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分析性特点探析
——兼谈现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2019-03-15 17:33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单句复句音素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汉语很难学,在语法部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比英语还要难学。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并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在教材里面的,它们是隐性的,是隐藏在语言运用中的。

与印欧语系的语言形式相比较,现代汉语最大的特点就是现代汉语是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意义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因此,汉语表达并不是一个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过程。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将呈现出不同的意义。这正是汉语分析性特点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比较容易,而运用好语言却很难的主要原因。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表达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的储备以及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要想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是很不容易的。

任何语言的运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下面结合现代汉语的教学实际,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来谈谈现代汉语的分析性特点。

一、语音方面的分析性特点

汉语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规范读音,每一种读音都有相对应的具体字义。在现代汉语语音中,一字多音、语调的变化、音节结构分析等分析性特点较为突出的部分,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困难,通过掌握以下语音现象、语音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认知能力。

(一)一字多音现象

一字多音在普通话中是经常见到的。有的字可以有多种读音,这是符合普通话语音规范的。有的字在方言中或口语中却有多种读音,但却是不规范的读音。有的多音字在以前是规范的,现在却不规范了。比如,“呆板”以前读“ái板”,现在却读“dāi板”,读“ái板”反而是不规范的。

很多同学就分不清一个字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该读什么样的音,哪些是规范的多音字,哪些是不规范的异读字。为什么会有规范和不规范的区分,标准是什么?这些内容有的在教材里面没有具体说明,有的解释得较少,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只有了解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正确的音。

一字多音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种读音。在普通话中,这种一字多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多音多义字,如“银行、航行”中的“行”;多音同义字,如“吓唬、恐吓”中的“吓”;异读字,如“比较”中的“较”可读作“jiào”“jiǎo”。

多音多义字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语义而有不同的读音,这是根据语法的原则来确定的,因为它们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多音同义字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相同的语义而有不同的读音,这是根据历史的原则来确定的。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因而要保留古音的读法。

异读字是在相同的语境中,表示相同的语义而有不同的读音,这样会增加人们学习的负担,根据流行的原则,会保留其中流行得最广的一个音,其余的废除。而有的多音字以前是规范的,现在不再规范,那是因为正音标准在不断地变化,它也体现了语言是不断在发展的规律。

(二)语调的变化

汉语中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用来表达一定的语气或语义。虽然语调的表达有一定的规律,但其中的强调停顿、强调重音等很多是随语境的不同而变化的,同时也很难有规律可循,有的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很好地掌握。

强调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个语义或感情所做的停顿。例如:

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

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

停顿的地方不同,所表达的语义也不同。有的句子可以为不同的表达需要而做不同的停顿。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为突出某些语义或感情的强调停顿同样也不好掌握。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为突出两个标准的具体内容,要在两个“一个是”的后面作强调停顿。

强调重音:是指为突出或强调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意义或感情而重读的现象。有时这种强调重音会随着表达内容的不同而变换。例如:

小王今天去上海。(强调“小王”,回答的是“谁今天去上海”)

小王今天去上海。(强调“今天”,回答的是“小王什么时候去上海”)

小王今天去上海。(强调肯定“去”,回答的是“小王今天去不去上海”)

小王今天去上海。(强调“上海”,回答的是“小王今天去什么地方”)

(三)音节的结构分析

很多学生在分析音节的结构时,不能正确理解音素的意义,弄不清字母与所代表的音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同是一个字母i,可表示是音素i,可表示是音素-i[前],还可表示是音素-i[后]。弄不明白这个字母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音素,在具体的语境中也不会发生混淆。因为音素-i[前]只出现在z、c、s之后,-i[后]只出现在 zh、ch、sh、r之后,而音素i只出现在前面两种声母之外的语境,所以它们不会混淆。

同是一个音素i,在音节中,可以作韵头(jia),可以作韵腹yi,可以作韵尾lai。有时写作i(xia),有时要写作Y(ya)。这就要求学生弄清零声母音节的概念,在分析零声母音节时应把y还原为i。因此音节结构分析就成为语音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音节的结构有一定的复杂性。如 ê 除单独拼写“欸”等一两个音节外,只出现在韵母üe、ie中。因此,在分析üe、ie时,要把其中的e变成ê。

h除了作声母之外,还在zh、ch、sh中表示翘舌的动作,但它却不是音素。

r除了作声母之外,还在er中表示卷舌的动作,它也不是音素,更不是韵尾。

iou、 uei 、uen三个韵母在与前面的辅音声母相拼时,要省略中间的元音,写作iu、 ui 、un。ü在与j、q、x相拼时,要省去上面的两点,写作u。因此,在分析音节的结构时,要把它们还原为完整时的形式。

由于学生对拼音固有的认识使他们难以在音节结构分析中改变以前的认识,而忽视语音是会发展变化的这一客观事实,这也是学生觉得语音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音音节结构的变化,灵活掌握正确的发音,增进对音素的理解。

