遍追求,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带来了全民对音乐质量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这一社会变化,加强服务社会的意识,真正为社区音乐教育贡献力量。高职院校服务社区音乐教育有很多路径可循,此处列举望能对社区乃至社会全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帮助,让真、善、美遍布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