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博
[关键字]设计;绿色;城市;科技
2018年10月18日,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河北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一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在雄安新区开幕。设计周以“设计力点亮未来之城”为主题,选择芬兰作为主宾国家,致力于推动设计交流和行业互动。此次活动将开启河北工业设计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开创设计创新下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在第一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设计师、尖端领域科学家、创新企业领袖,对未来城市进行了更加完美的畅想,在共同预见未来的主题下,以设计之眼提出了未来新城的发展模式。
据了解,本届设计周是河北省为推动工业设计交流合作而重点打造的高端品牌活动,是河北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本届设计周将主会场设在雄安新区,是要在雄安新区这片寄托梦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土地上吸纳和集聚国际一流的工业设计创新资源,打造工业设计新高地和集聚区,从而以雄安新区为窗口,辐射河北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河北省希望全球的设计精英以本届设计周为起点,将一流的设计理念、设计产品、设计品牌,深度地融入河北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进而与河北制造相结合,携手谱写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在活动中表示,作为一个未来之城,雄安在开始其宏伟城市规划时,想到以设计助力,这是雄安模式的一大成功举措,因为设计对于未来城市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力。日本跨界设计大师黑川雅之认为:“城市是有生命的,而设计则是这座城市的发动机,它可以启动城市的引擎,让人们感受到自由、轻松、舒适的生命活力。雄安是一座尚未被开发的城市,新的设计、有效的设计会为它注入力量,让城市的生命力焕发出来,让它百年、千年后依然可以为人民服务,驱动人们的生活。”
本届设计周期间,近5000平方米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在容城市民体育运动中心举行。展览分为国际及海外经典设计展区、国内先锋设计展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展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军企业展区、河北设计成果展区、“5×10:混合空间设计实验室”、国际先锋设计体验展馆七大展区,展示来自于芬兰、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中国等国家的逾2000件设计精品,融合了互联网、AR、VR等新科技、新手段,展现出全新的设计理念。
面对现场琳琅满目的高科技产品,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指出,今天的城市真的不能再加速了,该放慢脚步看一看落在身后的城市文脉。“国家将雄安新区定位为千年遗产城市,而联合国对遗产城市的指标是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所以,我提出‘软城市’的主张,以艺术导向的设计,生发诗意的栖居,找寻真正属于我们灵魂的东西。”王中认为,雄安承载着探索中国第三代城市未来走向的责任,第一代城市以深圳为代表,第二代以浦东为代表,那么第三代城市的设计则应该基于更长远的未来,而不能被现在暂时流行的元素所蒙蔽。
摩拜单车创始人兼CEO胡玮炜则认为,未来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与科技将紧密结合。即使是无人驾驶的时代到来,也不会使自行车消失,甚至会使其产生更加繁荣。因为繁荣的城市应该有小巷、有人文,让人们能有相互偶遇、相互交流的空间。望得见乡愁、看得见青山绿水是对未来城市的畅想,这样的城市才更加适宜人们居住。城市复兴2050创始合伙人姚京在畅想中说:“未来的房子应该是个独立生命体,它是多智能的接口,有大脑,可以与我们发生情感互动,由被动变成主动。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房子会变得更加有情感。”
对于未来城市的设计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的问题,有关专家的设想可谓一语中的。“未来的城市应是完全智能的城市,全城都有WiFi,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人获得普及。未来城市还应该是高科技的城市,有自动驾驶、无人机、智能商场、智慧医疗,这些都将伴随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北京市科创中心发展战略专家鲁白如是说。“未来城市的交通一定是智能化的,汽车也可以与人产生互动,你可以在车外与它对话:‘嘿,小威,你给我来个自我介绍。’这打破了原先汽车是冷冰冰交通工具的界限,使它像人一样和蔼可亲,具备设计美感。”威马汽车首席技术官闫枫从汽车层面分析了其对城市未来的设想。城市容纳了人类安居乐业的梦想,是经济生产、社会发展和知识创造的最关键单元,唯有将其设计得更加完美,才能使其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宜居之城。
近年来,各国非常倚重城市体系建设带动全域经济增长。欧洲和美国均拥有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大中型城市体系,亚洲城市的表现也同样惊艳。照此趋势,预计到2025年,全球城市600强将构成全球GDP总量的60%,城市体系的建设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将愈加重要。具体而言,即设计的力量体现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之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城市生活的步调。设计能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2012年被认定为世界设计之都。芬兰著名的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有一句名言——设计师的任务是在地球上创造一个天堂。只有53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芬兰,之所以是世界著名的设计强国,是因为芬兰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使之融入一切生活设计之中。