二、词汇方面的分析性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汇数量众多,表义复杂。如果不懂得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考察词的构成及意义,我们就很难运用好现代汉语词汇。有一个记者约好中午去工棚采访一个农民工,去了以后农民工不在,只有一个小孩子在家。记者很纳闷,自言自语地说这屋里怎么没有人呢?小孩子一听不乐意了,就对记者说:“怎么没有人呢?难道我不是人吗?”同是一个指“人”的概念,但在记者和小孩的意识里却代表不同的意义。可见汉语分析性的特点在词汇中也是很突出的。在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对词汇分析性特点较难理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语素、词和短语的区别

1.语素中词根与词缀的区别

在语素的概念中,词根和词缀的区分是一个难点,因为汉语中的词缀大多是从词根虚化而来的,所以有的语素既可以是词根又可以作词缀。

例如,“老”可以与不同的语素构成词,在“老乡、老虎、老鼠”中是词缀,在“老人、老屋、老手”中是词根。构词时搭配的语素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结果,是作词根还是作词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即使是与同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可能是词缀也可能是词根,这就更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辨别。如“木头”中的“头”,既可以是词缀,也可以是词根。在“这是一块木头” 中是词缀,在表示“用木头做的头”时是词根。

2.语素、词的区别

语素是构词的单位,它是音义统一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就概念而言,语素和词的区别是极其明显的,但在运用中往往容易把两者相混淆,因为语素和词的概念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显现和固定下来。

例如,“沙”是词还是语素,要看它具体的运用环境。在“沙是黄色的”中是词,在“沙漠无边”中它就是语素。而在“沙发”中既不是词也不是语素,它只是一个音节,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语素和词的区别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加以掌握。

3.词和短语的区别

词和短语都是构句的单位,只不过短语是比词高一级的单位。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是不容易混淆的。比如,“老师”和“老师和学生”是不会弄混淆的。但是有的双音节短语就容易与词相混淆,我们依然要依靠具体的语境来区别。

例如,“开关、东西、买卖”,这些音节有时是词,有时却是短语。在“我买了一个开关”中,“开关”是词,在“开关门要小心”中,“开关”是短语。“鞠躬、理发、站岗”,这些音节连起来时是词,插入一定的成分就变成了短语,这就是汉语中的离合词。“他在站岗”中“站岗”是词,“他站了一班岗”中“站岗”是短语。有时候即使我们使用插入法来区分词和短语,依然也很难区分。因为语言的运用环境并不简单,有时涉及的因素会很复杂。

(二)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

汉语中有大量的多义词,每个词义在具体的语境中有特定的意义,因此语境对词义有着特殊的作用,限制着词义的理解。然而汉语中有的词形既可以是单义词,又可以是多义词,它们就是同音同形词。虽然在字典中会用符号标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词,但在实际运用中,两者就容易混淆。例如:

窗台上有一盆花。

她穿了一件花衣服。

他今天花了三块钱。

三个句子中的“花”词形相同,但却是两个词。“一盆花”和“花衣服”是一个多义词的两个义项,词义之间有联系,在字典中标作“花1”,“花了三块钱”中的“花”是一个单义词,在字典中标作“花2”。花1和花2之间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是两个同音同形词。因此要分析“花”这个词的词义和用法,就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可能知道它们是多义词还是单义词。

即使是同一个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语义关系也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但有人却把这种有联系的意义关系理解为无意义联系的同音词,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词。例如,“宽”的本义是指“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引申义为“放宽,使松缓”[1]。在 “你就放宽心吧”中学生反而认为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是两个不同的词。

(三)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理性义、色彩义和用法方面,要辨析同义词的差别就要跟词义的具体运用密切相连。有的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是很细微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分析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否则很多词义将无法辨别。

“希望和期望”这组同义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词义侧重点的不同。“希望”既可指人,也可指物,而“期望”只能指人。

我希望他身体健康。(指人)

我希望明天是晴天。(指物)

我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指人)

同是指人,“希望”既可以是自己对别人,也可以是别人对自己,而“期望”只能是别人对自己。

我希望他明天来。(自己对别人)

老师希望我能参加比赛。(别人对自己)

我们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别人对自己)

词义之间的差别不仅表现在理性义上,色彩义也会有差别。比如,“妈妈”和“母亲”就有语体色彩的差别。即使是同一个词,它们也会因为使用环境的不同,使词义带上不同的色彩义。如“硬”是一个中性词,在“这块饼干有点硬” 中带上了贬义色彩,而在“他的骨头是硬的”中带上褒义色彩。这些色彩义都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辨别的。要引导学生掌握同义词之间的理性义,理解不同语境中的色彩义。

三、语法方面的分析性特点

相对于语音和词汇,汉语语法的分析性特点更加突出。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法所涉及的语言因素更多,语境更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语法的研究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法时遇到的困难比学习语音和词汇时更多。可引导学生通过辨别词性、分析句型、语气运用等方面加强理解。

(一)词性的辨别

词性不同,词的语法意义就会不同。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每一个词的词性辨别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都要和它在句子中具体担当的职责相联系。汉语词性的分析性特点更为明显,所处的语境也更为复杂。

有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了了他的一个心愿”中的第一个“了”是动词,第二个“了”是动态助词。

