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摘要:小学习作应该是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儿童生活的本真映射。然而,在学生的习作中常常出现的诸多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语文教学、困扰师生的一大痼疾。要实现小学习作教学的路径突围,教师可以借鉴苏格拉底“助产士”的思想与方法,成为谦卑真诚的访问者,再三追问,鼓励每个孩子呈现不同,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展开讨论,让习作成为儿童主动“认识自己”的过程。
关键词:儿童习作;习作指导;精神助产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A-0077-03
兒童习作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困扰教师与学生的一个难题。传统的习作教学通常以教师引导为主,在耳提面命式的训练之后,学生往往会因为担心立意不高、主旨不对,陷入不敢写、不会写、不肯写的困境,习作时常演变成为圣人立言,儿童内心思想慢慢被遮蔽。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与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比较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苏立康先生说:“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由此可见,习作的主体应该是儿童,是儿童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习作不是翻刻与复制,它从儿童的生活中来,是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儿童生活的本真映射。
一、“助产术”思想溯源与借鉴
早在2400多年前,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记录了西方哲学先贤苏格拉底的思想。苏格拉底要追随作为助产士的母亲的脚步,成为一位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认为每个生命、心灵中原本潜藏着自我,教师是通过提问、启发、比喻等方法,引发人们去主动思考、自觉分析,获得认知上的升华。
根据苏格拉底的思想,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习作教学,认为习作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流露,是一次次与自我精神的对话。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只不过有的鲜明地呈现,有的是冰山潜藏,有的是悄悄展露。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被关注,哪怕是自己一星半点的思想火花得到了赞许,他也会备受鼓舞。因为他的发现,他的思想,他的创意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借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思想,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重新思考自己在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意趣,产生自己的思想,诞生自己的精彩观念。
解放者。教师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解放儿童的大脑,让孩子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习作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做文字游戏,而生活好似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了,溪流自然会奔涌不息。
支持者。教师要支持儿童勇敢言说,让儿童的精神走向独立。儿童是勇敢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儿童是羸弱的,会担心害怕。正因为他们是矛盾的集合体,教师要更多地倾听、鼓励、欣赏,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隐身者。儿童在习作中,时常面临选择题材、构思、遣词造句等难题,需要教师“在场”陪伴、指导。但是,有时教师要学会适当隐身,以退为进。正如分娩向来是痛苦的事情,习作中的孩子从“不会说”到“一吐为快”同样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虔诚的读者。教师要从理解、尊重的角度去阅读习作。习作是儿童个性、内心的表达,他们在习作中袒露心迹,写心事、写悲欢。教师要关心儿童的成长和生存状态,要用赤子之心去阅读他们的习作,去呵护他们的童年。
二、儿童习作中的“助产术”实践
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这位精神“助产士”不仅有“顽强的理性”,更有机智的幽默。因为苏格拉底时常作为谦卑的询问者出现,拜倒在比自己知道的更多的人的脚下。在儿童习作中,教师应努力成为真诚的询问者,不要设定既成的优秀佳作模式,不要简单直接地行使话语权威,应该从挖掘儿童生活做起,让儿童学会自然地表达。
1.热情访问法
教师要带着访问目的,访问提纲,饱含情感地走到儿童中间去问。《苏格拉底传》中写道,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深入探究自然的热心人,渴望发现“事物的生成和消逝的原因”[1]。教师要围绕习作的要点、难点展开访问,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选择宽松的闲暇时光。访谈是自由的,同时也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中的许多人和事,如“你家的小仓鼠最近又有什么新花样了吗?”“你家的蔷薇花开了吗?”“你的小妹妹会笑了吗?你怎样逗她的?”“你养的小鸡怎么样了?”……曾经有个孩子围绕自己的“猫”写成了系列文章,直到毕业很多年,与老师再次相逢,还会谈到自己和猫的故事。
2.一无所知法
在苏格拉底眼中,教师应是谦卑的询问者。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隐退,让孩子自主构思、创想。如何写作,如何启发儿童观察生活,教师仅是管中窥豹,勿要以自身对文风的喜好、对习作技巧的理解去控制儿童习作的生命。其实教师并非真正“一无所知”,而是为了“教”而“不教”。如以“我的2035”为题的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感出发,以未来“我”在2035年的身份,从为社会创造的成果出发,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当学生问起“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要学会藏拙,因为未来的职业还有一半没有被创造出来,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于是,“阳光养老院的CEO的年度报告”“普通儿童牙医的一天”“2035,我在送外卖”“2035,父女一起去援非”……这些精彩的选题,一一从儿童的脑海中迸发出来。教师所呈现的“一无所知”是清空与接纳,是循序渐进地让儿童成为习作的主动建构者。
