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玉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校园讲坛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能力素养提升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校园讲坛在高校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 加强高校讲坛建设,发挥高校讲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讲坛文化历史渊源悠长,最早可追溯至庄子的寓言典故“杏坛讲学”。 随着传统讲学的演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讲坛在当前高校的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它主要是指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以拓展大学生知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以公共讲座、论坛、报告会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知识共享平台。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创设有自己的校园讲坛,以发挥校园讲坛的育人功能,如安徽师范大学的“敬文讲坛”、淮南师范学院的“舜耕讲坛”、复旦大学的“星空讲坛”、武汉大学的“弘毅讲堂”等。 笔者所在的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 年起,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为宗旨,创办了校园文化品牌“医专讲坛”,开展了讲坛育人的实践探索,校园讲坛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活跃思想、开阔视野、成长成才的平台。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高校讲坛是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不受师资、课程计划的限制,通过邀请校内名师、校外专家学者、优秀成功学长、企业商界精英等,围绕某个主题开展讲座,进行分享交流。 高校学生则是通过讲坛宣传海报、 学校微信微博、同学口口相传等途径获知讲坛开展时间、地点、主题以及受邀嘉宾等有关资讯,在没有学校考勤、纪委通报、教师监督等“硬性指标”要求下,或是对某主题感兴趣,或是对某嘉宾特崇拜,亦或是为提升自我修养考虑,三五一群自发地、主动地走进讲堂,聆听名家讲坛,领略世态万千。 这种开放、自由而舒适的讲坛模式,更容易拉近嘉宾与学生的距离,并在语言的交锋中、思维相互碰撞中,净化学生心灵、打动学生心弦、触动学生灵魂。
2.变机械灌输为善诱启发。 高校讲坛不单单只是把知识和内容灌输给学生, 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变教学生学为教学生会学。通常是以师生双方的互动讨论为主,受邀嘉宾上台主讲为辅。在互动讨论环节中,嘉宾抛出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用脑思考、学会分析,用口讲述分享自己的观点,受邀嘉宾适时点评,启发学生思维并进行更深入地探讨,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育人的效果。
3.变显性传递为润物无声。 高校讲坛受邀的主讲嘉宾积极借鉴隐性教育的理念、 原则和方法,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讲授专业知识,传递价值理念。例如,讲座中,引导学生分组对“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努力还是外部机遇”“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还是靠道德维持”“爱人与被爱哪一个更幸福”等主题进行思考和分享,既锻炼了口才,又接受了一场场思想的洗礼。除此之外,受邀嘉宾他们在分享讨论过程中, 那种隐性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也将会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某种学术和人格参照典范。
1.高校讲坛的主题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高校讲坛受邀的嘉宾通常是某领域学科的领军人物,他们不光是思想卓越、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更是娓娓道来的超级演说家。 讲坛上他们或是分享某学科领域最前沿、最权威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或是分析解读当今形势政策以及社会热点话题,或是探讨专业技能和学术理论,或是传播红学经典、弘扬励志成才、致敬人文情怀,亦或是旁征博引,将学生所处社会环境与瞬时万变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专业而富有深度的解读,给这些新颖的题材赋予了更多的新元素、新思想。可以说,每一场讲坛都是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锋、心灵的触动,有助于学生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开启他们观察世界的智慧大门,锤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高校讲坛的精准定位学生需求,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要。高校讲坛主题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层次多样、目标定位各异。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名医大讲堂”则是中医药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东北农业大学的“就业创业讲坛”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和创业就业的意识为目标;安徽师范大学的“敬文讲坛”以强化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的。 这些讲坛贴近大学生专业学习、创业就业、成长成才发展的实际,定位精准,目标明确,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发展的需要。
1.高校讲坛的品牌效应渐显。 首先,作为校园讲坛品牌的标志, 高校讲坛的名称依托传统农耕和地域文化,或是以校训、标志性景观,或是校园历史传承而命名,其寓意丰富、涵义深刻,例如,武汉大学的“弘毅讲堂”,“弘毅”是取自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讲坛名称本身彰显的文化底蕴,极具文化影响力,有效的实现了塑造价值、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化素养的育人作用。其次,高校讲坛品牌的形成是个长期积淀、整合、提炼的过程,既体现讲坛的创办理念、创办方向、创办宗旨,又反映了广大师生的学术风范、精神信念、行为准则、共同理想和追求,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生命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创造力,这种以独特的校园文化为载体,系统化、品牌化的运作方式,极大的提升育人效果。