有的词可以兼类,既可以是A类词,又可以是B类词。“他的脸很红”中的“红”是形容词,在“他红了脸”中是动词。

有的词音同形同,却是两种不同词性的词。“好医生”中的“好”是形容词,“好奇怪”中的“好”是副词。

有的词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我走了”的“我”在具体的语境中指代具体的人,而在“你一句,我一句,说个没完”中的“你”“我”却不指代具体的哪一个人,是虚指。

有的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还可以借用成别的词性。“他他他,他不出个所以然”中的第二个“他”由代词临时借用为动词。

如“他在家”中的“在”是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却介词,但有的人认为它还是动词。

即使是表示同一概念的词,因说话环境不同,语法意义也会不同。“你走吧,我们和你走的不是一个方向”(“我们”是排除式)。“你别走,我们一起去吃饭”(“我们”是包括在其中的)。

(二)句型的具体分析

句型的分析性特点尤为突出,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部分。在汉语中,语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语序的改变或虚词的运用都将会涉及到一个句子的结构或语法意义的改变。

这个人个儿高。(主谓谓语句)

这个人的个儿高。(形容词性主谓句)

这个人高个儿。(名词性主谓句)

这几个句子由于语序的不同以及虚词的运用,就变成结构不同或语法意义不同的句子。

1.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单句和复句的区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结构简单的句子是单句,结构复杂的句子是复句。但是单句和复句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句式的长短与结构简单与否。有时,句式长的是单句,句式短的反而是复句,因为单句和复句的区分主要在于句子结构的是否独立。

比如,“蓝天,白云”这个句子,只有短短的两个词,但它却是复句。因为它是两个独立的分句,互相不做对方的句子成分。“蓝天”不做“白云”的主语,“白云”不做“蓝天”的谓语,这就是结构的独立性。而“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个句子却是单句。因为“蓝天、白云”作了句子的主语。因此,区分单句和复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各分句是否独立,不独立的就是单句。

但是单句和复句的区分,并不仅仅是结构是否独立这么简单。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时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变了,就会从单句变成复句:

王老师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单句)

王老师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复句)

有时同一个句子,中间有了语音停顿就会从单句变成复句:

连长打开门走了出去。(单句、连谓句)

连长打开门,走了出去。(复句、顺承复句)

有时同一个句子,有了关联词语就从单句变成了复句:

他坐下来看书。(单句、连谓句)

他一坐下来就看书。(复句、顺承复句)[2]

同时,单句和复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一听批评就发火。(紧缩复句)

但是在下面的句子中,这个紧缩复句就变成了一个紧缩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各种句子成分。

她一听批评就发火。(作谓语)

一听批评就发火的人是她。(作定语)

她最近变得一听批评就发火。(作补语)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能让他们从理论到实践都能够真正的掌握。

2.主谓句与非主谓句的区别

单句根据有没有主谓关系,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一般情况下不会把它们弄错。

我下课了。(主谓句)

下课了。(非主谓句)

但是,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有时在具体的语境中还是容易混淆的。有时一个句子多一个字和少一个字,它们的结构形式就会发生变化,从主谓句变成非主谓句。比如,介词短语做状语的句子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做主语,但它却是非主谓句:

山上下来一群羊。(主谓句)

从山上下来一群羊。(非主谓句)

独立语中的称呼语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主语,但它与句子没有结构关系,不能做句子的主语:

小王,请你叫王老师出来。(非主谓句,“小王”是称呼语)

小王请你叫王老师出来。(主谓句,“小王”作主语)

省略句中省略了主语或谓语等成分,很多人会把它当成非主谓句。比如,妈妈指着苹果对孩子说:“这是什么?”孩子回答“苹果”。这里的“苹果”不是非主谓句,而是“这是苹果”的省略形式。

(三)句类的实际运用

句类是从语气的角度给句子分的类。一般说来,每一种句类都有自己的使用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能较好地运用。该用疑问语气时不会使用陈述语气,该用感叹语气时不会用成祈使语气。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类表示的语气是可以变化的,它也可以表达其他句类的语气。如果我们不懂得联系具体语境,就不能真正理解句子要表达的语义或语气。比如,陈述句和感叹句能起到祈使句的作用:

狼在口袋里说:“先生,我可以出来了。”(表请求)

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表劝阻)[3]

在四种句类中,表达语气最丰富最复杂的是疑问句。它除了表达疑问语气外,还能表达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其中,表陈述语气最多的就是反问句:

白求恩说:“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呢?”(表否定)

疑问句具有感叹句的功能:

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疑问句具有祈使句的功能: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地不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汉语的分析性特点十分明显。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交流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过程。特别在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国,语言表达具有很深奥的道理。一个人表达的好坏,除了他所使用的句子的表达方式外,还跟具体的语言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语言表达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但是要学好它用好它却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在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好现代汉语。

猜你喜欢
单句复句音素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依托绘本课程,培养学生英语音素意识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素意识与自然拼读整合训练的探索
在拼读阅读课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
零基础速记48个音标音素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4期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