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友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既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孕育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挥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推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断探索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之路。
认清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不可或缺的阶段。因此,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要深刻把握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教材体系主要是指“教材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贯穿一条基本的主线,由相互贯通和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基本内容所构成的结构关系和逻辑关系,教材体系规定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1](P45)而教学体系则是“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对既定课程的教材体系进行转化与呈现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授安排的总称。”[1](P45)这一阐释为我们研究《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材体系有所不同,《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材体系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历史进程为线索,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关系与逻辑关系。该教材既具有学理性,更具有政治性。
既然教材体系蕴含着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而以它为基础所建构的教学体系就具有了内在的规定性,所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体系也必须根据其教材体系的基本内容来确定。但该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容最终并不能完全与教材体系相重合,因为它的建构原则更加侧重于教学的有效性,把抽象的理论还原到实际生活中去,用理论解释实际,用实际检验理论,以彰显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增强理论的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教学目标。由此看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则可以认为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现实需求,对教材的理论内容和层次编排进行二次整合与再消化,形成适用于具体时空条件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讲授安排,从而实现该课程教材体系实践维度的创造性转化。
国内著名学者陈占安、秦宣一致认为:“要搞好‘概论’课的教学,除了要理顺思路,编好教材以外,还需要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2]因此,讲好《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就必须对该课程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1.《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重要依托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该课程教材体系来进行。该课程的教材虽然版本众多,但都是由专家编写、经国家相关机构审定后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的,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言传身教,更是贯彻国家意志的传道授业,该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此具有了科学权威与组织权威的双重特性,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构建该课程教学体系时,必须围绕该课程的教材体系来进行,在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讲授安排时需以教材体系的内容为基础,以教材体系的要求为导向,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离开了该课程教材体系而构建的教学体系,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偏离该课程应遵循的教学方向,就无法担当起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任。
2.《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实践载体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的知识结构编排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之后确定的,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在情况复杂、问题繁多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并不能替代生动鲜活的教学实践过程。因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作为供师生参考使用的资料体系,具体规定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毛泽东思想概论》的课程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体系进行二次转化,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教材中所蕴藏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适应不同教学情况与条件的教学体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这样一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就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近年来,国内学者尽管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总的来看,这种转化大都还停留在“自觉性的萌芽状态”——自发实践的层面,还未形成《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理论自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刻领会该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以增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定的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逻辑严谨、系统完备的毛泽东思想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入脑入心的信仰体系,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教育与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完备的知识体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必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所系。”[3]所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材体系就必须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最终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该课程的教材体系才有存在之意义。但这一转化过程不是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强化对于《毛泽东思想概论》教材的背诵记忆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使学生吸纳《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知识点并融会贯通后才能实现。教师若按照《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材体系原封不动地将知识“搬”进学生们的头脑之中,只是对该课程知识的二次温习而已,学生仍然停留在机械学习的范围之内。所以,教师就必须在吃透和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凝练融合,通过合理的教学形式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完备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预定的教学目标。
2.为帮助学生构建入脑入心的信仰体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必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灌输的过程,是政治价值观再生产的过程,是帮助个体选择和坚定信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4]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综合能力的磨炼,还要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建构深入灵魂的信仰体系。这一重任只靠照本宣科是完成不了的,必须将理想信念融入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讲授之中。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是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宝贵的精神财富,学好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学生才能把握住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但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材体系总体上来看是一个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直接将抽象难懂的理论体系“内化于心”,存在很大的困难。克服这样的难题,就要求教师必须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使其理论生动化,使其观点生活化,使科学的方法论易于学生吸纳消化,辨明是非,坚定正确立场,从而在不断的学习中建立入脑入心的信仰体系。
1.《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自身的特性,要求教师必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毛泽东思想从时空方面来看,更多地带有“过去时”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通常来说,毛泽东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不利于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及其发展史的把握。但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也为教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可仅仅按照教材的设置与安排来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肯定无法完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接,只会“令其中涉及的所有伟大思想变得味同嚼蜡,不仅倒了思想的胃口,而且抹杀了思想本身”[5](P40)。教师若在讲授该课程时,以史带论,用生动形象的史料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便可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材,在富有理论性的同时还带有鲜明的政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在让学生打好知识功底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然而,传统的以教材体系为核心的“灌输式”教育已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只是毛泽东思想的“骨”,而不是毛泽东思想的“魂”,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价值观念的教化作用。