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晓泓
摘要:创设情境是小学低年段说话写话教学的主要策略。低年段说话写话的情境设计策略包括以任务驱动表达内需,据对象确定表达形式,用评价调节表达导向。教师只有设计富有学科特点、基于儿童生活的真实或拟真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对象的真实表达,才能在说写的言语实践中开启学生思维,创建出有情有境、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情境设计;说话写话;小学低年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B-0057-03
情境能化抽象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情境是小学低年段说话写话教学的主要策略,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能够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使说写活动具体可感,消解说写任务的陌生感。目前,小学低年段说话写话的情境设计,教师一般会引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进行角色扮演,营造贴近学生兴趣点的氛围,组织闯关游戏、实时观察、分组竞赛等情境活动,在活动中适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在一次说、写一种水果的研究课上,教师设计了以下两种情境:
情境A:喜羊羊准备开一间水果店,想聘请售货员,应聘条件是能熟练向顾客介绍水果。如果你去应聘,你会怎样介绍一种水果呢?
情境B:最近老师遇到了一件烦心事,6岁的女儿不太爱吃桔子,可大家都说吃桔子对身体好处多。同学们有办法帮助老师劝说她吃桔子吗?
执教者在两个基础水平相似的班级进行教学,除了课堂伊始的情境创设,其他主要教学流程基本相同。笔者对两节课情境设计效度做了观察,详见表1。
课后,笔者调查采访了两班学生。A班学生有的说不愿意当店员卖水果,有的表示虽然喜欢看动画片,但不愿意做喜羊羊。由此可见,情境A只是通过视频刺激,赢得了眼球,没有吸引所有学生进入说写语境。B班学生被访时仍饶有兴味,他们有的关心老师女儿会不会喜欢上吃桔子,有的觉得能帮助老师很开心。可见,学生的思维、语言均已高强度参与到拟真的学习情境中,表达成了一种内需。
反思情境A、B,笔者以为,情境B设计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改变了单纯感官刺激的套路。在情境B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只是附着目的,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进入富有学科特点的表达语境,具体措施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以任务驱动表达内需
类似于情境A那种感官刺激获得的兴趣一般不能持久,真正能够保持的兴趣与动力来自内需,即在一定目的任务驱动下,经历具有一定挑战难度的学习过程,达成学习目标。
情境B选择了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生活事件作为语境,有明确的任务,即劝说张老师女儿爱上吃桔子,这就使教材宽泛、虚化的话题变得明确、具体化了。这个围绕说写话题设计的任务语境,会成为说话写话训练“潜在的动机资源”,成为说写活动开启、推进、达成的根本动力[1]。在生活语境具体任务驱动下,儿童内心会激发出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主动、更广泛地激发联想,激活原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潜能,主动建构探究、尝试、构思、运用、修正、解决的练习体系,在“最近发展区”内,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顺应所学知识,形成能力。此时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再者,情境B更体现着儿童立场。低年级儿童好胜心强,乐于挑战,对教师有崇拜之心,他们会把帮助教师做事这样的任务当作一种荣誉,想方设法去完成。这种基于儿童立场的任务语境,正切合学生的思想与情感需求,切中了学生说写的兴奋点。此时说写任务与学生的说写需求高度吻合,学习便可以在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二、据对象确定表达形式
说话写话是特定语境中与特定对象进行的口头或书面交际活动[2]。情境B是生活的真实呈现,在此交际情境中,学生的言说有确定的对象,因此要根据对象的身份选择表达形式。也就是说,在描述一种水果时,要将以说清颜色、形状、味道等的再现式学习,转变为思考怎样介绍才能让老师6岁的女儿喜欢吃桔子的探究式学习。有了要考虑言说对象的课堂语境,每一位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共有知识和自己的特有经验提出方案。他们构思、尝试、解决和创造足够开放的空间,会主动寻求好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言语形式。
情境B中张老师6岁女儿与二年级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不大,喜好接近,心理水平接近,因此表达形式也会贴得很近。当学生在说话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愤悱”之际,教师再适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辅以表达方法指导,如介绍的角度、拟人化的口吻、生动的比喻等,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修正每个学生介绍水果的策略。从情境B课堂观察到的情况看,多数学生表述侧重于外形的可爱、味道的可口以及功效与作用等方面,这是针对老师女儿年龄小,易于被好玩、好吃、对身体有好处等“功利性需要”所吸引而进行的取舍。这样的教学,似乎在低年级也渗透了谋篇布局的意识。其中一个学习小组,有这样一段描述:“剥开它的皮,就会有一股浓香扑来。不过,你可能觉得这味道有点刺鼻,可千万别让桔皮上冒出来的汁水溅到眼睛里,会辣得很难受的;也不能直接用嘴咬桔皮,又辣又苦,会让你难受好一会儿的。”这段描写一般不会被提及,巧合的是老师女儿当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拒绝吃桔子的,这次写话也因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劝说效果。后据调查,写这段话是因为小组成员有这样记忆犹新的经历,写话时生活体验被唤醒,成就了一次个性化的表达。
在这样对象明确且能融入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容易受到感染,像探险一样积极挑战,在一种“全语言”的情境中,通过语言文字实践,掌握适合的言语形式,提升表达技巧。
三、用评价调节表达导向
很多说、写教学不重视评价,不能很好地利用评价的导向、反馈和调节功能,调整学习行为,达成学习效果。“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几乎每一篇发表的文章,都经历了作者和编辑反复修改的过程。情境B含有隐性评价,即能否通过对水果的介绍实现劝说目的。有了评价的标准,在达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说、写情况,多次利用语境,组织反馈讨论,增加同伴间的合作、演练,并根据需要修改、编辑,在不断的修正调整中,学生的说写活动逐步走向完善。
说、写的交际活动是“构思—选材—起草—修改—编辑”循环往复的螺旋式过程[3],语境中的隐性评价,可以作为一个悬置的标准,在复杂的表达实践经历中作为一种参照。在反复斟酌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谋篇布局的合理性、表情达意的巧妙性自然会增强,有利于循序漸进地训练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逐步培养系统完善的表达习惯。
当学生的说、写活动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即可宣布任务完成,并展示优秀作品进一步激励学生。比如介绍一种水果的说写训练,经历了修改、编辑的过程后,教师展示了一篇优秀习作,并欣喜地告知学生,自己女儿因为读了这篇文章,尝试吃了桔子,现在不排斥桔子了。此时,学生因为任务完成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综上,在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中,创设具有学科特点,基于儿童生活的真实或拟真任务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在说、写的言语实践经历中,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生活经历结伴同行,悄然开启学生的思维,孕育出有情有境、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2][3]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3-46.11.11.
Context Design of Underclass Pupils Speak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u Xiao-hong
(Yangzhou Yucai Primary School, Yangzhou 225000, China)
Abstract: Creating contexts is a major strategy for underclass pupils speak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 including expressing their internal needs driven by tasks, determining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objects, and adjusting the guidance of expression through evaluation.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authentic or near-authentic task contexts with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childrens lives to guide them to express themselves authentically with goals and objects, so that they can trigger their thinking in practic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and create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full of contexts, emotions and vitality.
Key words: context design; speaking and writing; primary school under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