日本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曾说过:“设计,不是为了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因为设计本身就是商品的本质。”与其说城市设计拥有改变世界、改变商业、改变科技的能力,不如说设计最大的力量是让人觉醒的力量,让人看到可能性。换言之,城市设计的奇特,体现在轻工业、精密工业、智能制造等方面,是设计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通过设计的表达被更广泛地应用在城市建设和生活场景中。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曾说:“所有的东西都是被设计出来的,这只杯子、这个调味瓶、桌子、勺子、iPhone、照明器具、地板的材料等,全部都是通过设计实现的,我的毛衣、拉链、纽扣、眼镜也都是,其中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所以,设计应该追求的,不是制造物品,而是制造价值。”例如,位于河北容城市民体育运动中心外的先锋设计科技体验馆,在此次设计周邀请了来自中国台湾的知名策展人胡朝圣等城市设计大师。同时,设计周还集结多位新锐设计师,共同创作了未知世界馆、科技共生体验馆、城市意象探索馆及设计价值区四大空间。
完美设计是城市建设想象的践行者。城市建设设计家皆知设计是美,设计是诗,设计是思考,设计是研究,设计是城市建设形象的呈现者,是城市建设想象的践行者。他们通过交互式体验场景和设计作品,让人们沉浸于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产品的精美奇致、创新的出奇不意与科技的逞奇眩异中。
王坚是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近年来,其牵头“城市大脑”项目,希望利用城市的数据资源,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最终把数据变成城市治理的最重要资源。胡玮炜是全球首个智能共享单车摩拜单车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其创办摩拜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结合新型商业模式,寻找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途径。摩拜单车的出现,努力实现让自行车回归城市、用骑行改变城市的梦想。在加入摩拜前,胡玮炜拥有十年汽车科技媒体经历,这使她格外关注科技对生活的改变。
来自中国湖南的远大集团对于未来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也有自己的见解。其展位的醒目位置摆放着一座摩天大楼模型。这座号称“天空城市”的大楼设计高度838米,总共220层,包括住房、学校、医院、酒店等设施,涵盖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座高楼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其“搭积木”式的建造方式。组成大楼的各主要部件和内部管线先在工厂生产、安装,再由工人在工地搭建。搭建过程预计耗时约100天。远大的工作人员指出,高楼可解决未来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而模块化的建造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效率。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展示则侧重于房屋对能源的智能管理。智能房屋的电力来自利用风能、太阳能的自主发电系统。从外部电网获取电力时,房屋内的计算机系统可自动监测电价变化,在电价较低时购电。储能装置可储存新能源电力,既可供房屋用电,也可用于电动车充电等。施耐德电气投资公司带来了智能电网、智能水管理等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德国铁路公司、德国弗劳恩霍弗公司等展商也各显其能,尽管某些技术方案尚处于概念阶段,但也有不少技术方案已在各种城镇中获得应用。此外,谷歌姐妹公司“人行道实验室”正在加拿大多伦多兴建全球首个“互联网街区”。这个耗资5000万美元的项目计划打造一个用于测试新兴技术如何缓解污染、解决交通堵塞和廉价住房稀缺等问题的平台,从而找到未来城市规划的智能模式。
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中的设计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城市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以往,城市规划不习惯研究建筑,各建筑主体也是各顾各建造,即使每个建筑都有各自特色,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拼凑在一起也会显得违和。有鉴于此,城市的总设计师必须具备全景观,城市设计既需要先进的理念,也需要科学的工具和方法。中外的许多古代城市看起来都很有特点,就是因为城市建设有其规矩,各种构成要素有序并行。
所以说,要想使城市建设和开发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开发设计就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循环原则,包括最大限度地利用阳光,让绿地与街景配合协调,把垃圾当成资源,等等。目前,全世界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而这些城市对地球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总量的七成,它们消耗大量水,破坏了水质,也制造了堆积成山的垃圾。城市已经左右了这颗行星演进的方向。更为严重的是,它们还在不断扩张,而且扩张的速度很快。据联合国的最新估计,到2030年将有50亿人居住在城市里,其中近半数人需要使用的住宅、学校、工作场所和公园目前都还没有投入建设。
由此可见,如何建设城市,使其尽量具有可持续性,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却也同样鼓舞人心,因为城市的发展,一直带动着世界的发展,对于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城市是创新的发动机、是企业活力的源头。城市的领袖们也都证明:城市是有力的行动者。这些领袖正在凝聚大众的力量、制订环境议程、推动项目实施。从大都市到小城镇,无论是市长、投资者,还是经济学家、规划者,人人都试图为快速扩张的城市重新设计一些基本元素。他们如何规划城市的景观,如何设计城市的发展轨迹,将深刻影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未来。
眼下,许多城市都采取了重量级手段减轻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这些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但是,这些还不足以为我们创造积极的未来。如果城市还能实现更多功能,多做“好事”,比如将垃圾转化成养料或者用来生产粮食,就更好了,因为这不仅能减少负面影响,还能将我们引向一个人人都向往的未来。城市的未来不应该是“变得有些糟糕”,它应该变得“更加美好”,成为生态宜居型的康养幸福之城。
