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乡射礼考释

2019-03-15 14:07武振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原平明太祖官府

武振华

(吉林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原平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汉民族聚居区的分界线上,在清之前特别是明朝,它一直位于中原王朝在山西应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第一道屏障之上:“崞三面临边……群山四障,沱水前潆,原隰宽平,城郭完固,南镇九原,北枕雁门,西控八口,东环大河,诚三关之襟带,亦全晋之藩篱。”[2]因此原平成为山西北部的一个军事要塞,受此影响原平形成独特的军事文化:乾隆二十二年版《崞县志》载:“……负质刚劲,尚气轻生……且地近边塞,亦喜服弓马,捷武闱者亦不乏人,既当要害之冲,此亦其要务也”。[1]受此影响,弯弓射箭在原平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 原平乡射古礼发端与废止时间考证

关于原平本地乡射古礼的记载,见于清光绪八年版《续修崞县志》,在卷二《典礼志》中详细记载了原平乡射古礼的活动全过程,现摘录如下:

乡射(此礼久废兹录之亦存告朔餼羊之意)

乡射之礼,每逢射日,先期戒射,定耦选职事,司正一人,副司正一人,司射二人,司射器一人,请射一人,举爵一人,收矢一人,执旗一人,树鹄一人,陈设讫。至日,执事者入就位,请射者引主射正官及官员子弟士民俊秀者各就品位;司射器者以弓矢置于各位及司射前;请射者诣正官前揖举引属官以下,诣司射器前授弓矢,诣复位。司正执算入立于中后,请射者诣司射前曰:“请诱射”,引司射二人耦进,各以三矢搢于腰带之右,以一矢挟于两指间。推年长者为上射,年幼者为下射。上射先诣射位,向鹄正立发矢,每中一矢,司正书中,投算于中举旗者,如所射应之,射毕,退立于旁,让下射者诣射位如前。射讫,请射者引司射二人俱复立。收矢者收矢,复于射者。司正取所量算毕,请射者次请士民俊秀射,次请官员子弟射,次请品卑至品高者射。其就射位发矢尽中,投算、举旗、复位、收矢、取算一一皆如前。仪既毕,司正、副司正各持算白中于主射正官。举爵者酌酒以授中者饮之,中的者三爵,中采者二爵。饮讫,请射者请属官以下奉弓失纳于司射器者,还诣主射正官前相揖而退。[2]

此处记载的废止已久的原平乡射古礼的程式与《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官府、学校射仪》中所记载的明太祖时期射仪相似,二者记载除些许无实意词句有出入外,在文意上基本相近,现摘录《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官府、学校射仪》如下:

前期,戒射定耦,选执事充司正、副司正、司射、司射器、请射、举爵、收矢、执旗、树鹄,陈设讫。至日,执事者入就位,请射者引主射正官及各官员子弟、士民俊秀者各就品位。司射器者以弓矢置于各正官及司射前,请射者诣正官前圆揖毕,引诣司射器前,(请射者)受弓矢讫,复位。司正执算(算筹)入立于中(装算筹的器具)后,请射者诣司射前曰“请诱射”,引司射二人耦(两人一组)进,各以三矢搢(插)于腰带之右,以一矢挟于二指间,推年齿相让,年长者为上射,年幼者为下射,上射先诣射位,向鹄正立发矢,司正书“中”(记录中靶的箭数),投算置于中(装算筹的器具),举旗者如所射应之。射毕,退立于旁,让下射者诣位。射讫,请射者俱引复位,收矢者收矢复于请射者(影印本写作“射者”),司正取所中算。请射者次请士民俊秀射,次请官员子弟射,次请品卑至品高者射,其就射位,发矢、取算、书“中”、取旗、收矢、复位,皆如前仪。既毕,司正、副司正各持算白“中”于主射正官,举爵者酌酒授中者饮之,中的(射在靶心)者三爵,中采(射在彩线)者二爵。饮讫,请射者请属官以下仍捧弓矢纳于司射器,还诣主射正官前,相揖而退。[3]

从清光绪八年版《续修崞县志》中所记原平乡射古礼与《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官府、学校射仪》中所记载明太祖时期射仪的内容相似性而言,清光绪八年版《续修崞县志》中所记原平乡射古礼与明初射礼可谓一脉相承。

而《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官府、学校射仪》中所记载明太祖时期射仪始设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2年):“洪武三年……初,上以先王射礼久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未解(读xie,解数, 武艺),至是诏太学生及郡县学生员皆令习射……仍命颁仪式于天下官府、学校,使遇朔望,则于公廨或闲地习之……其《官府、学校射仪》(即前文所摘录射仪内容)……”[3],自此明朝各地学校、官府的生员、士子开始修习武艺。而这也与乾隆二十二年版《崞县志》所载:“士习诗书,颇知造化……且地近边塞,亦喜服弓马……”[1]可以相互印证。由此可知《续修崞县志》所载原平乡射古礼的直接发端时间应为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2年),大明朝廷颁布《官府、学校射仪》之后。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所载:“……命颁仪式于天下官府、学校,使遇朔望,则于公廨或闲地习之……”[3]原平官学书院的士子和生员们修习弓箭的场所是位于训导宅东,忠义祠南的射圃,但是到清乾隆年间,该射圃已经被荒废:“射圃,在训导宅东,忠义祠南,今为庙夫园地。”[1]由此可知,原平乡射古礼在《崞县志》成书的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之前就已经被废止或自然消亡了。