3.再三追问法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追问”的作用,可以采用“两两伙伴追问”“小组内追问讲述者”的方法,让孩子的言说走向深处,走向丰富。苏格拉底采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别人的思考,在双方都是自由的前提下,进而根据回答继续追问,让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在取材时追问:“你还想到什么”“你的这个主题新在何处”……可以在细节展开处追问:“还有什么”“还像什么”“最有趣的是什么”“你听到什么了”……让抽象变得具体,让平淡变得奇妙。层层剥茧地追问,慢慢掏出儿童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细腻。如引导孩子写自己慢养一棵草或一株花的经历,可以适时追问:“你为何会选择种下这粒草种?你种下时有什么联想吗?你取土、撒种时有小曲折吗?”教师的刨根问底,会让每个孩子的小故事自然地蹦出来。
4.独立相通法
在实际习作中,孩子往往会揣摩教师的意图,掩盖自己本来的生活,刻意去写些根本不存在的事件,这就需要教师的调控和引导。在古希腊特尔斐神庙前一块巨大石碑,上面镌刻着象征人类最高智慧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我哲学原则的宣言。教师应赞赏不同,赞赏独特,要让孩子明白“我很重要”“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值得去书写”。教师应悦纳每一个儿童,让每一个参与对话者都清楚彼此说话的意思,并对照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正如在练习寫“勇气”的话题作文时,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持有独立的观点,如“卖报时,向陌生人打招呼是需要勇气”“打翻了同桌的墨水,向他道歉是勇气”“足球比赛到点球大战时,我走出来需要勇气”“一直怕蚕,向老师要蚕卵准备养蚕是一种勇气”……缤纷各异,才会精彩。
5.从事例到事例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话、展开对话时,要确保对话不会以空洞的方法,机械的认知告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经验开始并与具体经验保持联系”[2],自始至终想着这些具体的场景、事例、事物,避免使用“你明白了什么”“你觉得这样对吗”等。单方面用道德提升的方法,会让学生的习作走入“小孩说大人话”的误区。习作课堂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习作要求作情景化处理,要把写作知识从课堂的“前台”移到“后台”,促使学生探究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讲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领悟不同文体、不同言语环境的表达是应灵活变化的。习作就是折射儿童生活的多棱镜。从事例到事例的做法,是倡导儿童用生活去阐释自己的认识,挖掘生活的真趣、真味。
三、反思儿童习作“助产术”
怀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一书的前言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3]同样,教师作为儿童习作的激发和引导者,是让儿童自己“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1.指导只是帮助,不是生产的全部。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来引导。习作教学中,教师是创造一种特别的、经过选择的环境,可以提供适当的语言材料、生活原型等,让孩子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促进其语言的生长。课堂是需要设计的,提问和追问是要精心设计的,儿童的生活状态是要悉心了解的。
儿童的习作指导并不是知识的传授、概念的灌输,而是要引导儿童自觉地、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让自己的生活走到前台,完善自身的人格。
2.助产的不止于习作,还有完整的童年精神。凡是真诚的写作都是在进行精神旅行,享受精神的快乐。儿童的言说是对周遭世界,外在的和内在的再认识、再思考。当儿童用语言去言说,或运用文字去表达,他们就是一次次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对话,是在思考生活,交流感情。
儿童特别珍视自己的小发现、小情绪、小爱好,成人不能忽视、无视儿童的情感存在,将其“未成熟的状态”当做是一种较为消极的因素。教师作为儿童习作的“助产士”,需要带着儿童的情怀去陪伴,因为童年是人思想的原乡,童年生活的境遇、对事物的认识会深深地留存在人的记忆深处。
教师将自己放低,以谦卑的询问者出现,是让儿童牵引着课堂,同时也是儿童给予成人重返童年的机会。教师的追问和帮助,可以打开儿童的记忆,促发他们学会沟通,学会构建自己的生活世界。由此可见,儿童习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内心丰富和快乐的历程。
参考文献:
[1]A.E.泰勒.苏格拉底传[M].赵继铨,李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29.
[2]勒内·萨兰,芭芭拉·奈塞尔.求索的心灵: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易进,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2.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2:前言.
Application of “Midwifery” in the Guidance of Childrens Writing Practice
Chen Fang
(Nanjing Lixue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writing should be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childrens emotions and it is also the authentic reflection of childrens lives. However, many problems often arise in students writing practice, which has puzzl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hinese teaching for a long time.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teachers may learn from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Socrates midwifery”, and become humble and sincere visitors to encourage every child to be different through repeated questioning. Besides,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discussion with specific examples, letting writing practice be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aining insight into themselves.
Key words: childrens writing practice; writing guidance; spiritual midwif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