良好的教学体系则能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充分整合,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有的放矢的讲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多样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相比按照教材体系的平铺直叙就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2.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下日趋加快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渠道与认知方式,这种现象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快速化的浅阅读以获得碎片化的知识,更加偏爱感官方面的刺激而不是深度的理性思辨。就《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而言,一方面,该课程教材体系的建构周期较长,耗费的时间较多,这一客观事实使得《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无法适应学生快速变化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高度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该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充分证明,单纯地以教材为基础的理论说教是行不通的,以教材体系为模板的教学方式已失去了生命力,跟不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步伐,唯有教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运用新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理论呈现在活灵活现的荧幕之中,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枯燥乏味转向活泼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具有深度的研究型思维。
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更加多样的手段来接触新鲜事物,感知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这也形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认知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知识面广,思想多元。一方面,他们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时,会自觉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与思考问题,往往能提出与传统教材体系给出的答案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受所学专业的影响,热衷关注时事问题,关注理论热点,当今发达的信息传播手段更是给予了学生宽广的平台,他们在关注时事的同时便有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获得理论支持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期望。显然,仅按照教材体系来安排课堂内容,“回避现实的巨大存在而仍然采取物质与精神二分方式进行教育,……都只会更加激化社会和人们的价值冲突,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6](P6)所以,教师必须将现实与理论的热点问题同《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讲授内容结合起来,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方法论来分析解释这些问题,建构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体系,及时回应学生们的重大关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自信。
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诸多问题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在建构该课程教学体系的行动之上,因为,理论只有付诸行动,才有存在之意义。可以说,建构教学体系是打通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就此而言,《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需要从教师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来进行全面构建。
第一,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必须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一方面,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费尼克斯认为:“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问中引申出来。或者换言之,唯有学问中所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适当内容。”[7](P115)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理论方面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教学安排循序渐进地将研究所得的学术思想与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关乎根本的重大问题,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和解读,使学生形成关于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正确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自信。
第二,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必须整合完善教学内容。首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是建构其教学体系的基础,所以,教师建构该课程教学体系的前提就是要吃透教材,实现对教材“无死角”的把握。其次,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材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毛泽东思想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导致教材章节众多,内容广阔。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时按照教材的章节设置讲完所有内容,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效果。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必须对教材重新进行规划编排,提炼出毛泽东思想知识体系的重点、难点,并在讲授这些重点、难点的过程中穿插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以点带面,既突出重点,也兼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最后,良好的教学体系不仅包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耕,还包括对该课程教材内容的拓展,为学生建立梯度明确的经典文献阅读体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提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毛泽东思想经典文献书单,并在课堂之中将其与教材内容串联起来,对于学生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这样教师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刻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消耗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8](P1)教师要想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而实现对于该课程的有效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大功夫。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来进行《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就《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来讲,让学生做“老师”。通过搜集资料、准备教案、课堂讲授、课后评价等工作,学生可以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会对所讲知识留下深远持久的印象,这不仅有利于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还有利于提高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采用背景透视教学法来开展《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距现在较远,学生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很难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就需要教师采用背景透视教学法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重点章节进行党史国史的透视讲解,并结合当今党和国家的现实境遇,进行分析对比,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及其现实意义,在学习中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四,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要方式,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化静为动”,是该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多媒体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在短时间内传播更多信息量的优势,可以将书面化的内容以令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对学生产生多重化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消化。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教师可以为同学们播放经典电视剧《长征》的片段,以直观化的方式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部分历史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首先,现时代的网络平台包含着浩如烟海的教育资源与教育信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大量的优秀范例与有益资源来构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融百家之长,提升教学效果。其次,网络平台在提供资源与信息的同时,也给予了教师拓展《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平台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习交流群,在课下推送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经典文献和精品视频供学生参考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在学习交流群中解疑答惑,这样就建立了线上线下双行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平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教育局限,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体系的建构落到了实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还是要靠辛勤耕耘在一线的广大思政课教师们来实现。教材内容不易更改,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亦难改变,但作为教学主体的老师则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具有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因素。教师如若将讲授该课程的工作当做人生事业来看待,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吸引学生,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感染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折服学生,那么教师就把握住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