二、 原平乡射古礼废止原因考证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对乡射礼有很大的期望,在朱元璋的概念中,乡射礼是具有寓武于文的社会职能的,希望通过士子习武来达到并文于武、偃武修武而不废武的目的。但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制定射仪之后,虽然大明中央朝廷屡次敦促地方施行洪武射仪,考核射艺,但实际上各地方官府对武艺考核的重视程度远低于中央朝廷,而关注点更侧重于通过射仪推广儒学教化,在具体操作中也不能按照原本射仪程序进行。

《成化杭州府志》卷二十四《学校射仪》载:“……谢、丘二守不按礼部图式行……”[6]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三十《绍兴府学乡射圃记》载:“射,艺类也……可以正心志,可以习容体,可以立德表行……”[7]王鏊《震泽集》卷十五《吴县学射圃记》载:“学之有射圃,非曰不忘武备也……其礼久废矣。其仪虽具于《仪礼》,顾未有举行之者。”[8]由此三则材料可知,明代乡射礼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已经迥异于国家定制。

明朝乡射礼在原平的演变,因明代原平县志的遗失而无法直观地了解,但是既然明代乡射礼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那么明代乡射礼在原平的发展也不会一成不变,多少会出现些许变异,这符合制度发展演变的客观逻辑。由此,原平乡射礼在发展的中后期也可能变得更加重视教化,而忽略实际武艺的考核,渐而演变为表演性质的活动,这从逻辑上来讲,是非常有可能的。

江南地处大明政权的腹地,主要承担的是经济与文化职能,因此乡射礼在这里推行的时候,难以避免地要被上述职能所影响,而乡射礼原本自带的考核武艺的军事性质的功能在相对安定的地域内会逐渐淡化,使得江南地区的乡射礼逐渐演变为侧重教化的表演性质的仪式。

但原平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与江南不同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职能。原平地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活动范围分界线上,在明朝一直是大明王朝抵御草原蒙古的前沿阵地,因此在具体社会职能方面,原平要承担更多的军事职能,而这对乡射礼在原平的发展与传承有着巨大的影响。较江南而言,乡射礼与原平的军事职能是更为贴合的,由此才会在原平形成“士尚诗书,亦喜弓马”[4]的风俗。因此,乡射礼在原平虽然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有不同程度的异化,但只要原平的主要职能还是军事职能,那么以寓武于文的乡射礼在原平就还有生存空间,即便会衰落,也不会消亡。

导致原平乡射礼消亡或废止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乡射礼在原平失去生存空间。纵观整个明朝,原平一直是大明王朝抵御北方民族的前沿要塞,而使原平失去这一地位的,恰恰是明清换代。清初北界疆域在贝尔加湖一带,距原平约1000多公里,自此原平从“临三边”的军事要塞变成安定的普通腹地县城,其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军事职能已经让位于经济职能,而乡射礼在原平的生存空间也自此消亡,若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之后的发展将会类同于其在江南地区的发展程式。

但是清政府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对汉人武装向来保持警惕,对汉人习武射箭也是持排斥态度的,不愿意也不需要内地汉人掌握弯弓射箭的能力。同时乡射礼制并非不可替代的,满族本来就是以骑射为能的民族,与其联盟的蒙古族更是善射民族,二者都有各自培养射手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另外,该乡射礼本就是明朝制度,在清朝代替明朝的改朝换代中,除确实不可替代的优秀制度外,清朝统治者大多替换为更具有自己特色的制度,因此明显具有可替代性的明乡射礼在此时被停用也不足为奇了。

三、 原平乡射古礼废止的影响

乡射礼本就是由官府、学校主持举行的活动,明清改朝换代后,在政府层面乡射礼被停废,每月朔望举行的具体活动,也因没有官府或学校的主持而停办。由此而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

原平乡射礼的停废,最直接的是导致射圃的荒废,射圃本就是作为乡射礼承办场地出现的,乡射礼停废后,射圃变作无用之地,渐而被挪用或荒废:“射圃,在训导宅东,忠义祠南,今为庙夫园地。”[1]

原平乡射礼的停废,还导致以乡射礼为核心的商业活动的消散。乡射礼虽是政府主导的活动,但参与者却是“官员子弟及士民俊秀者”这样一个相当大的群体,既有官方人员,又有读书人,甚至是平民。而且为宣扬教化,参加活动的不可能只有主持活动的官员和参加竞技的选手,更需要的是百姓前来观礼。而原平百姓对于乡射礼,定然是云集围观的(这一点虽无文献考证,但可从原平百姓云集围观摔跤赛的盛况来佐证原平百姓对弓马武艺的热爱)。而集聚的百姓,又是商贩们良好的客源,由此又会吸引商贩的集聚,这样以乡射礼为缘由的定期的集市贸易就开始出现。而这对于原平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乡射礼被停废后,这样以乡射礼为缘由的集市贸易必然会衰落下去,对当地经济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原平乡射礼的停废,最主要的影响是导致原平尚武精神的流失,特别是学校武学精神的传承被打断。乡射礼最主要的是学校教习射箭及相关武艺,乡射礼被废除后,首先学校相关课程是被取消掉的,这样在原平的教育体系中就缺失了尚武精神的教育与传承。此外乡射礼对民间百姓的影响是巨大的,明朝原平民间修习弓箭的风气是非常盛行的,但是到乡射礼停废后,此风气逐渐衰落。《原平县志》载:“清乾隆年间,崞县习弓者甚多,到清末,已寥寥无几。”

猜你喜欢
原平明太祖官府
《周礼》职官与官府辨析
海港“黑老大”覆灭记
擅写反腐题材的“厅官作家”落马了
梨花
清代社会管理的流弊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心境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七岁驿童对明太祖