2.高校讲坛的认可度较高。 高校讲坛是延伸课堂学习内容、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学生中有较高的认可度。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校园讲坛的需求,随机抽取本校大学生就《校园讲坛需求现状调查》开展问卷调查,当问到你是否知晓校园讲坛,有98.62%的同学表示知晓; 当问到你认为校园讲坛有存在的必要么,有93.32%的同学表示支持,认为很有必要;在问到你是否愿意参加医专讲坛, 有78.88%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 当问到你对学校医专讲坛是否满意,有99.28%表示认可,认为讲坛对个人素质提升有所帮助。
目前, 高校讲坛的创办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但据调查显示,仍有一些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讲坛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影响力、配套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制约了高校讲坛育人功能的发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强化新时代校园讲坛的育人功能, 引导高校讲坛健康发展, 成为高校讲坛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各大高校创办校园讲坛的形式来看,大多是以讲座和报告会的形式,久而久之,即使主题再新颖,嘉宾知名度再高,都可能会形成“审美疲劳”。长此以往, 高校讲坛也会被传统的知识灌输课堂同化,这显然与讲坛创建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要认识到高校讲坛既具有第一课堂的传统传道解惑的特点,又拥有第二课堂的拓展延伸的优势,是两个课堂统一的纽带桥梁。因此,高校讲坛除了在内容上要注重更加多元化,更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例如可以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主题竞赛,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悟和体验,提升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例如可以搭建校园讲坛的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育人的阵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得讲坛的宝贵资源得到共享互通, 同时突破时空的局限, 极大提升讲坛的受众面和学生的参与度,以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
高校讲坛的“品牌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大学的文化理念的彰显,又是全校师生文化修养的体现。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并整合已有的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充分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海报、官网、新媒体等多种宣传途径,把讲坛传递的文化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使高校讲坛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获得师生认可。 因此,在讲坛建设的过程中, 高校要树立品牌意识, 在宣传推广上下功夫, 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手段来营造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将与讲坛相关的管理制度、标志logo、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元素注入到师生的关注之中,构建较为系统的讲坛文化体系。另外,高校可以打造和讲坛文化相符合的校园文化品牌, 例如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素质教育讲坛, 在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讲座期间,在校园举办了“十秒正能量——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微视频大赛,用以加强学习效果,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强化讲坛品牌效应。 最后,校园讲坛要注重整理讲坛成果。 一次讲坛活动的结束,不是文化传播的终止,应发挥余音绕梁的作用,把思想传播和内容记载相结合,例如云南大学出版的《东陆之声》、西安交通大学发行的《学而讲坛:百年名校文化雅集》等,这些集册作品有精彩内容回顾,也有师生听讲后的反响。 这样,高校讲坛的文化才能发展和传承, 积累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文化育人的效果。
根据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讲坛需求现状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讲坛有存在必要,并对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参与讲坛学习的主动性, 也缺乏自主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自觉性, 从而形成了大学生对讲坛需求的认可与参与其中行动的懈怠之间矛盾。因此,高校可以采取措施对学生参与讲座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和合理引导。例如:可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素质拓展创新学分,或者将讲坛学习取得的学分纳入选修课专业学分计划。 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讲坛管理的配套制度,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可以创建学生团队,做好讲座的宣传、组织以及会务和录音录像资料的整理等工作, 保证讲坛的各个环节顺利实施;除此之外,还可以由学生自主命题并以学生团队的名义邀请校内及兄弟学校的专家名师,发海报并组织学生参加讲坛学习,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 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的能力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