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城市仅覆盖地球表面积的3%,却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到2030年,全球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想住在大城市,这是全球性趋势。”汉诺威工博会主办方、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管理委员会委员如是说。事实上,城市在运行成本、能源消耗上都必须保持高效,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使其对智能技术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城市如何智能、高效、可持续地运行,如何更适宜居住,就是“大都市解决方案”的参展商们试图解答的基本问题。
身处全球科技大爆发浪潮中,科技必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互联网使全球城市联结由间接变为直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使城市联系由慢速变为极速,人工智能使城市演进更加多样化、智能化。通过科技构筑公共设施与服务体系,将为城市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可以利用运筹学、空间模拟等技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空间再造,建设“紧凑型”大都市。成功的案例包括英国伦敦2004年制定的大伦敦战略规划,它解决了多年城市发展中的痼疾,其城市空间测算坚持竖向设计、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了土地、能源、水源等资源,形成了紧凑、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不仅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布局有重大的意义,作为城市的综合部署,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城市发展规划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才能顺利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遇到的问题,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各地应该积极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建设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城市为重点发展方向,努力坚持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加强形象建设,增强现代城市规划的综合实力,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绿色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当前,不少科技公司开始布局“未来城市”。例如:“人行道实验室”由谷歌母公司创立,旨在开发、孵化城市科技,其在多伦多工业港口的改造试点令人期待。比尔.盖茨则选中了美国凤凰城,将在那里的沙漠中“平地起高楼”,建设一个“前瞻性”的智慧城市社区。特斯拉公司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城郊打造的永续发展社区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可持续技术将使城市能源系统更加智能与绿色。
城市,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利用资源、创造文明能力的最高表现。人类的每次科技飞跃,都给城市形态带来巨大的变革。在思想与技术的驱动下,人们自古以来就在不断追求着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以及足以容纳这个理想社会的城市形态。18到19世纪,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接踵而来,铁路网、电力网给城市和区域带来了爆发式增长的动力,也相继带来了工业城市和田园城市的理论范式。20世纪初,汽车、高速公路、电梯等的普及,广亩城市和光辉城市又成了现代城市的原型基因,几乎融入了所有城市规划的血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互联网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即登峰造极,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又相继成为新技术的焦点。相较前几次技术革命,这一次变革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似乎有更充分的理由重新塑造城市形态。业内皆知,现代城市开发建设的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规划技术手段,但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如果没有法规、政策、资金等的支持,缺少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开放建设主体参与,再好的城市设计也难以实施。为此,相关专家指出,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再塑、城市设计通透与百姓生活便利、个性化打造与精细化管理等关系,都是摆在城市设计者们面前的课题。基于此,好的城市设计有了好的后续管理与之相配,才能真正让城市成为人们永远怀念在心的“特色乡愁”。
今后,在许多大城市的街道上,类似共享单车的新型设施会越来越多,在垃圾桶、路灯、公厕等提供更多人性化功能的同时,整个城市将会被ICT技术重塑,变成全生命周期数据化可感知、弹性可变、实时可控的数字化平台。海量数据将通过传感物联网、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汇入城市数据平台,并在实时地图上动态展现;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开放数据,市民与企业可以获取或者创造新的数据产品和应用;机器学习可以通过多源数据的表现识别城市事件;城市模型可以提前预测和预警各种异常;管理者、市民、从业者可以在平台上共同参与社区的治理。总之,未来的城市将依托科技力量,在发展演进中不断迎接挑战,为世界经济的绿色、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